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芳华 |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系列之一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语言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古代汉语有一代宗师徐复先生及葛毅卿、张芷等先生;现代汉语有张拱贵、叶祥苓、朱林清、沈孟璎等先生。1979年获批古代汉语硕士学位授予权(徐复先生领衔);1981年获批现代汉语硕士学位授予权(张拱贵先生领衔),培养了一批批语言学人才。
1995年2月,李葆嘉担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和教学委员会委员并主持硕士点建设。1996年新设“汉语理论与应用方向”,为申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做准备。此后每年呈送《关于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报告》(语言学的交叉性质;周边高校语言学建设现状;对南师大语言学建设的建议)。2000年11月17日,何永康院长传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新兴学科,学校提出要重点建设”。次日,李葆嘉呈送《关于发展语言学专业和筹建语言学系的建议》(语言学在当代学科中的位置和作用;建立语言学系的学科价值和社会意义;南师大有必要建立语言学系;语言学专业和基础课程设置;语言学专业的师资配置;建立语言学系的操作步骤),公丕祥校长批示“抓紧落实”。
2000年12月,文学院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即设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李葆嘉首倡“语言科技新思维”,提出“跨学科研究、跨院系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路,制订《语言科技系建设发展十年规划书(2001-2010)》。2001年春夏,相继成立语言科技研究所,创办语言科学及技术系(简称“语言科技系”),申报汉语言(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专业,其后设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建设语言科技实验中心。2002年形成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团队科研的一体化格局,建构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人员的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今所谓“新文科”教育,南师大文学院语言科技系在20年前已经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制订方案并付诸实施。
本大事记梳理2001-2020年期间南师大语言科技事业的主要事件。1. 基本建制:学位点、研究所、系、本科专业、实验室(包括共建)、基地等建设;发展规划、重要文件、管理人员。2. 课程革新: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3. 师资建设:人员变动;教学导师制度;入选人才培养计划;进修访问;客座聘请。4. 学生培养:历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入学和毕业时间、人数;本科生的创新项目、获奖情况和学术活动;本科毕业生的留学和考研;本科生的调查或回访。5. 科研成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各级教科立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立项;资助出版。6. 学术交流:科研网站;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外校来访;外出宣讲;合作研究。7. 学科报道:媒体报道;期刊介绍。8. 获奖情况:教学获奖、科研获奖;团队称号。
2001年
1月初 何永康院长和李葆嘉商定,设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李葆嘉负责组建)。
12日 南师大下发《新聘博士生导师通知》(宁师研[2001]第2号),李葆嘉、周国光(2000年4月调入)评为博导。
李葆嘉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建设纲要》(学科价值和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毕业去向;招生方向和课程设置;分布格局和建设构想)上报文学院。拟定三个招生方向:理论语言学(李葆嘉)、语言习得理论(周国光)、计算语言学(待引进)。
2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招生简章》刊于《光明日报》。
10日 邀约北京语言大学陈小荷教授(计算语言学)调入南师大,聘为“特聘教授”。
18日 李葆嘉完成《语言科技系建设发展十年规划书(2001-2010)》:一、学科优势和语言科技;二、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三、毕业去向和生源预测;四、培养模式和招生规模;五、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六、人员组建和基本设备;七、建设目标和十年规划;八、经济效益和实施保障。拟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的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建成“教育-科研-研发”的综合型基地。
汉语教研室时有6人:李葆嘉(教授)、沈孟璎(教授,2002年退休)、刘俐李(教授)、周国光(教授)、董晓敏(副教授)、赵家新(讲师,2000年5月当选江苏省语言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另有可兼课教师:潘文(复旦大学读博)、尹群(文学院科研秘书,讲师)、赵薇(教务秘书,助教)。
李葆嘉负责填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申报表》。2000年5月,李葆嘉已填报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申报表》。
赵家新获南师大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优胜奖。
