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最好的创新药公司|首届DJSeedin创新合作峰会
中国生物医药近五年取得的成果显著,从快速仿制(fast-follow)到同类最优(best in class)再到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的问世,中国已成为全球最火热新药研发的市场之一。据戊戌数据统计,向药监局申报创新药品种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已多达1200家,研发管线逐渐成熟。其中以恒瑞、百济、信达、君实、再鼎、基石为龙头,同时,一批新锐的生物医药企业也不断涌现。
最好的创新药公司在哪里?未来下一波创新如何布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此时与历史发展的任何时候相比,更要有“勇立潮头”的精神,用不断的创新来满足患者需求。
差异化优势的秘密是创新和提速,下一代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对风险更高的FIC跃跃欲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PROTAC等创新治疗技术手段需要更有眼光和冒险精神的投资者来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到哪里去寻找最好的创新药公司?
为寻找新的合作点和创新平台,研发客(PharmaDJ)与生物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柏思荟(bioSeedin)举办了首届全新DJSeedin创新合作峰会。
bioSeedin CEO赵芸女士在开幕式上说:“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正走向全球化、商业化和国际化,因此,我们在这个时间点举办DJSeedin创新合作峰会。”
研发客总裁兼出版人戴佳凌作了“创新中国,普惠全球 ”的主旨演讲。“为什么是现在谈国际化和差异化的最好时机?”他从药品注册与监管、资本与交易、国际化三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加入ICH给企业带来了进入国际化的机遇,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四个快速通道、MAH制度、专利链接制度等系列举措释放了研发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的活力。
从资本来看,2018年研发客香港生物医药指数有如生物医药行业晴雨表(如图)。“中国创新药公司的市值迅速增加。”戴佳凌说。
据研发客统计,2020年,中国创新药跨境授权许可交易共有137笔,53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额达76.81亿美元,2020年国内从北美及欧洲授权引进创新药的交易数量已超越了亚太和本土的交易,13笔交易对外授权区域为全球或欧美地区,交易总额达到61.06亿美元。肿瘤药占据了交易近六成,且授权引进的更多处于临床开发的中后期阶段。
最后,戴佳凌认为,面对医保和市场准入,药价谈判是常态。国际化是解决生态中的短板的出路之一,但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为什么要做国际化,就是要把我们的成本分摊到每一个国家,用最好的药把费用分摊到每一个国家上。这是国内企业未来的出路。”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徐佳熹说,去年是中国生物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元年,投资者对港股医药板块的关注度也持续提升,医药板块平均市值与港股平均市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0.07倍上升至2020年的0.99倍;年度总成交额由2005年的86亿港元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20,569亿港元。
他对大家关心的药品赛道做了几个判断,包括大药企正在分化,恒瑞+豪森成为为数不多的跟上Biotech大潮队伍的传统龙头企业,引领行业;Biotech异军突起,二三线大药企市值收缩,积极谋求转型,“License-out”合作和“国际化”趋势越发凸显。
为什么是现在谈国际化和差异化,徐佳熹认为,未来中国的三类创新药企业:包括中国式Big Pharma “但是,他说,这些机会窗口已关闭,未来,不超过10家。”方案二是中国式生物制药公司,其定位为细分赛道与大龙头竞争,但是中国式生物制药公司不超过数十家;第三是中国式Biotech,其特征是突出长板,技术领先,定位为国内外同步开发。
最后,徐佳熹认为,只有差异化、国际化产品才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高估值,未必每个企业都要自己做销售,biotech与biopharm、big pharm间的合作会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一二级市场投资者需要更全球化的视野与更深的学术积淀,才能应对未来挑战,“这不是一个人人皆可参与的游戏。”
