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智能手机,要说爱你不容易

孙鹏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依然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于广大学生党来说,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是不是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刷手机?如果查看一下过去一个月的日均屏幕使用时间,你可能会惊叹于手机在这段时期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在我们沉醉于刷手机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这小小的智能手机已然成了支配我们时间的主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可以说,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款集社交、娱乐、出行、理财等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设备,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却伴随着人们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


在这个漫长而又只能待在家的特殊时期,大家都目睹了如下场景,沉迷于各种短视频平台的父母,刷微信群消息刷到停不下来的爷爷奶奶,当然还有那个抱着手机爱不释手,脸上的表情偶尔严肃偶尔灿烂的自己。在我们惊讶于小小手机屏幕竟有如此魔力的同时,也开始担忧过度使用手机所带来后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到底怎样才能避免问题性手机使用呢?



问题性手机使用,又称为手机成瘾,即过度或者无节制地使用手机。通常表现为沉浸式的手机使用,无法控制使用时间,在不适当的情境中使用手机,无手机就感到恐惧等等


那么,这样使用手机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一项2018年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文章从社交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手机用户表示,他们会在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中使用手机。看起来,人们并不认为使用手机会对社交活动产生影响。但是,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者通过两项研究,探讨了使用手机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人们在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交和情感收益


在研究一中,304名被试在一家咖啡馆参与了一项所谓的“外出就餐体验研究”。研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实验组由3-5名朋友或家人组成,且被随机分配到使用手机或不使用手机的情景中。


使用手机的情景中,研究者告诉被试,他们在点餐后需要回答一个调查问题,这个问题由研究助理通过短信的形式发给他们。为了确保他们收到了调查问题,被试要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并且调成响铃或震动模式。而在不使用手机的情景中,调查问题以书面形式呈现给参与者,并要求他们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一个盒子里。


最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被试报告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相对于不使用手机组,使用手机组的被试体验到更少的社会连接感,更多的压力唤起,更少的积极情绪和愉悦感


那么,为什么只是在餐桌上携带手机就可以显著地降低个体的愉悦感呢?研究结果进一步发现,手机的存在干扰了个体在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社交时的专注力,从而削弱了社会交往的情感回报


研究二考察了在不同社交互动中的手机使用、注意力分散和幸福感的关系。123名被试参与了一个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每天需要完成5次线上调查。调查内容与参与者在开始调查之前15分钟内的经历有关,包括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次数、是否有面对面的社交活动、过去的15分钟是否感到有趣、是否喜欢过去的15分钟等。


结果显示,在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中,使用过智能手机的个体比没有使用手机的个体报告了更大程度的注意力分散,更多的负面情绪,更低的社会连接感,以及更低的愉悦感



上述两项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聚餐等面对面的社交场合中,使用智能手机将会损害人们社交过程的心理收益


当然,智能手机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社交场合中,作为分心物的智能手机还可能产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比如,一项2019年发表在Physiology & Behavior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在用餐时使用手机对人体卡路里摄入量的影响



62名成年被试参与了一项为期4天的零食实验。在控制了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之后,参与者需要分别在三种条件下进食,即无分心物条件,使用手机条件,阅读杂志条件。在每一种条件中,被试都获得同样丰富的食物,比如苏打水、饼干、巧克力、酸奶、面包、水果等。进食没有时间限制,参与者可以吃到完全满意为止。在每一种实验条件完成之后,研究者评估被试摄入的热量。


结果发现,被试全神贯注进食时所摄取的总热量要显著低于一边使用手机或者一边阅读杂志一边进食的被试所摄取的总热量。而使用手机进食和阅读杂志进食所摄取的热量没有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们在进食时被其他无关事物分散注意力的话,将会摄取更多的卡路里。研究者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其主要机制是干扰物的存在影响了食物记忆的形成。也就是说,在进食时插入一个注意力分散物会妨碍大脑对摄入食物量的正确处理,阻碍饱腹感的产生


技术进步促进了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如今“手机上餐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科技电子设备成了成年人甚至儿童在用餐时的主要消遣工具。当爱美的你还在不断地为自己愈发不受控制的食欲而困扰时,或许应该去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习惯呢?



不仅如此,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所带来的影响还是多方面的。一项针对中国香港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与抑郁、身体疼痛,日间嗜睡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有关。该研究已在线发表于Addictive Behaviors上。



来自香港五所中学的一共729名中学生参与了这项调查,他们分别填写了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疼痛评估量表,以及Epworth睡眠量表。


结果发现,手机使用时间与抑郁、身体疼痛和日间嗜睡呈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在以上三项指标中的得分显著更高。此外,结果还显示,在手机使用的时间上存在性别差异。在该研究群体中,女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要高于男生,且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以上介绍的三篇研究文献,分别从社交、饮食、心理健康的角度对问题手机使用的后果进行了阐述。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事事皆有两面性,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毫无疑问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个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里,我们停课不停学,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都已经开始了线上教学活动,正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保障了我们从现实课堂到“云端课堂”的顺利过渡。


不过,网络课堂也不能成为我们长时间沉浸式使用智能手机的理由。我们在进行必要的“云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避免过度的手机使用。在这里,我们有以下建议:


第一,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现实情境中的社交关系,避免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虽然现在还不是进行聚集性社交的时候,但是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我们的家人。我们可以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多陪爷爷奶奶说说话,帮助老人排遣孤独感。毕竟,在家里闷着的不止你一个,老人比你更容易感到孤独。


第二,关闭不必要的手机APP通知提醒,如微博、短视频平台等。虽然我们不是每次都会查看这些通知信息,但手机的每次提醒都像是在对我们说“快来看看我”。毫无疑问,这些频繁的手机通知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分心物。


第三,转移注意力,培养良好积极的生活习惯。比如,利用空闲时间做一些小范围的健身运动、家务活动;睡前练练书法陶冶心境,或者养成睡前阅读的好习惯等等。


最后,可以通过设置每日手机屏幕使用时间限额,或者APP使用时间限额,从而达到有效管理手机使用时间的目的。毕竟,我们才是手机的主人。



参考文献:

Dwyer, R. J., Kushlev, K., & Dunn, E. W. (2018). Smartphone use undermines enjoyment of face-to-face soci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8, 233-239.

da Mata Gonçalves, R. F., de Almeida Barreto, D., Monteiro, P. I., Zangeronimo, M. G., Castelo, P. M., van der Bilt, A., & Pereira, L. J. (2019). Smartphone use while eating increases caloric ingestion. Physiology & behavior, 204, 93-99.

Ng, K. C., Wu, L. H., Lam, H. Y., Lam, L. K., Nip, P. Y., Ng, C. M., ... & Leung, S. F. (202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bile phone us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bodily pain, and daytime sleepiness in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ddictive behaviors, 101, 105975.


推文作者:孙鹏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热点评论 | 面对疫情,怎样把控自己的情绪

文献选读 | 挑食忌口影响社会生活吗?

热点评论 | 饮食·反思·关爱

热点评论 | 家校联合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文献选读 | 女性为什么喜欢八卦?

文献选读 | 感恩节·话感恩

文献选读 | 对财富的感知影响着人们的心态与行为

文献选读 | 双十一来了,怎样“剁手”才更快乐?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