3月上旬 《规划书》呈报文学院。何永康院长在教师大会上支持:“这个规划书写出了境界”。
22日 李葆嘉将《关于成立语言科技研究所的报告》呈文学院。
27日 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应邀到文学院讲座,李葆嘉主持。
4月18日 李葆嘉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纲要》(一级学科:本学科点的建设发展目标;二、语言科技:本语言学点建设发展的鲜明特色;三、梯队建设: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四、设备建设: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语言科技实验中心;五、专业建设:形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语言科技系;六、成果建设: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七、通力合作:学科建设发展的校内氛围;八、领导关注:学科建设发展的切实保障。附《关于建立语言科技实验中心的报告》)呈报文学院,转校长室、研究生处、科技处、人事处、教务处。
20日 南师大文学院成立语言科技研究所(李葆嘉任所长)。
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联袂申报江苏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三个研究方向:汉语俗语言研究(董志翘、黄征、何亚南等)、现代汉语研究(周国光、段业辉、刘俐李等)、汉语语言学史研究(马景仑、李葆嘉、韩陈其等)。9月获批。
5月18~20日 李葆嘉出席“中国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培养工作座谈会”(南开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获批。
30日 李葆嘉撰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建设纲要》,设置三个方向: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2002年招生。
复旦大学范晓教授应邀到文学院讲座:“汉语的多维研究”,潘文邀请,李葆嘉主持。
陈小荷教授评为博导(计算语言学方向),杨亦鸣教授(徐州师范大学)评为兼职博导(神经语言学方向)。
6月20日 李葆嘉提出“面向科技、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和文理工兼招的新专业建设思路,填报《增设汉语言专业申报材料》,上报教务处和江苏省教育厅。第一部分:设置汉语言专业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设置汉语言专业的必要性、条件分析、具体说明);第二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申请表;第三部分:设置汉语言专业的附件(附件:汉语言专业教学计划、师资情况、教学课程与科研成果、基本建制和科技实验中心、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26日 南师大文学院成立语言科学及技术系。李葆嘉任系主任,赵家新任系秘书。
根据自愿原则,汉语教研室老师可留在中国语言文学系(属汉语言文字学)。
2001年语言科技系师资5人:李葆嘉(教授)、周国光(教授)、陈小荷(教授)、董晓敏(副教授)、赵家新(讲师)。
赵家新获批南师大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语言学新论”(200106-200212)。
7月 李葆嘉获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面向语言工程的语义语法学研究”(2001-2004)。
8月 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设置南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
9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一批博士生入学:安华林(理论语言学方向,导师李葆嘉);洪淼(语言习得理论方向,导师周国光);[泰]陈楚芬(对外汉语方向,导师陈小荷)。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一位博士后人员进站:梁丹丹(神经语言学方向,联系导师杨亦鸣),参与杨亦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文大脑词库的神经语言学研究”(2001-2003)。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入学:唐萍、王晓斌、汤玲、[泰]李金兰(导师李葆嘉);杨娟、林楚云(导师段业辉);张静、张久、[越]邓世俊(导师肖奚强)。
李葆嘉获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高教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200 101085,学校拨款4000元)。
《南京师范大学校报》刊发《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及技术系成立》:
2001年6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及技术系(简称“语言科技系”)成立。……李葆嘉提出涵盖语言信息科技、语言教育科技和语言研究科技的“语言科技新思维”,……其旨趣在于以语言学为本沟通相关文理工学科,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语言科技系已启动建设兼具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交流功能的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制订了以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认知科学四类系列课程为主的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2002年,拟招收语言信息处理方向的汉语言专业本科生30名。语言科技系的建设目标是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的层级型培养模式,建构“教育性-科研性-开发性”的综合型高教基地。李葆嘉出任语言科学及技术系主任,陈小荷出任语言科技实验中心主任。欢迎有志者加盟!
