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为什么会共情?

杨小钧 林靓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26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共情是一种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共情常常发生,例如,当要好的同伴晋升时我们会为TA感到开心;当好友遭受痛苦时我们会为TA感到难过。但是,共情并不总是对所有人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件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一般来说,相比于亲近的人,我们更不容易对陌生人的开心或痛苦感同身受。本期推文将借助两篇文献分析共情发生的机制。



共情是自动而毫不费力的吗?一项2019年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的研究,发现共情其实存在认知成本。


研究者使用自编的实验室共情认知测量工具(共情选择任务)测量了共情的认知需求。共情选择任务总体包含两步:第一步,要求被试在红蓝两个卡牌中进行选择,第二步,呈现一张图片以及对应的指导语,被试要根据指导语完成指定任务(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选择红色卡牌(不共情卡牌)的被试会被要求客观关注图片人物的外貌特征,并用一句话来描述TA的年龄和性别;选择蓝色卡牌(共情卡牌)的被试会被要求对图片人物的经历进行情绪关注,也用一句话来描述TA的内部体验和感受。最后将被试选择蓝色卡牌的比率作为其总体的共情水平。


被试完成共情选择任务之后,还要完成美国航空航天局任务负荷量表(NASA Task Load Index)的测查,以此评估他们完成每次共情选择任务的认知成本,包括“选择这张卡牌需要消耗多少脑力?”等问题。

图1 共情选择任务(左边红色卡牌为不共情卡牌/蓝色卡牌为共情卡牌)


该研究通过不断改变共情选择任务研究范式(例如,改变卡牌的颜色,去掉卡牌的标签,降低回答的难度等等)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在11项研究里反复验证,最终发现了共情回避效应(Empathy avoidance)即相比于共情卡牌,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共情卡牌。而且当人们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的时间越长时,认知成本得分也会越高,这种不断增加的认知成本会使得人们不愿意继续消耗自身的认知资源来对他人进行共情。



可见,对他人共情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那么,人们为什么还会共情呢?人们在什么时候、在哪些情境中更可能对他人共情呢?共情会受到哪些动机影响呢?


另一项2020年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检验了金钱激励、社会奖励和道德框架三种动机对共情的影响。


在研究1中,研究者通过共情选择任务研究范式(具体过程可参照图1任务范式)设置了三种实验条件,分别是:共情获得金钱奖励组(即选择共情的被试可额外获得0.01美元),不共情获得金钱奖励组(即选择不共情的被试可额外获得0.01美元),以及控制组(即没有金钱获得)。共情选择任务允许被试在共情他人和不共情他人之间进行自由的选择,最后通过他们在共情选择任务中选择的共情比率作为共情水平。然后测量被试完成共情任务时的脑力需求、自我效能感和厌恶感三个认知负荷水平。


结果如图2所示,金钱激励确实能够增强人们的共情选择,尽管这些人在共情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活动。而在控制组却再次发现了共情回避效应,即在没有金钱激励的情况下,人们不愿意与他人共情。

图2 人们在金钱激励条件下的共情选择比率


研究1虽然证实了金钱奖励能够激发人们选择共情,但是这种金钱奖励是外在的物质奖励,其他非物质奖励是否也能激发人们的共情呢?于是,研究者在研究2中探讨了社会奖励对共情的作用。


在研究2中,研究者设置两种条件让被试选择是否共情。第一种条件是选择对陌生人共情或不共情第二种条件是选择对亲密的人进行共情或不共情,然后对比两种条件下共情选择的比率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如图3所示,相比于陌生人,人们更愿意对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共情,尤其是当这个亲密的人处于痛苦之中时。同时发现,在对亲密的人进行共情时,人们的自我效能感更高,付出的脑力需求更低,感觉到的厌恶程度也更低。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人们更容易对亲密的人共情,并且此时感到认知负荷更低。

图3 人们在不同社会关系条件下的共情选择比率

研究3探讨了道德框架对共情选择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在共情选择任务之前呈现指导语,告知被试这是一项关于道德品质测量的任务,以此操纵共情的道德框架。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框架的操纵效应并不显著,所以在随后的共情选择任务中,人们的共情选择并没有显著受到道德框架的影响。虽然研究结果没有验证假设,但这并不能说明道德框架无法影响人们的共情。该结果可能是因为实验中道德框架的操纵太过微弱而导致的,有待将来研究进一步验证。



通过上述两篇文献,我们发现,人们实施共情时会考虑共情背后的成本(cost)和收益(benefit),无论是外在的金钱动机还是内部的社会动机都存在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只有当个体评估到共情具有一定的主观价值后,才会更愿意付出资源去选择共情。


然而,共情虽然存在认知成本,但动机对共情的影响也很大。具体而言,金钱奖励和亲密关系都是激励我们选择共情的动机因素。尽管共情时需要付出认知上的脑力活动,但物质的奖励和亲密关系的获得却会让个体觉得共情是有收益的,尤其在对亲密的人共情时,所以,人们更可能对亲密他人的喜乐哀惧感同身受。而道德框架对人们共情的影响,还需研究者们在进一步完善实验操纵程序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Cameron, C. D., Hutcherson, C. A., Ferguson, A. M., Scheffer, J. A., Hadjiandreou, E., & Inzlicht, M. (2019). Empathy is hard work: People choose to avoid empathy because of its cognitive cos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8(6), 962-976. doi:https://doi.org/10.1037/xge0000595


Ferguson, A. M., Cameron, C. D., & Inzlicht, M. (2020). Motivational effects on empathic choi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0, 104010. doi: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0.104010

推文作者:杨小钧 林靓

插图:彭重昊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文献选读 | 人们会如何看待从众者

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

亲社会实验室 | 嫉妒与团队中的帮助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科研成果 | 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与不道德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怎样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

亲社会实验室 | 第三届亲社会行为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

亲社会实验室 | 相同的经历就能让你感同身受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你所不知的“感谢”

亲社会实验室 | 业精于“嬉”:用好游戏“双刃剑”

文献选读 | 为什么我做好事却被讨厌

科研成果 | 早年生活压力与成年后决策偏好的关系

文献选读 |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生理指标会有变化吗?

文献选读 | 幼儿会伪善吗?

科研成果 | 素旅行,蔬食与山水间的体验

科研成果 | 拥有充盈“自我”的人为什么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

热点评论 | 怎样的家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献选读 | 诚实与伪善:人们为什么更厌恶“伪君子”?

文献选读 | 人以群分: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热点评论 | 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家庭教育的新任务

文献选读 |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基于经验取样法的研究

热点评论 | 如何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热点评论 | 幼儿入园“长假后遗症”怎么破

文献选读 | 人们为什么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好书推荐 |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热点评论 | 爱心·信心·同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

科研成果 | 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公平?来自社会阶层的视角

文献选读 | 智能手机,要说爱你不容易

热点评论 | 面对疫情,怎样把控自己的情绪

文献选读 | 挑食忌口影响社会生活吗?

热点评论 | 饮食·反思·关爱

热点评论 | 家校联合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文献选读 | 女性为什么喜欢八卦?

文献选读 | 感恩节·话感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