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来谈一谈全民基本收入UBI

Yiwei 俄州亚太联盟 2020-08-25

   UBI是自由红利,是经济政策。在这个时代变革动荡的时候,旧的路都走不通时,何不一试新路。当年,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经济危机,社会主义挑战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资本主义满血复活,熬死了社会主义。现在,UBI难道不是社会保障体系应对新挑战新现象的升级版吗?



提纲


  • 经济学家们的苍白辩解

  • UBI所关注的三个问题

  • 工作在哪里?
  • 我的价值在哪里?
  • 钱从哪里来?
  • 我,一个信奉奋斗的人,应不应当拿这笔钱


经济学家们的苍白辩解


川普能够当选,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明确提到了全球化对工作岗位流失的影响。这个问题并不是川普一个人看到的,一直有少量文章和研究提出了时下的经济和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回放到奥巴马时期,掌控了权力,金钱和舆论的精英们却一致颂赞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对于这些问题和诉求,不仅仅喝斥为庸人自扰,无病呻吟,甚至视而不见,粗暴否认。当时主流权威财经媒体的东西,清一色统一整齐,看不到一点相左的见解,实在是前所未见的特异现象。直到川普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容忽视,直到英国提出脱欧投票,这群人仍然视为笑话。当然,为了劝说“愚蠢”的民众不要走“歧路”,他们也时不时写东西,教育这些“没见识,低教育水平”的选民(当时的主流媒体的的确确,毫不掩饰地这么看待与他们政见不合的人)。

说到这里,忍不住先吐槽这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经济学专家。例如,主流之一的芝加哥学派,其特色就是把经济学当作数学研究,不需要与被研究的对象 - 人有接触的需要。如果有,可能就是各种会议,财富研讨论坛之类的。在富商显贵圈子里,在世界各超级城市酒店里穿梭,不需要实地考察,基层接触,(如果有的话,不过是陪同参观,或者在某超级城市逛了一下街,吃了点小吃),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在不同的城市,见同样的人,讲同样的话。科技发展的大数据,快速运算的设备,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掌控天下财,尽知天下事的错觉。直到川普上台,才有一个知名经济学家坦陈,他从未涉足过美国广阔的中部地带,在他眼里,那个地带只是飞机不得不穿越的无人区,他一生都只在东西两岸的大城市里来往。更多的精英们则是发疯似地叫嚣,“一群低教育水平的人做出最错误的选择“。这个就是当时活在BUBBLE里的高级学府里的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吐槽这些,是要带出一个经济学常见的坑,理论和数据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差别。理论不能代替常识(Common Sense),常识+逻辑推导在很多实际场合里比玄幻的理论更直接有效。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缺乏Common Sense的来自高等学府里的东西。比如加州鼓励偷抢犯罪的某法案。我们当尊重知识,科学,但是不可迷信权威,名气。

他们的辩解主要集中在这三个。

第一, 虽然一些岗位消失了,但是新增更多的岗位,所以相互抵消。

制造岗位流失后,绝大多数劳动者再也没有找到类似收入和经济保障的新工作。(我们谈大多数人,励志鸡汤的成功个案没有意义)。那些新增的岗位要么是低收入的服务业,要么是技能不匹配,甚至地点不匹配。更雪上加霜的是,互联网的兴起,把很多小城小镇的零售业,服务业都抹去了。于是,新增的财富,工作机会集中流到几个大城市。可是,大城市也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居住成本居高不下,relocation的成本对很多工薪收入的家庭是个障碍。指望所有人都可以流动移居更不切实际。更何况,从岗位流失到新增岗位,这个当中有时间gap,没有人知道这个创造新岗位的时间需要多久。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工作年纪是有限的。可是这些在经济学家的数据和数学模型里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的模型和数据里,人,类似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插上,螺丝钉没有生命周期的问题,心理情绪的问题,家庭责任的问题,是通用模式。工作机会的流失,带出的一连串社会问题就不说了。

第二, 全球化令物价降低了,所以消费者即使收入降低,还是生活得到改善。

只是部分可以用廉价劳动力生产的物品的价格降低了,而不能转移的服务类,其实价格是年复一年的复利增长,有的是两位数的年增长。教育,居住,保险,医疗…… 所以,在基尼斯基数相对较低的美国,整体生活水平是年复一年的下跌。与经济学家讲的不一样。

更何况,一份工作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对一个社区而言,是一种尊严,价值和精神传承。那些经济学家,你们愿意守着一堆廉价的Walmart, Zara,forever 21 的垃圾货?还是选择一份正经的工作?

