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尚与文化丨时尚中的中国美学,应该是“国际化的中国风格”

Lucy Geng WWD 国际时尚特讯 2022-04-24


自丝绸之路开启了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贸易,优美而珍贵的丝绸刺绣产品就作为“中国时尚”的标志惊艳并征服了西方世界。随着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开始激发世界各地艺术家和创造者的想象力,中国风及中国元素更成为西方设计结构中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Victoria Beckham 身着 Roberto Cavalli 设计的青花瓷礼服


到了今天,中国之于西方时尚的意义,已经远不止是审美灵感。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及时尚市场的强心针。2020 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遭受全面冲击,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逆势上涨”,成为 2020 年全球少数实现销售“正增长”的市场。


因此,“中国风格”更成为西方品牌在进行设计创意时无法忽视的文化和审美考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每年春节临近,各大品牌纷纷深挖中国生肖形象推出春节限定系列,试图将自己的 DNA 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有机结合,创造出新款爆品。


但是在民族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的当下,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国际奢侈品牌能做到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风符号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甚至是优美呈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玺增的表述无疑最能代表中国消费者的心声:“‘中国风’时装更多指的是一种感觉,似有似无之间,不是具体的中国式样。它需要建立在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体系之中,是国际化的中国风格。


时装策展人 Pooky Lee 接受 WWD 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大多数中国观众都很高兴看到中国文化被西方时装设计师诠释,并呈现在国际舞台上,只要这些设计是用心和尊重的。”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将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和公开,围绕文化挪用的问题开始逐渐变得敏感,但多数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文化层面。时尚学者 Christine Tsui 博士就指出,“说实话,他们更关心时尚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或是裙子的设计是否能让他们看起来更漂亮,在涉及政治等严肃问题时才会变得更敏感。”

 

Lee 和 Tsui 一致认为,Giorgio Armani 是在服装设计中最尊重中国元素的人之一。“Armani 风格优雅,这与中国的‘和谐’精神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其次,低饱和度的色彩运用,非常符合中国美学。”

 

竹子坚韧不拔,与中国锲而不舍、永不屈服的精神极为相像,因此 Giorgio Armani 用有气节的竹子展现出绝代风华的中国风


2015 年,作为 Armani Prive 高级定制系列十周年的献礼,81 岁高龄的意大利时装大师 Giorgio Armani,以“墨竹”为主题元素,运用精湛的高级时装制作技巧,演绎了具有东方传统文化意境的国际流行风尚。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有史以来中国风时装最精彩的一场发布会。


Lee 还提到,Prada 也是另一个有趣的案例,该品牌经常在设计中揭示出中国更深、更复杂的文化视角。另外,在 John Galliano 主掌 Dior  创意大权时期,这位设计师更是用富于想象力和戏剧化的手法,成为中国时尚界最受欢迎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这 15 年中,他多次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无论是青花瓷元素的华服礼裙,还是身着旗袍的“东方龙女”,无一不是设计师对东方符号的理解和重组。


John Galliano Galliano 的“中国风”表现手法跨度大,浪漫唯美,富于戏剧性,每一次都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想象力

20 世纪末是中国元素为西方时尚界最多为引用的时代。当时的时装设计大师纷纷使用中国元素诠释他们对于时尚的美好想象。Yves Saint Laurent、Giorgio Armani、Jean Paul Gaultier、Alexander McQueen、John Galliano等设计大师都曾在他们充满梦幻一般的时装设计中借鉴中国元素。



1985 年,法国设计师 Yves Saint Laurent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回顾展时也提到,“有什么国度这样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国,我们西方艺术受中国之赐可谓多矣。”

 

2015 年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旨在诠释几个世纪以来,神秘、凝粹的东方文化与电影催生的艺术创作与想象,解构东西方时尚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中国:镜花水月”在 4 个月的时间里,破纪录地吸引了近 81.6 万访客,跻身该博物馆历史上最叫座展览行列,成为中国在美学影响力最有力的体现

在当时展览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受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时所穿的龙袍启发而创作的 Yves Saint Laurent 礼服(由 Tom Ford 于 2004 年设计)、香奈儿青花珠饰礼服(由 Karl Lagerfeld 于 1984 年设计),以及由 Roberto Cavalli 设计的中国瓷器纹饰礼服。在当时,总策展人 Andrew Bolton 告诉 WWD,设计师及艺术家将东方视为“一种无拘无束的灵感和创造力文化”。

 

Bolton 提出整个时装史的沿革上,“许多设计师倾向于从非常表层的结构上去观察其他国家的文化,甚至审视自己的文化时也是如此。”《GQ》曾经也在一篇文章中评论道:“当设计师们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时,将中国文化和语言简化为一种审美元素是无法与当地消费者产生共鸣的。”


Laura Biagiotti 于 1988 年在北京举办时装发布会,她是最早来中国办时装秀的欧洲设计师之一

被冠以“开司米皇后”之称的已故意大利设计师 Laura Biagiotti 是首个在中国举办时装秀的意大利设计师,1988 年 4 月,她在北京展示了自己使用丝绸、开司米制作的作品,首次办秀的举措一度让她的品牌名冠东方,Laura Biagiotti 在 1993 年在接受 WWD 采访时就提到,“他们像对待电影明星一样对待我,闪光灯几乎让我看不见任何东西。”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Edward Waefie Said 将东方学视为一种话语。他在 1978 年论著时写道,“与其制造文明的冲突,不如将注意力集中在缓慢重叠的文化上,彼此重叠,相互借鉴,想要获得对文化广泛的认知,我们需要时间、耐心和怀疑的精神不断探究,但在一个要求立即采取行动和做出反馈的世界里,这种信仰很难长时间维持。”

 

Lee 解释说,“我并不是说设计师不应该从全球文化中汲取灵感,设计师在解释和诠释文化时,应当做必要和适当的研究,了解文化和社会背景,最重要的是,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个主题。”


中国时装设计师 Huishan Zhang将西方现代美学揉合东方传统工艺,重新定义中国的时尚服饰

在后来者崛起的设计师 Uma Wang 和 Huishan Zhang 的设计方法论中,不再是使用表面化的符号尝试告诉消费者什么是“中国风”,而是从中西融合的角度另辟蹊径,中国元素不再是展示身份的工具,而是转变成了融合和认可。

 

设计师 Uma Wang 从不刻意地去强调品牌注重中国元素的应用,从衣摆的轮廓与行云流水的空间感,去自然的展现令人着迷的中式风采


总体来说,近年来的中国时尚文化已经逐渐远离好莱坞、韩国流行音乐甚至整个西方时尚体系,逐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时尚文化生态系统,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并从中反映出新的身份及美学复兴法则。

 

在鼓励呈现中国美学的同时,人们需要重建的是层叠递进的跨文化双向对话,在时尚这场充满想象力的冒险中避开冲突,平等对话。WWD


撰文 Lucy Geng
责任编辑 Nion
图片来源 网络
首图  Huishan Zhang 作品
(感谢 WWD 记者 Tianwei Zhang 对本文内容的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