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林靓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26




学术交流




Coco有话说


10月22-24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苏州香山国际大酒店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心理学:步入新时代、理解新要求、应对新挑战”。亲社会实验室寇彧教授和在学研究生丁越、林靓、孙鹏,以及毕业的成员蔡頠、傅鑫媛、李文岐、伍俊辉、杨莹、苑明亮和张庆鹏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亲社会实验室全体参会人员)



10月23日下午,寇彧教授和蒋奖教授共同主持了“新时代的社会公平正义与亲社会/亲环境行为”专题论坛,来自六所不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一名学者或学生围绕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公正世界信念发展问题,系统合理化、经济不平等、共享经济对亲社会行为及全球人类认同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和南京大学耿柳娜教授对论坛报告给予了深刻而温暖的评议。苏彦捷教授从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每项研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强调研究不仅需要挖掘现象的本质,而且需要关注个体间的差异,寻找实践的落脚点。耿柳娜教授指出本论坛涉及的领域在新时代具有十足的潜力,从中看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思辨性、学理性和创新性,以及在新时代的新担当和新作为。同时,论坛中的研究者也形成了社会公平正义与亲社会/亲环境行为的共同体。

论坛主持人、评议人、报告人合影

左右滑动查看报告风采



10月24日上午,张庆鹏副教授和寇彧教授组织了主题为“面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社会心理学教学”论坛,武汉大学钟年教授担任论坛评议人。来自国内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六所高校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主讲教师,以及论坛参加者一起研讨了在当前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面对新的挑战、进行社会心理学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雍琳副教授(线上报告)、南开大学管健教授、西南大学赵玉芳教授、南京大学张洪教授、温州大学于海涛教授和浙江大学吴明证副教授就“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建设”、“跨界视角下的知识管理与理论变现”和“智能化时代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技术新探”三个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


与会人员积极参加讨论,会场气氛热烈。钟年教授对教师们分享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评议,他指出社会心理学应该落脚在实践上,注重知行合一。社会心理学特别需要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实际的问题,只有关注人民,人民才会关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多样性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性,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寇彧教授

张庆鹏副教授

钟年教授

管健教授

吴明证副教授

于海涛教授

张洪教授

赵玉芳教授

雍琳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外,亲社会行为实验室毕业生蔡頠副教授、傅鑫媛副教授、杨莹博士也分别组织或参加了相关主题的论坛。寇彧教授和王彦教授担任了杨莹博士与崔丽娟教授共同组织的论坛评议人。苑明亮博士在该论坛作了报告,他从接受者和旁观者双视角分析了实施者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广义传递的影响。

论坛主持人、评议人和全体报告人

苑明亮博士

亲社会实验室2021级博士研究生林靓同学的论文《Perceived Economic Inequality Indirectly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Strangers: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Trust》获得了本次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

右三为林靓同学



不知不觉,两天的学术会议就在大家的踊跃参与和知识碰撞中圆满结束。亲社会实验室的成员在本次会议中将“亲知、亲善、亲仁”的实验室理念贯彻其中,与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展开分享、交流、讨论与共创,获益良多。我们十分期待在明年的社会心理学大会上与各位同仁们再次相见,交流亲社会实验室最新的研究进展。


推文作者:林靓

插图:林靓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科研成果 | 被他人排斥的你,会继续帮助别人吗?

文献选读 |忠义难两全——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是把“双刃剑”

亲社会实验室 | 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怎样获得幸福感?

合作研究 | 社会善念的跨地区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谁?

亲社会实验室 | 升职加薪了,该告诉朋友吗?——隐瞒成功的代价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山不相遇,人会重逢

科研成果 | 拥有诚实-谦逊人格的青少年更少做不道德行为吗?

亲社会实验室 | 内外有别,人们是否/何时接受“外人”的帮助?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为什么会共情?

文献选读 | 人们会如何看待从众者

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

亲社会实验室 | 嫉妒与团队中的帮助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科研成果 | 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与不道德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怎样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

亲社会实验室 | 第三届亲社会行为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

亲社会实验室 | 相同的经历就能让你感同身受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你所不知的“感谢”

亲社会实验室 | 业精于“嬉”:用好游戏“双刃剑”

文献选读 | 为什么我做好事却被讨厌

科研成果 | 早年生活压力与成年后决策偏好的关系

文献选读 |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生理指标会有变化吗?

文献选读 | 幼儿会伪善吗?

科研成果 | 素旅行,蔬食与山水间的体验

科研成果 | 拥有充盈“自我”的人为什么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

热点评论 | 怎样的家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献选读 | 诚实与伪善:人们为什么更厌恶“伪君子”?

文献选读 | 人以群分: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热点评论 | 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家庭教育的新任务

文献选读 |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基于经验取样法的研究

热点评论 | 如何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热点评论 | 幼儿入园“长假后遗症”怎么破

文献选读 | 人们为什么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好书推荐 |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热点评论 | 爱心·信心·同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

科研成果 | 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公平?来自社会阶层的视角

文献选读 | 智能手机,要说爱你不容易

热点评论 | 面对疫情,怎样把控自己的情绪

文献选读 | 挑食忌口影响社会生活吗?

热点评论 | 饮食·反思·关爱

热点评论 | 家校联合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文献选读 | 女性为什么喜欢八卦?

文献选读 | 感恩节·话感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