第三, 我们可以进行再就业培训。

这大饼画了三十多年了,连个渣渣都没见过,这个可不是缺乏common sense, 而是彻头彻尾的无耻谎言。既然这群人言必称市场看不见的手,数据,那么我们就看看,所谓再就业培训是符合市场规律呢,还是政府有效资助过?可以断言的就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稍有规模的成功例子。在以往的尝试过的program里,一个潦草的数字是成功率仅仅只有5%-15%。我说中国大学给出的毕业就业率你信吗?同理,你都不知道他们所谓的成功的定义是什么,这个数据又有多大意义。何况这个数字本身也和成功挂不上钩。
1) 政府给多少资源给再就业培训?
2) 哪个机构有本事可以做到人力和空缺岗位的匹配?
3) 既然连市场上可匹配的岗位都不能有效预估,培训又有多大效率?
4) 人的天赋条件各不同,你怎么制定培训计划,使得培训后可以match新岗位的要求?
5) 如果岗位和居住地不匹配,谁出搬家费,或者有多少人愿意离开?
6) 当个体能力与新增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有差距时,培训能起多少作用?

这帮经济学家,我就问一句,如果关闭一半的经济院校职位,但是新增同样数目的AI研发岗位,这群高智商,有一定数学功底的人,有几个人敢拍胸脯转岗成功?凭什么拿个没影的就职再培训忽悠。虽然这里讲的是普通劳工的事,但是我想问一句,这里的华人社区成员,如果你的岗位也流失了,你觉得的转岗会像这些经济学家讲的那么容易和确定吗?


之所以专门讲这三个辩解,因为这是个套路,似乎成为一种标准的回复模板,未来,你可能会看到同样模板,变个排版,可以万能地解释很多新的经济问题,安慰你没事的。



UBI的三个问题


提到UBI,大多数人的脑子里反应出两个单词:AI,1000元。这个是吸引注意力而采用的宣传套路。而我们要严肃地谈UBI, 则是从这三个点切入。
1)工作在哪里?
2)我的价值在哪里?
3)钱从哪里来?

工作在哪里?


前两天party,酒足饭饱后,沿袭俗套,聊起了小孩的教育和未来工作的选择。对华人而言,靠谱的工作无非医生,工程师,会计之类的,稳定且收入可观的职业非医生莫属。于是,谈起了某学校新增了三个名额,谈起了学医之路的关键步骤等等。聊着聊着,发现,当下的环境,竞争更激烈了,即使费劲费钱把书读完了,后面的每一步仍有落空的风险,保障性比以前大大下降了。有人问,“那么未来到底什么是好工作呢”?集体陷入沉默。接着,有人不合时宜地说道,某某单位的机器诊断越来越厉害,甩活人医生一大截。大家更沉默了。

我们谈论制造业岗位流失时,我们同时经历着,Walmart的自助结账通道增加,而收银员减少;在通讯业工作的,见过AT&T, Verizon的Call Center的工会员工抗争,可是职位不是外包就是被机器替代;一部分人肯定经历过自己的职位外包,也听过UBER投资自动驾驶,要甩掉自带劳动工具的司机。以前,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供给一个城,一个区;现在,一个工厂可以供应全世界。没有人知道,现有的工作什么时候没有,也不知道下一个新工作会是什么?所以,没人知道“工作在哪里,是什么。无论外包,还是机器替代,我们只知道,工作的流失,变迁涉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快。

除了岗位的流失和被替代,另一个趋势是工作的稳定性下降。短期雇佣,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组织和招募增加,传统的长期雇佣在瓦解。这个趋势从labor(工人)向白领扩散。这不仅仅意味着你得经常参与市场竞争,等待被挑选,也意味着,必定有不少人落选。


