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府百家|“互联网+”时代下的学校教育变革与坚守 兴隆中学校长 罗清平

2017-09-19 天府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校

教育变革与坚守

兴隆中学校长  罗清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已被纳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中。  

互联网渗透进了各行各业,改变着传统模式的运作,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教育特色、学校风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学校教育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同时坚守育人的本质?这是我们当代教育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

一、“互联网+”促进学校教育深刻变革

(一)学习方式更加多元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时间固定、地点不变、形式单一,“互联网+”促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改变,越来越少地受时间、空间、形式等因素的限制,更加多元化。

具体说来,一是学习空间不受限制,不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教室、图书馆等固定场所,各种网络学习方式层出不穷;二是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就接受学校教育而言不再局限于在学校的时间,就学生整个人生而言不再局限于作为学生角色的时间段内,学习变得随心所欲、无处不在;三是学习手段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传授、讲解,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获取。

(二)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资源有限、不易保存、难以分享,“互联网+”促使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之间全面互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学生之间的学习资源也实现有效连接。网络存储资源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图片、音频、视频、课件等现代信息媒介越来越多地融入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网站、软件、平台等越来越新地引领教育教学,它们都丰富着教育资源。

(三)教学内容更加包容

    现在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网络图书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逐渐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使得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是量身打造的;教师基于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教学,还可以全程数据记录,跟踪分析,优化结果。

(四)教学模式更加灵活

“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放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正在进入课堂,教学模式正在从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向更加开放互动的混合式教学转变。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微信交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教学相关信息;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跟踪,并实现班级、学校以及家校间的信息共享;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名校名师教学视频,而本校教师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从而实现双师教学。

二、互联网+时代更需坚守教育本质

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通,更需要坚守。作为教育人,我们不仅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引领潮流,与时俱进,还要认清和坚守教育的本质,更好地回归教育本原。

(一)沟通: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好的教育是什么?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好的师生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只有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者不能忘记,充满情感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才是“教育”发生的基础。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便捷我们的教育,却缺少双向的互动,它如何也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身教: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好的教师是怎样的?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互联网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但教师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学校也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虚拟的教育教学空间延伸了教育教学的时间和地点,却不能抹灭实地教学的优势。实地教学连接起了师生、生生的交往,在教育的美好氛围中,爱、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超越千山万水,甚至一个眼神,都能春风化雨,带来强大的教育的力量。

(三)感染:营造和谐成长环境

好的学校是怎样的?好的学校应该促进学生的健康、幸福和发展,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采用更加高效便捷的方法,让成功也变得更加快捷一些。但教育是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真情的坚守。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比如,学校的文化创设,班级的文化建设,教师的文化内涵,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累积,它们也会让集体中的学生们受到感染,在文化的浸润中实现成长。

(四)育心:立人为教育之本

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最终是以心养心的过程,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通过互联网来达成一些,但绝不能全部完成。传统教育教学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性格的塑造作为重要内容,我们不能忽略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更不能漠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工具性追求,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深入贯彻新理念,主动适应新阶段

努力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新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