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选读 | 对财富的感知会影响人们的心态与行为

林靓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Coco有话说


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的贫富差距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尽管多数人都向往“人人平等”的美好生活,但是社会总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等。

那么,身处这样的“经济不平等”社会,我们的心态与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仅仅是“经济不平等”就能造成这种改变吗?



正如我们公众号曾发表的文章 “希望”: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提到的,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全球很多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之一,中国也不例外。面对贫富差距的增大,人们会感到难以信任他人,产生高竞争感和焦虑感。


那么,经济不平等是如何造成上述这些消极影响的?如何将宏观环境问题转换到实验室来进行操纵,进而进行研究呢?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实验室操纵基尼系数和财富可见性,并观察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



研究者认为,如果凸显初始经济不平等,并且使人们知晓彼此所拥有的财富,就会加剧人们感知到的经济不平等程度,也会降低人们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脆弱,财富更不均衡发展这不仅会降低人们自身的财富积累值,还会使原本贫穷的人依旧贫穷。”



整个实验通过不同的初始基尼系数设置了三种经济不平等条件,分别是基尼系数为0(经济平等)0.2(低经济不平等)0.4(高经济不平等),然后通过对应的概率向玩家分配不同初始数额的财富。比如在高基尼系数条件下,设置高初始金额(富人)和低初始金额(穷人)的玩家;而在低基尼系数条件下,就把玩家的初始金额设置成小差异或无差异。


接着,让玩家和线上相连的其他玩家一起进行10轮合作游戏。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通过减少自己的金额而让与自己相连的其他玩家增加金额,或者选择不减少自己的金额也不增加他人的金额。在每一轮游戏后,每位玩家都可以看到与之相连的其他玩家所做出的选择,然后可以继续选择是否要更换与自己相连的玩家(见图1)。

图1 蓝色玩家与周围三名橘色玩家形成的社会网络(虚线是选择更换相邻合作者)


另外,研究者还设置了其他两种不同的条件:(1)玩家可以看见与自己玩游戏的相邻玩家的收入(即他人的财富情况可见)(2)玩家不知道与自己玩游戏的其他玩家在当下这轮游戏中累积的金额(即他人的财富情况不可见)




结果发现,其他玩家的财富是否可见,对整个10轮社会互动的合作行为、社会联结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相比于财富不可见的情况,财富可见更可以让实验室内的经济不平等情况持续存在,例如人们更倾向与累积金额高的玩家(富人)建立联结,继续使实验环境中的经济水平保持高度不平等。然而,这种消极影响仅出现在初始经济不平等程度高的情况,如果初始经济平等或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财富可见与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见图2)。

图2 初始经济不平等时,财富不可见降低了10轮合作游戏后的经济不平等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财富可见度在经济不平等情况下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影响力量,对动态的经济变化以及社会结构重组和合作都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该项研究带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一是相比于经济不平等本身,财富可见度是影响人们社交网络联结和进行合作行为的更重要因素

人们往往并不是因为社会经济不平等本身而丧失信任、拒绝合作,而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社会中的财富大量累积在个别人手中,如“玛莎拉蒂女司机”、“郭美美炫富”等等,从而产生了消极心态和消极行为。


二是对于经济不平等这类宏观社会情境变量,也可以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在实验室中进行操纵


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出于各种动机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也会导致对自我的偏见。因此,当我们可以通过新闻、文字、数据感知到他人财富的数量时,这种贫富的差异让人们了解到社会经济原来是那么的不平等,进而使人们变得吝啬自己的付出


所以,面对经济不平等这种社会大潮,如何进行社会比较,可能也多多少少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


原文链接:

Nishi, A., Shirado, H., Rand, D. G., & Christakis, N. A. (2015). Inequality and visibility of wealth in experimental social networks. Nature, 526(7573), 42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5392.

推文作者:林靓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文献选读 | 怎样买买买,才能获得更大快乐?

热点评论 | “熊孩子”与好孩子

科研成果 | 善良、仁慈,可以依据贫富来衡量吗?

科研成果 | 幸福的童年,是善意人生的底色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在帮助别人前,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科研成果 | “希望”: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科研成果 | “明知故犯”的心理解析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热点评论 | 给孩子创造有意思的暑假:家长攻略篇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科研成果 | 爱莫能助?别让害羞阻碍你的善行

科研成果 | 为什么明星捐款遭骂名,拾荒者捐款获美名?

科研成果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

科研成果 | 支配型人格的人真的幸福吗?

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

科研成果 | 眼睛图片可以减少不诚实行为吗?

科研成果 | “自欺欺人”的道德伪善: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的影响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好书推荐 | 阅读加练习,提高自信力!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科研成果 | 名声传播影响合作的即时与后续效应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