此外,新岗位的收入差距极端失衡,winner takes all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我们都知道文艺圈就是这么个模式。统计数据里,从业人员很多,可是天天霸占新闻的是那几个屈指可数的成功者,给你看到的都是梦幻。其余的人不过糊口而已。可是小孩子容易被吸引呀,华人家长大多会痛心疾首。如果未来,很多新职业都是这种特征呢?现在,年轻人,媒体都讲做网红,可是实际上网红也是这个特征。

以上这些变化又导致了军备竞赛式的竞争压力加大。为什么小孩子从小就三头六臂地学各种技能知识?为什么名校的录取标准年年拔高?为什么自杀人数和药物依赖人数远远超过物质匮乏的年代?


这里的华人多是天之骄子,高学历,高智商,相信努力认真工作,相信教育,信奉节俭储蓄,相信家庭成员互相支持。即使如此,有多少人认为你若重生这个时代,仍有信心可再次上得了名校?有信心未来仍可“保有工作“,并可对抗那些两位数复利增长的支出。一旦失去工作后,我们又需要多少时间去match到下一个岗位。如果科技令效率提高到,只需要少量的岗位满足全国全世界的需求,我们还能match上新增的工作岗位吗?或者,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那么多新增的岗位,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下一代真比我们强吗?或者我们这一代仅仅是比下一代更幸运?

在一个风险和不确定越来越大,而物质供应却非常高效的社会里,难道我们就不会遇到坎?不需要一个降落伞保护?每个成年人1000元,并不能满足你衣食无忧,但是在转型起伏之中可以保有尊严,建个缓冲带。

我的价值在哪里?


世俗意义上,我们的价值往往与工作收入挂钩(这里不讨论精神哲学层面),至少世俗的路人是这么联想的,而我们自己或多或少也受此绑定。真正洒脱看开的人很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的孩子选择了艺术,而不是医生,工程师,收入不入父母的法眼,你能说学艺术的孩子价值不如学医,学电脑的吗?大多数人会说,no, no, no, 太低俗了。再问,如果一个工程师的工作岗位消失了,他再没找到工作,可是华尔街有一个高奖金的销售垃圾债券的职位,他进不去,因为没关系网。那么这个工程师的价值和垃圾债券销售员的价值怎么算?再进一步想,假如科技和新商业模式可以用少量的工作岗位养活每一个人,而新的岗位增加缓慢,在5-10年内无法弥补失去的岗位,那么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换个角度,假如我们有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每月1000元,你会选择做什么?我们也许可以从一个“工作小白鼠“变得更自由。我们不必苦苦寻求别人的雇佣,而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工作。你可以选择照顾家庭,服务社区,发展自己的小爱好,创业,娱乐大家, 再不济追剧……

所以UBI又称自由红利。时代变了,也许我们也要换个方式重新审视定义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自我价值。

钱从哪里来?


我这里链接一篇文章(乌托邦还是灵丹妙药?对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思考),作者规规矩矩地给你算钱怎么筹措。而我这里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讨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就是搞“怎么分配“。理论讲,华尔街too big to fail, 救华尔街就是救经济,就是救自己。政府出钱,Fed印钱扩表,然后指着华尔街满血复活,通过华尔街的手,把钱分配给公司企业,公司企业把钱花在投资,研发,雇佣,而老百姓因为有了工作,可以消费,花出去的钱变成利润,给国家上税和再次投入到经济中,形成一个完美的货币循环,人人受益。

按这个理论,自1998年长期资本投机失败后算起,纳税人为华尔街的贪婪妄为买了多少单?实际效果如何呢?华尔街是满血复活了,而且更肥了。投机赢钱,自己捞得油水满满,经济有个颠簸,人家就立刻诈尸给你颜色看,于是FED又再次降息印钱扩表。钱并没有按经济理论设想,进入完美循环,而是抬高了房价,吹起了资产泡沫,吹大了债务泡沫。普通百姓与这盛宴无缘,却承担了滥印钱的代价,物价上涨,居住成本上涨,债务上升。这十年的所谓经济繁荣,减去官方的通胀率,中位数收入只增加了1%,而中位数支出上升了3%。美国大城市homeless人数大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房价高生活成本。