李葆嘉著《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九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化”资助),江苏古籍出版社。
陈小荷获批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启动项目“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知识库”(2001-2004)。
10月8日《关于建立语言科技实验中心的申请》(李葆嘉执笔)呈送科技处。一、建立语言科技实验中心为当务之急;二、实验中心的主要功能和建设目标;三、实验中心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模式。附件:实验中心设备建设预算。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得到科技处的重视,李葆嘉填报《南师大“优势特色一类学科”建设申请表》。
11月8~10日 李葆嘉出席“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扬州大学),报告:“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入选《中国语言学学报》总11期,商务印书馆2003)。
参加南京师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答辩(李葆嘉、陈小荷)。评审专家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
李葆嘉拟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1),2002年秋季实施。包括:一、培养目标;二、学习年限;三、培养方式;四、业务范围;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六、学位论文;七、学术活动。四个招生方向:语义网络工程(李葆嘉)、计算语言学(陈小荷)、神经语言学(杨亦鸣)、语法理论与应用(段业辉)。
12月 16~19日 李葆嘉出席“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报告:“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与安华林合作,收入《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二)》,商务印书馆2004)。
李葆嘉负责制订《汉语言专业培养计划》(2001版)。
2002年
1月23日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应邀访问文学院。
经校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列为“南京师大一类优势特色学科”进行建设(何永康院长主持,李葆嘉负责)。李葆嘉填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任务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思路:以“语言科技”为特色,以博士点为依托,整合校内相关专业力量,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预期成效:创办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本科专业、建设语言科技实验中心。
30日 《关于建设语言科技实验中心的报告》(李葆嘉、陈小荷联署)第三次呈报科技处。
3月 李葆嘉发表《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新思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月 文学院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列入学校文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陈小荷任中心主任)。
贺胜调入语言科技系,协助建设语言科技实验中心。
陈小荷负责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
5月 李葆嘉收到香港浸会大学“内地访问学人计划”邀请书(访问时间2002年9月~2003年6月)。
30日,李葆嘉拟《关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报文学院和科技处。
6月28日 李葆嘉将《汉语言专业培养计划》(2002版)报送文学院和教务处。该《培养计划》包括:一、指导思想;二、学制和修业年限;三、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四、培养模式;五、毕业要求;六、获得学士学位的条件;七、时间安排;八、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供2002级、2003级汉语言专业本科生培养实施。
下旬,李葆嘉填报《南京师范大学新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上报教务处。
李葆嘉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2002-2005)。
段业辉教授评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导。
贺胜晋升为讲师。