在第一场圆桌论坛讨论中,徐佳熹,腾盛博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罗永庆,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邱东旭,百普赛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宜顶和华大因源首席科学官麻锦敏围绕创新对战新冠进行了研讨。
他们对新冠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在疫情发生期间,腾盛博药和康希诺生物都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新冠新药和疫苗研发中。腾盛博药有两款新冠中和抗体BRII-196和BRII-198,罗永庆认为,多方参与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系列研发举措。这是政府、学术和制药界合作的良好模式。
邱东旭称其研发的单针疫苗在注射14天后可以达到将近70%的保护,对重症保护则能够达到95%。其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吸入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已获得NMPA临床试验 IND。
与会者说,现有疫苗对特定突变株的保护效果较为有限。百普赛斯研发超70种突变抗原蛋白,适用于疫苗开发及中和抗体药物筛选等多种研发场景,将加速全行业战胜新冠进程。
麻锦敏说,传染、感染疾病领域要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公司做研发,从一开始的研发、到临床要有提前的部署。新技术能更快更全的诊断病原体,而不需依赖和耗费太多医生的医疗经验,便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消耗更多的资源。
百普赛斯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宜顶说,疫情发生以后,他们迅速运用自己的试剂盒与华大基因合作。他认为,涉足新冠疫苗和新药研发的公司将有更多机遇。新冠疫苗和药物都不可或缺。陈宜顶认为,疫情对检测行业的原材料造成短缺。资源需要合理利用。未来居家检测、便携式检测会成为常态。体现到柔性的组织供应链,技术上的进步,工程上的进步,小的微创新。
那么,下一波创新在哪里?拓创生物首席执行官冯文昌、和黄医药商务开发与战略合作高级副总裁王清梅,罗氏的Global Head, Asia Partnering, Harm-Jan Borgeld,科望医药研发部负责人、高级副总裁 SVP, Head of Research, Elpiscience以及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张巍怡从国际视角和本土创新的结合带来了思考。
Roche Harm-Jan说,他很早想来中国做创新,但那时候环境不成熟,于是去了日本,现在中国已成为亚太战略重要一部分,甚至是全球重心。他加入罗氏后,认为中国已到达了国际化,未来在中国可以开展阿尔兹海默症病、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药物,中国可更早的加入全球多中心的早期临床。
冯博士认为,许多一流的创新生物科技在未来将会彻底改变医学界,成为解决目前尚未被满足需求的疾病的一个新选择。包括干细胞疗法、RNAi、基因疗法等,早期诊断(尤其是癌症)、个性化医疗、蛋白-蛋白互动、“不可成药”靶点、液体活检、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新型测序技术也都是医药行业近年来浮现出的新机遇。
他向专家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只有一桶金可以投资,你是选PD-1、ADC、抗体、mRNA还是细胞治疗?与会嘉宾各自道出了自己的偏好和理由。其中,大分子抗体是未来趋势,而mRNA如果能解决实验室到转化医学的过程,解决成药性,就可以超越新冠药物、肿瘤药物领域的新适应症开发。
谈到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未来,与会嘉宾认为,生物技术公司需要专注一个领域,找到差异化。资本必不可少,此外,大学基础研究要加强。如果产品过于雷同,病人和医生会想,你们的新药临床需求有何不同?未来要全球联合,加大合作。公司的融资能力也非常重要。
海普瑞临床医学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陈刚,恒瑞医药副总经理、董事张连山,微芯生物董事长、总经理鲁先平是中国创新的老牌代表人物,讨论了创新药研发的差异化策略,国家化策略,项目引入和自主研发的平衡,以及中国创新的未来策略。
张连山认为,中国已到了靶点差异化、产品差异化的阶段,否则挤在一个赛道上。转化医学和靶点要紧密结合,要有科学的支持。作为中国First-in-Class的先行者,鲁先平认为,无论怎么差异化,一定要回答新药要解决什么治疗问题,比现有的药物有什么临床价值。