前所未有的零利率政策还嫌不够助力,川普上台后,按经济理论推行减税。可是实际效果呢?那些大公司去借债来回购自己的股票,推高股价,说是为了股东利益,其实高管自己才是好处多多。减税的钱也拿去回购股票,肥了自己的腰包。拿本地巨人TI 为例。大家可以自己查它的股价,减税所得,年报。我只能凭记忆大概讲一下,不想去复核了。TI 拿到退税后,是积极增加新岗位呢?还是积极投资在研发上?还是它的产品成了市场王者?很少,没有。可是他的股价为什么涨?其中一个重要推手就是回购股票。可以查到人家的大手笔。

欧洲,日本更激进,直接上负利率猛药,简单讲,注册的金融机构到央行存钱或买国债,本金是减少的。这个负利率不是指扣去通胀后的实际负利率,而是名义负利率。这样的猛药也没能产生预设的效果。各国央行都坦陈,应对下一个危机,手里没什么工具可用。

可见,这个在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已有的经济理论仅仅产生大打折扣的实际效果,或者没效果。既然从上而下,通过金融机构的分配是失败的,那么我们从下而上,倒过来,直接从民生开始分配,会不会更有效呢?UBI 就是这么一个反其道行之的新思路,它符合经济学理论,却是反传统思维。

提到FED,利率,就脱不开债务。有小伙伴忧心匆匆问:“我们不应该先把赤字降下来吗?UBI会不会增加更多的债务?

我不能说UBI 不会增加债务,更不会吹UBI可以降赤字,我想讲的是,降赤字大概率只能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愿望。担心赤字问题,对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不过是“沟心海命“-瞎操心。

自放弃金本位后,现在实行的货币政策叫fiat monetary,好听点叫信用货币,难听点叫废纸货币。在这种货币制度下,不停地印钱,扩大支出,是每个政府的本能冲动。你觉得政府可以克制欲望吗?你以为美国天天被指鼻子骂,政府赤字很糟糕吧,其实美国这个烂苹果和其他烂苹果比还留两口可以啃啃,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更来劲。天朝模糊数据,不提了。这也是美元成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一个原因。

从数学角度讲,债务到了一定数目,因利息缘故,进入易升难降模式。

可以勒紧裤腰带吗?不可以。只勒紧一点点,经济立马死给你看,一躺倒,救都未必能救起来。然后是社会动荡,代价惨重。媒体都说意大利的经济问题是乱花钱不挣钱,意大利有苦说不出。当年为了入欧达标,勒了一下裤腰带,结果大伤元气,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因要补身子造成的。

既然债务搞不定,小伙伴又担心UBI 导致inflation怎么办?


这个过虑了。什么是inflation?物价上升不等于inflation。物价上升,原因可以是供需失衡,也可以是inflation.  在经济学里,滥发货币是inflation的根源,不是消费。供应不足,引发物价上涨,可以增加供应,或减少需求。但是,滥发货币会造成inflation。这十年来,你信联储的那个inflation index 吗?联储讲,对抗deflation,你算算每年的支出,你信吗?债王Jeffer Cundlach 在不久前的采访中,公开讽刺FED在inflation上顾左右而言他的解释。联储自己都不信,不过是找借口保持低利率,把债务危机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可是债务和滥发货币怎么来的?是为了实践凯恩斯理论,货币刺激理论。这些理论的目的是什么?把钱送到老百姓手里,让老百姓消费,让老百姓别闹革命,完成经济循环。既然这么个目的,干嘛不直接给老百姓呢?以前绕弯弯,是担心劳动力不够,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供应。现在,生产效率太高了,供应太充足,可老百姓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所以那些钱弯弯绕绕,就是进不了老百姓的口袋。现在的问题是,其实一直有inflation,可是inflation 成了富人的资产,百姓的债务和负担,因为旧方法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差。担心涨价的小伙伴担心错了地方。

可见,已有的经济设想并没有如愿成功,不仅代价由百姓承担,而且未来的衰退风险还是老百姓承担。

我,一个信奉奋斗的人,应不应当拿这笔钱?