7月 李葆嘉著《论语言符号与文字符号的区分度互补原理》(《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获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入选《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1990-2001)》,《江苏社会科学》编辑部2002年。
8月16~19日 李葆嘉出席“全国第八届现代语言学研讨会”(巢湖半汤干部疗养院,余志鸿主办),报告:“语言学的源流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
下旬 文学院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建成,贺胜兼实验室管理员(无报酬)。
9月 汉语言专业2002级(首届)本科生30人入学:马云、王杨、王柱年、王晓冬、王新荣、朱莹艳、朱元、许娟、吉鉴君、陈小强、陈亮、陈钟、吴昊、张君、张琦、李妍、李林、岳淑娟、俞迅凯、姚丽华、胡培培、赵仲怡、高斐、徐润华、章华、童捷、蔡鹂鹃、颜军梅、宋小雷。
2002年语言科技系师资6人:李葆嘉(教授)、陈小荷(教授)、董晓敏(副教授)、赵家新(讲师)、贺胜(讲师)、尹群(讲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首届)入学:章婷(硕博连读)、封鹏程(导师李葆嘉);许超、贺胜(导师陈小荷);李迅、朱蓓(导师段业辉);胡袁园、彭玉康(导师王政红);段轶娜、钱茹玉、[泰]陈楚华(导师肖奚强)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于红、[越]花玉山(语义网络工程/理论语言学方向,导师李葆嘉)、曲维光(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沈兴安(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杨亦鸣)、李杰(语法理论与应用方向,导师段业辉)。因周国光调离,洪淼转李葆嘉指导,李杰转段业辉指导。
博士后人员进站:司联合(语义学史方向,联系导师李葆嘉)、方环海(神经语言学方向,联系导师杨亦鸣)。
23日 李葆嘉赴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访问,委托系秘书赵家新负责教学事务,陈小荷负责学位点。
10月16~18日,陈小荷主持“计算语言学系列讲座”。中科院计算机语言信息中心董振东研究员讲座:“有特色的机器翻译”“语言研究与知网”;北京语言大学计算机系宋柔教授讲座:“汉语词处理”。
李葆嘉发表《论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明确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构设语言学学科教育的整体框架;落实语言学学科教育的具体建设;展望语言学学科教育的未来前景),笪佐领主编《创新教育在课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月 教务处下达“汉语言新专业建设” 经费2万(赵家新负责)。
2003年
2月 赵家新获南师大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教学十佳”称号。
3月 陈小荷、贺胜、赵家新商量,撰写《汉语言专业语言科技实验室建设方案》(贺胜执笔),报送文学院、教务处。
27日 李葆嘉深圳大学文学院讲座:“人工语言脑研制的新思路”,张卫东教授主持。
4月10~14日,李葆嘉出席“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南大学)。
15日,李葆嘉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座谈,交流应用语言学建设;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座:“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新思维”,邵敬敏教授主持。
陈小荷总负责,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联袂申报(整合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数学科学院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力量)的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信息处理与分领域语言研究的现代化”(项目负责人何永康,监督人朱晓进,2003年1月—2005年12月)立项。陈小荷负责填报《“语言信息处理与分领域语言研究的现代化”项目任务书》,三个子项目:大规模深加工语料库的建设(陈小荷主持);现代化技术手段支持下的分领域语言研究(董志翘主持);语义网络工程(李葆嘉主持)。
系秘书赵家新主持制订《汉语言专业课程标准(2003版)》,邀约本专业教师和担任相关课程教学的其他院系教师,根据统一格式(包括课程编号,学时数,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要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编撰。
5月10日 《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刊载《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简介》(李葆嘉执笔)。
23日 李葆嘉从香港浸会大学回到南京。
赵家新对2002级汉语言专业新生展开调查,通过填表和座谈,获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基本资料(存文学院教务),以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6月8日 李葆嘉将《关于建设汉语言专业语言科技实验室的申请》(李葆嘉、贺胜执笔)呈送文学院、教务处。