鲁先平说,2019年,微芯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公司面向全球开发的模式得以顺利推进实施,为未来产品在国际市场展现中国原创新药价值奠定基础。对微芯而言,License—in以及License—out必须要跟产品形成协同效应,他们更喜欢独家产品和早期项目。
而陈刚说,海普瑞的主要合作模式不太一样,称之为“两条腿”模式。公司从八年前进行国际化营运,有一个理念是满足患者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进入创新药的蓝海。
海普瑞通过投资创新药公司,锁定未来产品或技术平台在全球获益。另一方面,海普瑞与全球跨国公司合作创新药大中华区的权益。最后,与会讲者对中国的创新抱持乐观的想法。中国不缺少“TCM——医学、化学的人才,中国基于持续的政策支持、资本和人才的投入,创新将充满希望。
路演专场
海普瑞临床医学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陈刚博士介绍了公司转型过程。
成为国际领先制药企业从肝素原料药生产起家的海普瑞,在肝素制剂业务突飞猛进的同时,向跨国创新生物制药公司的转型已走至关键阶段。8年前就进入了创新药布局的情况,海普瑞在全球有分公司,在中国有制剂的品牌。目前公司在研创新药品种有超过36个,在研品种覆盖适应症超过20个,他们均为First-in-Class全球首创新药品种。其中,Oregovomab是同类首创的抗CA125抗体,针对卵巢癌治疗的未满足医疗需求,目前已经进展到II期临床。AR-301 (tosatoxumab, KBSA301) 是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毒素的全人源IgG1 lambda单克隆抗体,通过与金黄色葡萄球菌α-毒素的N端抗原表位的特异性结合等。
他最后总结了海普瑞的策略在于:聚焦未满足医疗需求(Unmet needs),真正解决患者的需要;引进国际上已经概念验证(POC)的品种,全力提升独立临床开发能力;依托全球商业化能力和CDMO的优势,做大创新药板块;立足产品差异化(FIC)。
“海普瑞将继续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陈刚博士说。
和黄医药商务开发与战略合作高级副总裁王清梅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在过去15年里,和黄医药在肿瘤及免疫学领域开发了10个临床阶段的创新药及7个后期临床前阶段的候选药物。公司拥有高度差异化的创新药物组合。
在中国,两个创新肿瘤药物已经上市,分别是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爱优特,以及近期上市的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瘤的苏泰达,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去年年中,和黄医药还提交了赛沃替尼用于治疗肺癌的新药上市申请。若获得批准,该药将成为和黄医药第三个获批上市的创新肿瘤药,并有望成为首个选择性MET抑制剂。在2020年,负责独立研发5种创新肿瘤药物。获得了FDA授予三项“快速通道”资格,并开始滚动提交索凡替尼新药上市申请。这也是和记黄埔首次在美国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王清梅说,和黄医药最大的变化在于从过去的研发团队转型成为肿瘤药商业化运营,已成为了超过450人的肿瘤专科商业化团队,已有500人。
2021年和黄医药在全球已有可披露的里程碑数据,如索凡替尼滚动递交在4月结束,目标如期达到,完成美国的上市申请。索凡替尼联合PD-1在欧美和百济神州1B2期临床试验已在欧美启动,同时呋喹替尼针对百济神州的单抗PD-1也将启动全球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赛沃替尼,III期临床研究将在今年上半年5、6月份开始启动,6、7月份可能在中国率先获批。全球重要的可能的里程碑在今年希望一一兑现。
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邱东旭介绍了公司进展。此次新冠疫情中,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一战成名”。“新冠是对康希诺很好的机遇,可以走向国际化。”
他总结了公司在疫苗产品线战略的三个类别,分别适用于中国尚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全球创新疫苗,如Ad5-EBOV、在研结核病加强疫苗及在研PBPV;研发有望成为国产首创疫苗,如在研DTcP疫苗及在研MCV4;研发出潜在中国最佳疫苗,如PCV13i。通过自主研发和对外合作,康希诺生物已建立了完整的研发管线。
康希诺有13个疾病领域研发16种疫苗产品,包括1款已于2017年获批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2款临近商业化的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疫苗产品,还有7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或临床试验申请阶段的候选疫苗。“康希诺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群,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邱东旭说。