既然已有的经济理论的实施效果不过如此。为什么不尝试UBI 呢,与其把它当成福利,不如说是一个新的经济理论尝试。既然是都会印钱举债,实现货币循环,最终把钱流到老百姓口袋里消费。与其通过华尔街,官僚机构来分配,大部分被截留,被浪费,为什么我们自己不直接参与分配呢,而要等着别人给呢?

UBI 对底层是福利,是消费;
UBI 对中产是退税,可转化为储蓄,投资和消费;
UBI 对人数极少的富人,不过是封口的小饼干。
 

这样做对经济的贡献不是更直接更健康?

综上所述,UBI是自由红利,是经济政策。在这个时代变革动荡的时候,旧的路都走不通时,何不一试新路。当年,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经济危机,社会主义挑战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资本主义满血复活,熬死了社会主义。现在,UBI难道不是社会保障体系应对新挑战新现象的升级版吗?



附:关于UBI 一些关注点的论述


提纲


  • 怎么算都不够?

  • 非得加税吗?

  • 会养懒汉吗?

  • 有实行条件吗?


怎么算都不够 ?

其实是会计成本 VS 机会成本


在现有的对UBI 资金筹措的分析文章里,都是借用当前的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为参考。在这个框架下,无论是去年的,还是未来五年的,计算出来的结果基本给人这么个感觉:好像一块尺寸拮据的布料,怎么拉扯,做一件衣服还是悬。这个恰恰是UBI被质疑最多的一个地方。Common Sense告诉我们,这么大体量的国家,总得留有余地才行吧,这么紧掐紧算的不靠谱。因此,任何试图非要从哪个地毯下角落里找出个一亿两亿来补缺,或争论某处计算不够精确,都没有太大意义。

我认为,除了当前静态的计算,我们还要考虑进更广泛和动态的因素。毕竟UBI面对的更多的是未来趋势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当前的状态。当前的状态与当前的预算支出模式是相互塑造的关系。更广泛和更动态的成本问题考虑,有这几个方面:

1) 除了财政预算,还要考虑到FED的资产表,地方政府债,金融市场的半政府性质的债务,比如学生贷款等,以及居民债务的一部分。虽然形式不同,名字不同,但是归根结底的性质都是为了创造就业,解决福利而产生的成本,也就是说,财政赤字,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刺激经济,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以及解决民生的供需问题。


2) 在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的刺激下,在一个繁荣的牛市之中,我们都只能看着赤字逐年扩大,无能为力。FED和华尔街都承认刺激的效果越来越差。那么,在未来的经济衰退下,以及科技的挑战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将成倍成倍的投入,刺激市场创造雇佣机会,扩大福利救援民众。


3) 如果刺激市场失败,或者危机持续时间过长,那么我们将面临社会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昂的成本和损失。


4) 可以观察到的就是,未来对经济的刺激,投入越来越大而效果越来越小。同时,政府在“再分配”上存在巨大的浪费和低效。


5) 现有福利制度,不仅不能把人拉出火坑,而且对于真有需要者帮助不够,却变相鼓励放弃工作动力。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是有成本的。


6) 与从前不同,科技的发展,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物质需求和服务的供应。


7) 由于UBI 的花费很庞大,因此,它只能成为alternative,不可能成为福利加福利的制度。因此,要实施的话,现有福利制度必定要有大手术,要有大削减大重组。


8) 目前,贫富差距在一个危险的区域,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技术变革不仅产生繁荣,也产生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均贫富”是不可避免的。以往要么通过战争,要么通过政府强行分配,代价都很惨烈。等到了代价太高时,相比之下,UBI是个温和的选项。可是真到那种境地,政府反而没有能力实施UBI. 而是调用资源去搞事了。

非得加税吗?
恐怕别无选择


1) 经济理论讲,减税刺激经济,产生更多工作岗位,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增加企业利润,个人收入,进而增加政府税收,减少福利支出。如果减完税后,在一个经济繁荣的牛市里,企业债务增加,居民债务增加,政府债务增加,这些债务用什么支付?


2) 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用什么来调和社会矛盾?