赵家新晋升为副教授。
7月9日 根据学校创优评估准备工作的安排,李葆嘉、赵家新执笔《语言科学及技术系汉语言专业自评报告》(专业建设目标及实现情况;办学条件分析;经费投入、使用及效益;建设项目及完成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分析;进一步建设的打算),上报文学院和教务处。
博士后人员梁丹丹出站后,留任语言科技系。
27~30日 李葆嘉出席“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2届年会”(贵州大学),提交论文《汉语方言研究的技术化思路》。
8月 李葆嘉获批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析义元语言信息工程”(2003- 2008)
9月 汉语言专业2003级新生20人入学:马小为、朱景涛、朱乐、刘璐、吕佳璐、陈睿、陈磊、沈志鹏、张立、李婧、范金晓、施晓嵩、唐浩岭、徐千、钱品秀、曹羊婷、章婧、笪莹、程名、阚朝阳。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华滢、李瑞、史宁宁、郑尔宁、季蓉(导师李葆嘉);李斌、方芳、杨翠兰(导师陈小荷);方清明、王巧足、吴乐雅、姚红、朱淑君(导师段业辉);何淑冰、洪婷、王利峰、徐星、郑巧斐(导师肖奚强)。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赵家新、白丽芳、黄进(理论语言学方向,导师李葆嘉);冯敏萱、徐艳华(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张珊珊(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杨亦鸣);杨梅、杜文霞(语法理论与应用方向,导师段业辉)。
博士后人员进站:延俊荣(语义学史方向,联系导师李葆嘉)、张辉(神经语言学方向,联系导师杨亦鸣)。
据学校《教学工作规程》,文学院教学委员会特聘李葆嘉教授为梁丹丹的教学导师(2003年9月-2004年9月)。
梁丹丹获批南师大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现代汉语兼类问题的神经机制研究”(2003-2006)。
梁丹丹获批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现代汉语歧义词加工处理的神经-心理机制”(2003-2006)。
5日 在学校新专业评估中,汉语言专业评估不及格。其原因就在“开办经费”评估为C,“实验室” 评估为D。评估专家深表焦虑和关注,建议乘此迎评创优之机解决经费投入。
15日 李葆嘉将《关于汉语言专业建设经费的郑重申请》,呈文学院、教务处、教学创优办公室。要求补拨专业开办经费,批准建立专业实验室,并建议本专业2004年停止招生。
18~21日 李葆嘉出席“第九届全国现代语言学研讨会”(上海天鹅宾馆,上海现代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余志鸿主持),大会报告:“语义语法学理论与元语言系统研究”。
21日,教务处周副处长下达《“关于语言科技系经费申请的郑重申请”的答复》。一方面说:“我们对语言科技不甚了解”;一方面答复:“鉴于目前在仙林校区可以共用计算中心的计算机房,所以暂时可以不建设”。
2003年语言科技系师资7人:李葆嘉(教授)、陈小荷(教授)、董晓敏(副教授)、赵家新(副教授)、梁丹丹(讲师)、贺胜(讲师)、尹群(讲师)。
10月4日 在学校组织的迎接教学评估教育部专家咨询会上,专家说:“这个新专业是语言学和高科技相互渗透的方向,十分重要。现办学思路已经比较清楚,难就难在没有建设经费”。李葆嘉将《关于语言科学及技术系汉语言专业建设的报告》呈送教务处处长、创优办公室主任并主管教学的校领导。马景仑副院长告知,呈送次日,教务处施处长即召集负责设备的周副处长商量,说此事一定要抓紧办理。
20日 仙林校区汉语言专业语言科技实验室建成(贺胜负责管理,无报酬)。
贺胜开发CIPP-中文信息处理平台(网站)。
11月26~30日 李葆嘉出席“语言比较与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广西大学),大会报告:“中国宏观语言学的理论方法”。
启动“汉语言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李葆嘉主持,2003-2007),制作第一批“语言科技课程”课件。
12月7日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讲座,陈小荷主持。
2004年
4月21日 微软中国研究院黄昌宁研究员讲座:“汉字构词能力调查”,陈小荷主持。
5月10~12日 李葆嘉担任“全国第二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华东师范大学承办)专家评委,大会报告:“日常语域信息库的研制”(全文《论现代汉语日常语域信息库的研制》,与唐萍合作,收入《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4日 华中科技大学尉迟治平教授讲座:“超大字符集输入法的研制”、“面向学术研究的中文信息处理”,李葆嘉主持。
6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介绍》(李葆嘉负责)报文学院及学校相关部门。
10~16日,李葆嘉出席“第二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大会演讲:“人工语言脑:自然语言处理装置的研制思路”。