康宁杰瑞生物制药由留美学者徐霆博士在2008年创立,专注于创新肿瘤双抗药物。公司创建了生物大分子药物发现、研发、生产技术平台,包括蛋白质/抗体工程平台、抗体筛选平台开发平台。基于这些技术平台,康宁杰瑞开发出多个新药;KN046同时靶向两个经过临床验证的免疫检查点PD-L1及CTLA-4,正在开展四个关键性试验。
“该药有望成为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的基石。”康宁杰瑞商务拓展总监林剑说。KN035(恩沃利单抗)是首个皮下注射的PD-L1抑制剂,上市申请已获NMPA的优先审评,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会获批;KN026等药物同样具备best-in-class潜力。
亚盛医药的首席财务官张甦说,是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企业。
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公司在研项目为新化合物结构的原创新药,研发具有“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潜力的新型原创小分子药物。
亚盛医药拥有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向药物设计平台,处于细胞凋亡通路新药研发的前沿。公司拥有8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小分子新药,包括抑制Bcl-2、IAP 或MDM2-p53 等细胞凋亡路径关键蛋白的抑制剂;针对癌症治疗中出现的激酶突变体的抑制剂。公司正在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开展40多项I/I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耐药性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核心品种HQP1351已在中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纳入优先审评和突破性品种。同时该品种还获得了美国FDA审评快速通道及孤儿药认证资格。截至目前,公司共有4个在研新药获得11项FDA孤儿药资格认证。
万春医药总经理杜丽华介绍了公司进展。“春,意味着对患者带来希望,对医生来说,是妙手回春,第三,对企业是创新的春天。”
她介绍了以普那布林为主的免疫抗肿瘤管线。2020年9月,普那布林先后获得中、美“突破性治疗品种”,她指出,普那布林以独特的作用机制,达到早期保护骨髓中白细胞的作用,以不同于G-CSF的作用机制来减少早期CIN发生。与G-CSF联用时形成互补,降低非髓性癌症患者因化疗引起的全周期重度CIN发生率,是30年来重度CIN治疗标准和临床获益的创新性突破。
前不久,普那布林向FDA、NMPA提交上市申请,针对申请适应症为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为重度CIN治疗建立了新的标准,具有临床意义。
亚虹医药首席医学官薛湧说:“亚虹医药专注于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其它重大疾病的创新药公司,立志成为在专注治疗领域集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为一体的制药企业。公司通过打造自有研发平台和核心技术,深入探索药物作用机理,高效率筛选评价候选药物。亚虹专注治疗领域推出全球首创(First-in-Class)药物。同时,亚虹围绕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进行产品管线的布局,关注该领域的技术前沿和治疗发展趋势,研发涵盖疾病诊断到治疗的产品组合。
来凯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吕向阳博士说,来凯医药已获诺华授予的4种候选新药的全球授权,其中两项抗肿瘤新药试验处于中国在内的全球临床II期,3项临床试验处于临床I期,覆盖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个癌种领域。
其中1类新药Afuresertib(LAE002)是来凯医药进展最快的药物。一项全球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正在中美展开,这是AKT激酶抑制剂在全球首个针对卵巢癌的注册临床研究(PROFECTA-II),预期中美两国将于2022年同步达到临床试验终点,同时向NMPA和美国FDA递交新药上市申请。来凯医药有10余个候选药物,目标是瞄准全球同类首个(First-in-Class)与同类最优(Best-in-Class),预计从2022年起,每年将启动1-2项自主研发项目的全球临床试验。