3) 加税的广义方式很多,不一定从你的收入里拔毛。增加费用,增加监管和约束从而收取审批过关买路费,等等。最隐蔽的叫Inflation,一轮印钱赤字神操作下来后,拔毛不带让鹅叫的。


4) 超级大资本家们早就纷纷表示,自己的税上得太少了,愿意多交税,不爱交税的搞捐赠,花钱买平安。


5) 旧税法和征收方式不能适应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大公司们避税避出新天地。这也是Amazon,Apple,Google之流被指鼻子骂的原因。苹果,一家首富的公司,它家职员的小孩上的公立学校,经费常常不足。父母要轮流去学校代课。


6) 民主党总有一天要上台。这届候选人的主张听一听,全部都是要增税的。AY(杨安泽)是里面最理性接地气的,讲得清楚,为什么征,怎么征,征多少,以及是否对企业家和高薪人士造成打击士气的负面影响。号称哈佛教授的Warren,讲起增税,就好像去菜市场跟人要几根葱似的,随口乱报价。把很多富豪大佬给气得公开对怂。其他人在口号阶段,估计都想不清楚。


6) 别看这帮人现在对着富豪喷口水,那是竞选的策略,等收钱的时候大刀往中产,中小企业,传统企业砍。白左的金主是硅谷那帮不交税的家伙,基本盘是等着救济的。找谁要?

会养懒汉吗?
取决于用1000元能过成啥样,以及怎么定义工作

1) 对于生活的安排和期望,各有各的路子,没必要纠缠。不必臆想人人都是好吃懒做之徒,退一万步讲,人家不出来杀人抢劫偷东西,也是一种贡献。


2) 工业时代之前,大部分人的营生被称为自给自足。当然雇佣关系也有,但不是绝对主流。进入工业时代,大部分人的营生被称为“雇员”,就是非得被人雇佣后,才能生存。既然是人家给出的雇佣岗位,就按人家的要求日复一日地消耗生命,以换取收入。现在的经济理论都是围绕怎么创造就业岗位来设的。可见,当雇员不过是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时间翻到2020年,信息化,自动化,全球化分工,“工作”的定义是不是也能改变呢?不一定去做雇员,或者悲观点,雇员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什么是工作呢?照顾小孩老人是不是工作?服务社区是不是工作?为人写情书算不算工作?脑洞还可以开,你反正不能以收入多少,以及稳定性来定义工作了。

可行性如何?
观念优先,实施靠后

1) UBI 涉及面甚广,没有经过社会广泛宣传和讨论,强推会有很大阻力。除非发生重大事件,大家一想一比,只能UBI了,不过这个概率很小。


2) 宣传上UBI和杨安泽(Andrew Yang)绑在一起,这个套路很有效。实际分析上,UBI 和 Andrew Yang竞选是两件事。支持Andrew Yang,是因为他的品质和特质。他是个visionary,踏实,接地气,思考者,行动者,以事实观察为依据,主张温和,实事求是,不搞意识形态挂帅。提出UBI恰恰证明了他的品质。UBI的实施,还需要等待天时人和。大家目前日子过得还行的时候是没有动力改变什么的,小车不倒继续推。更何况,UBI 的实施一定会牵扯到利益再分配,立法,机构重组等等很多配套的东西。一旦没有处理好,变成旧福利+新福利,也就失败了。AY不是强势的作风。但是做个总统,比民主党现在的其他候选人强多了。

虽然AY的主张不能符合所有人的心意,但是,我们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消减极端思潮的影响力,减轻社会分裂,增加社会合作。AY是所有民主党候选人里一个最好的人选。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近期文章】

  1. APAPA Youths Meet with Dale Carnegie

  2. 纽约直送中国美食,可以点一整桌年夜饭!

  3. 来自中国的女企业家拯救了美国东北的一个小镇

  4. 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白宫正式签署

  5. 荣获奥斯卡提名:一部《美国工厂》,四缕现代困惑


关于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是APAPA Ohio在俄亥俄华人协会(OCAA)的支持下办的公众号,旨在为俄亥俄的亚裔群体、尤其是华人群体提供一个分享、交流、互助的平台,宣传APAPA Ohio 、OCAA和其他亚裔团体的活动,促进亚裔社区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体育、艺术、教育、法律等的了解。APAPA的全名是Asian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Association (美国亚太联盟),是在美国联邦政府注册的501(c)(3)非营利组织。网址:APAPA.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