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做科普|《过雪山草地》——革命理想高于天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投稿详情
温歌词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后,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而《过雪山草地》即是其中的一首。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雪皑皑,野茫茫”,寥寥数语勾勒苍茫无垠的天地——连绵的山上彻骨的寒雪,朦胧的草地噬人的泥泞,也衬出人的渺小与无奈;而紧接着一句“高原寒,炊断粮”,进一步写出当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窘迫,突出客观条件之艰难。可就处此绝境,本是无路可寻、心灰意冷之时,原本低沉的音乐骤然扬起——“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铿锵而出,掷地有声。多么振奋人心,多么令人心潮澎湃!恰似前进的号角吹响,仿佛一声不屈的呐喊——苦山寒水有何惧!
于是啊,展眼前望,是“雪山低头迎远客”;便不妨“草毯泥毡扎营盘“,也不怕日夜兼程“风雨侵衣”,任由他无以为食“野菜充饥”;须知晓“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任何苦难都将随长风而逝,而那逆风而行的人啊,必将熠熠生辉!
全歌讲述了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的故事,他们凭借着“高于天”的“革命理想”、百折不挠的拼搏信仰、不惧生死的奉献精神,最终攻坚克难,解决红军生存危机,进而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史诗。歌声嘹亮,引人动容!
学知识
一曲已终,余音绕梁。揆诸当下,山河景胜,家国兴隆,我们所处的,是那时不曾有的闲适生活;而在前方,是那时不敢想的锦绣未来。当安逸与舒适渐渐化去“钢铁汉”的坚毅,如若再逢国殇,我们又何能再次承受先人所承受的苦难,何能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
重走长征路,再伴歌声扬,辅之生化原理,拂去历史尘沙——在客观事实里,体会先人所抗下的种种苦痛;在理性分析中,感知前辈所拥有的钢铁意志;在逐步深入中动容,在同情共鸣时蜕变!
重走长征路,首先需要了解红军战士从生物体的客观角度所面临的难关,才能更为清晰认识到其跋涉不易,理解其“革命理想”之坚定。
结合史料,个体之艰苦可由三点窥之——极端的寒冷,运动的过量,缺乏的粮食,对应词中“高原寒”“迎远客”“野菜充饥“等句。
先谈极寒,当人处于低温环境下,会采取一系列的神经及激素调节措施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于长征路上,后方是敌人步步紧逼的围剿,前方是“雪皑皑,野茫茫”、不知尽头的征途。那么,是停下脚步,听从千万年来动物最原始的本能的诱惑——休息,为保存维持生命的最后的热量;还是脚步不辍,坚守着红军战士不变的信念——前进,为保存人民革命最后的火种?如今回首,当时的答案已经晓然,而那时的抉择绝不如纸面上轻松——革命的信念是怎样生生击退了苟且求安的欲望!
再谈运动过量,以红一方面军为例,红一军军民由1934年10月出发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里程约25000公里,耗时约365天,略过高负荷的登山、沼泽跋涉乃至交锋战斗不谈,仅仅平均每日所步行的68公里,就已经是常人的运动极限。而过量的运动,也往往带来难以避免的恶性循环:除了抽筋、拉伤等损伤外,还易有横纹肌溶解、运动性贫血等更为危险的病症伴随。其中,横纹肌溶解与运动性贫血分别是肌纤维细胞和红细胞受机械性损伤后的溶解破坏导致,前者伴随强烈并持久的肌痛,给人以极大的痛苦,而两者若不加以及时的干预与调整,严重者,都将对机体造成如肾衰竭等不可逆的伤害,乃至危及生命!长征万里,步步维艰,每一步,是透支生命的牺牲,是孤注一掷的壮举,是刀尖上拖着疲惫的身躯舞蹈;而这一切,只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只因“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于是万里长征,不惧步步维艰!
