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国亚裔:你是否遭遇过歧视?
这些地方与亚裔移民的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的华人社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是如今亚裔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高达近70%。
但是,还是有很多亚裔并不是在檀香山这样的地方长大,而是在远离海岸的城市,或者是以白人为主的农村城镇或郊区。
Vox最近就亚裔的身份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很多受访者表示,在哪里长大(以及最终会搬到哪里)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经验也各不相同。
另外还有6名亚裔作家分享了环境是如何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的故事。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1.《All You Can Ever Know》的作者尼克尔·张(Nicole Chung)表示,作为一名韩裔移民,她被一个白人家庭领养,在俄勒冈州南部长大。在那里成长期间,她从未和任何其他韩裔有过接触。
她表示,作为居住地区的唯一一名韩裔,那种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影响了她的成长。直到离开那里很多年之后,她才意识到小时候环境对她的影响。
2. 《Amal Unbound and Written in the Stars》的作者萨义德(Aisha Saeed)说,他在迈阿密郊区一个巴基斯坦移民聚集的社区长大,对那里的归属感很深。他们总是聚会,他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各种美味佳肴。
虽然在学校里还是受到过欺凌和嘲弄,但是来自同一社区的伙伴给了他不少安慰。成年后,他身处更加多样性的环境里,小时候的经验也让他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3. 《Things We Lost to The Water》的作者埃里克·阮(Eric Nguyen)说,他在马里兰州银泉市(Silver Spring)一个工薪阶层社区长大,起初他只知道自己的父母来自越南。直到他到了一个更富裕的地区上高中,才知道自己跟同其他亚裔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直到今天,阮说,虽然他的收入已经远超父母,也住在更高级的社区,但是小时候形成的阶级、种族和民族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
4. 《The Incendiaries》的作者R.O.郭(R.O. Kwon)说,她出生在首尔,之后随家人移民到洛杉矶。她成长在一个叫喜瑞都(Cerritos)的小镇,镇上韩裔移民占多数,以至于直到初中她才意识到亚裔是美国的少数群体。
虽然之后有各种不同的经历,但是她表示自己很幸运,能够在周围有那么多亚裔的环境下长大。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对自己的种族没有任何羞愧感,而这不是她所有的亚裔朋友都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东西。
5. 《Destination Wedding and The Windfall》的作者巴苏(Diksha Basu)说,在从印度来美国上中学之前,她曾幻想过很多,比如色彩鲜艳的教室、储物柜以及随意的着装等。但是到了美国之后的几乎是第一天,她就受到了嘲弄。
她还说,多年后的今天,美国对她来说仍然保留着那种异国他乡的感觉,因为别人可能会根据她的皮肤和语言给她贴上“外来者”的标签。
6. 《Night in the American Village》的作者约翰逊(Akemi Johnson)说,她在加州最“白”的地方之一马林县(Marin County)长大。在那样的环境下,让她不想与自己的日裔身份有任何联系,讨厌自己的日本名字,甚至说自己不喜欢米饭。
不过到了大学,这一切出现了变化,她逐渐开始接受自己的日裔身份。现在,她开始思考在哪个社区抚养自己的女儿,才能让女儿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亚裔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