博迪生物的首席执行官刘华涛介绍说,该公司通过重编程树突状细胞超越PD-1免疫肿瘤学。开发超出PD-(L)1的免疫肿瘤学产品。其平台技术包括:局部和全身专有树突状细胞重编程疗法,TLR7/8激动剂,通过全身递送与治疗性抗体进行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TLR7/8激动剂与具有广泛IP作为IND引擎的抗体的缀合。其专有技术增强了溶瘤病毒平台。该公司研发的新疗法包括:实体瘤中的单药活性,具有多种IO的组合潜力,拥有100%拥有的全球权利的强大管道。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包括:面向全球市场的一流系统性TLR 7/8激动剂、BDB001-PD-(L)1难治性肿瘤中的IV递送,耐受性良好,单药活性以及溶瘤病毒产品。刘华涛介绍说,虽然他们公司初创不久,但具备久经考验的领导能力和优秀的团队,以及具有先天免疫学和DC激活知识的科学和临床顾问。
瑞石医药首席执行官王敏说,瑞石生物医药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免疫炎症性疾病。瑞石生物JAK1抑制剂已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及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SHR0302是一种高选择性小分子JAK1激酶抑制剂。今年2月,该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全球II期研究达到终点,数据显示,在诱导治疗期结束的第8周,8mg QD、4mg BID,4mg QD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瑞石生物已建立了从早期药物发现,到后期药物开发的高水平、高效率的研发团队。 “我们渴望与大家一起为全球患者的健康而努力。坚信瑞石生物会将最好的创新药物带给合适的患者。”王敏说。
高诚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何骑说,公司擅长与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及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可帮助分配资源,扩大单细胞分析和加速商业化。“我们有临床免疫学专家和肿瘤学专家共同推进抗体药临床研究,同时还有内部专有单细胞免疫图谱转化能力,将生物靶点与患者特征联系起来。通过发挥免疫系统解析平台和药物智能科学平台 (DIS)的优势 ,能更精准的找到患者群体,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减少研发时间和成本。
上海华奥泰生物的首席执行官朱向阳说,2020年,公司成功获得4个新药中美临床批件:共获得4个项目计9个中美IND批件,全球首创PD-L1/VEGF双特异性融合蛋白项目,正在启动中美临床I期。华奥泰进一步开发完善ADC、单抗、单B细胞等技术平台,公司已启动FIC、BIC管线。目前,上海华奥泰临床团队不断扩充壮大,完成了4个项目的临床I期试验,并持续高效启动后续II、III期临床试验。
作为国内不多的微生物疗法企业,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介绍说,慕恩生物已建立了超过14万株的全球极具竞争力的微生物菌种库。公司依托全谱活菌药物开发平台,瞄准微生物疗法在肿瘤免疫和代谢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正在进行多个药物管线研发,MNC-168和MNO-863两大在肿瘤免疫和代谢疾病领域布局的重磅研发管线将预计进入临床,有望成为国内该领域首个进入临床的活菌药物。
在国内,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君圣泰落户深圳后代表了华南创新的典范。创始人CEO刘立平说,公司专注于慢性肝病、胃肠道疾病及代谢领域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在全球开发“First-in-Class”创新药。
令她倍感自豪的是,公司获得2项中国“十三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并被FDA授予2项快速审评通道资格认定、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未来,我们会始终重大疾病领域,如影响全球数亿人群的NASH,及其它代谢和消化领域的疾病,为患者健康努力。”
礼进生物商务拓展负责人刘鲁燕说,礼进生物以肿瘤免疫激动性抗体管线为核心,长期专注于转化医学,依托xLinkAb(交联抗体)等技术平台,建设了一系列差异化的产品管线。礼进生物已推进3款肿瘤免疫单抗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其中,进展最快的是LVGN7409 和LVGN6051。公司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SSI-361则已授权安科生物开发中国市场,并正和兴盟生物合作推进美国临床联合用药开发。
本次峰会,邀请了中国最有活力35家生物技术新锐公司及15家上市公司与全球顶尖的投资机构和跨国药企通过DJSeedin现场的路演,盛况空前。
最后,大会还颁发了DJSeedin最佳投资者选择奖,由DJSeedin专业投资人和创新顾问委员会以及热心肠观众评选,思路迪医药、甘翼生物、蝶岸科技分别获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