可是,更大的冲突,是粮食的匮乏、饥饿的折磨。无论是极寒中不可避免的散热增加,还是运动中举手投足间的能量转化,都将导致机体内化学能的消耗增多,而人类毕竟是异养型生物,若无法摄取现成的有机物,终究难以将“饥饿”置之度外。可跋涉于穷山恶水、茫茫草地中,“炊断粮“实为不得已所遇之事;歌中所提及的充饥野菜更多时候甚至是不可寻之佳肴,牛皮皮带、树皮与草根进而成为了饥饿时无法替代的能量及物质来源。但这三类物品能否被人体吸收,又具有怎样的营养价值?仅以皮带为例,进行些许分析。皮带,主要由牛皮革制成;而所谓皮革,较之生牛皮,其经过了脱毛和鞣制等物理、化学方式处理,通过鞣剂分子和胶原结构的多点交联,进一步增加了牛表皮细胞胶原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其抗酸、抗碱及抗酶的能力。简而言之,皮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难以获得较大气压的“高原寒”地带与水雾茫茫、生火不易的“草毯泥毡”旁极为困难,或许仅能起略微缓解饥饿、提供少量氨基酸的作用。即是说,面对饥饿,红军战士往往只能迎头而对,默然忍受。
而当无以为食的窘境真的发生,“炊断粮”所导致的饥饿又将引起机体如何反应,又是对红军将士怎样的一番挑战?
以72小时为临界,将饥饿分为短期饥饿与长期饥饿两类。在短期饥饿时段,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致使糖原分解效率大幅提高;同时,脂肪及蛋白质分解进入糖异生途径,糖酵解途径相辅,提高血糖浓度;此时,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仍为为葡萄糖氧化分解所产生化学能,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仍伴随强烈的饥饿乃至疼痛感。而在长期饥饿阶段,机体糖原储存耗尽、代谢效率降低(作用同前文提及御寒机制)、代谢必须葡萄糖均来自于糖异生;更为关键的是,机体脂肪大量分解所导致的血酮含量增加会影响大脑功能,引发眩晕感,严重者甚至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造成酮症酸中毒,影响正常机体代谢,直接危及生命!
红军战士处极寒之地,带劳损之身,食无米之炊,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一路拼搏,一路走来,如此崇高的政治理想,如此坚定的革命信念,令人动容,令人心潮澎湃。而静以思之,“革命理想高于天”,又是如何支撑着战士们砥砺而行,其中的生化原理又有几何?
当机体受到来自环境因素(如“高原寒”)或机体内在因素(如营养缺乏)等一定强度的刺激(应激源)时,则会引发机体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即应激反应;此时,机体处于警觉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加强机体适应能力。而应激现象顺时间轴一般被分为警戒期(在短暂的生理唤醒期中,机体及时进行有效行动)、抵抗期(机体忍耐并抵抗长时间的应激源带来的衰弱效应)及疲惫期(应激源持续时间长或持续强度大,机体则因资源消耗而进入疲惫期)三阶段;其中,红军战士们的远大信仰和“革命理想”作为中介因素,极大延长了机体的抵抗期时长,维持了将士们良好的机体反应及适应能力,最终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走四方
在红军的漫漫长征路中,将士们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谈及那段尘封的峥嵘岁月,萧华将军“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作曲家生茂回忆),而当1685年萧华将军病危弥留之际,“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歌词,也仍旧铭刻在他的心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彰显了一代人的风采,也激励着代代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作总结
长征意味着什么?长征在起点,意味着革命成功的希望与曙光,是一段即将到来、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一段千锤百炼、淬火成钢的征途;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一路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
长征在终点,是新征程——革命的画卷波澜壮阔,革命的火种燎原而起,万里长征,我们这一代人携着新时代的新任务,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奋斗再出发!
长征启示着什么?我们不能忘记,万里长征中每一步背后的苦难与牺牲——平均每三百米一名战士赴死,每十二人中仅一人存活;我们不能忘怀,中国共产党人不被苦难摧残的心中信仰,不被死亡夺取的革命理想;我们必将铭记——伟大的长征意义、伟大的长征精神!
更应该知晓的,是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胜利中不可磨灭的付出与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诚哉斯言,长征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党的团结组织,党的信念传播。走过雪山草地,离不开党,而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更应该坚定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党史学习,品味百年以来伟大精神,坚定自身“革命理想”及政治信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作者:
长郡中学 1912许锜桐
指导老师:
徐海教授、姚佩云、邓毅萍
特别声明
本平台是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官方微信平台,旨在为大众传播权威的科学知识。
欢迎广大科普爱好者投稿,投稿邮箱:hnkpzx@126.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