25 ~29日 李葆嘉出席“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宁夏大学),提及论文《华澳语系假说的论证与史前核心词表的建构》。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鹿士义副教授评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
9月 因师资不足,汉语言专业停招一年,该年度没有新生入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嵇红英、陈玮、王晓龙、张玲、刘文佳、[泰]韦丽娟(导师李葆嘉);陈丽江、柏晓鹏、董宇、傅成宏、何晓丽、钱小飞(导师陈小荷);马贇、彭玉兰、徐杏雨、张娜(导师段业辉);李茜、张庆艳(导师王政红);张武宁、戴会林、吴娟娟、徐开妍、于芳芳、周文华(导师肖奚强);黄咏梅、魏艳丽、张红欣(导师鹿士义)。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章婷(进入博士生阶段)、钟守满、[喀]艾力(语义网络工程方向,导师李葆嘉);封世文(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杨亦鸣);杨娟、沈晓静(语法理论与应用,导师段业辉)。
博士后人员进站:倪传斌(语言磨蚀研究,联系导师李葆嘉)。
22日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教授应邀与文学院语言学教师座谈(文学院阅览室)。
10月2日 《汉语言专业建设第二阶段方案》(李葆嘉制订)提交文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包括:一、建设目标;二、建设任务(师资队伍建设,学习情况调查,教学文件整理,培养计划修订,教学课件制作,课程标准完善,系列教材建设,实验室使用与管理);三、项目进度和负责分工,附:“语言科技课程建设”课件制作步骤。
第二批“语言科技课程”课件制作启动。
延俊荣获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手部动词的语义属性研究”(20040350672)。
倪传斌获批江苏省博士后资助项目“外语需求的属性研究” “语言磨蚀的相关因素研究”。
《2003-2004学年春季学期工作小结》(《教学通讯》,2004年第3期)报道:
视导员朱昌颐教授评价: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如:李葆嘉老师在讲授中对于教材的理解有很高的理论层次。以高于教材的理论境界向学生展示更深的含义。此种可称之为“拓展式教学法”的方法,在文科非应用性课程中尤为适用。
24日 文学院“塑师魂、育文心:在改革实践中培养中文创新人才”拟申报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马景仑初稿、李葆嘉修改并设计《“塑师魂 育文心”成果汇报录相脚本》。
11月19~20日,李葆嘉出席“语言及语言学发展研讨会”(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化研究所和南京语言学会联办),主持人赵航、王宜早教授。李葆嘉发言:“学术原则、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构架和学术精神(乾嘉传统、现代理论、技术化手段)”。
24日 学校组织“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检查组专家:陆俭明、宋柔、鲁国尧教授。
12月1~5日 李葆嘉出席“第十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四川外国语学院承办),大会演讲:“语义语法学与元语言工程”。延俊荣、倪传斌、章婷同行出席。
22日 “塑师魂、育文心:在改革实践中培养中文创新人才”(马景仑、张采民、李葆嘉、杨洪承、潘大春),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4月9~11日 李葆嘉出席“中国语言学发展战略高级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河北师范大学联办),发言:“语言科技新思维及其探索”。论坛达成三点共识:语言学内部分支学科应当相互融合;语言学应该独立为一级学科;在条件适宜的学校建立语言学系。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同行向李葆嘉了解南师大语言科技系的建设情况,李葆嘉介绍了语言科技系的建设经验。如果没有新思想和主动承担的,即使再过十年语言学系也无法建立。
12~18日 李葆嘉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讲学一周,讲座:“语言人工脑:自然语言处理装置的研究思路”“学术索绪尔与心理索绪尔”等。
20~24日 李葆嘉应邀出席“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厦门大学承办),主旨报告:“语义语法学与元语言研究”。
4月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张美霞、钱玉莲评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
6月2日 李葆嘉出席“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言:“关于语义语法研究的若干问题”。延俊荣、倪传斌出席。
梁丹丹晋升为副教授。
7月6日 李葆嘉应邀出席晓庄师范学院“汉语与文化研究所年会”(赵航、王宜早教授主持),宣讲汉语言专业培养理念和办学思路。
许超硕士毕业留校,任文学院语言科技实验中心管理员。
8月27~29日 举办“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小荷负责。
9月 汉语言专业2005级新生19人入学:仇琳、邓琳、王帅、王茜、王新、印岚、叶佳淇、刘彦如、刘雯雯、吕峰、汤文峤、陆莉、陈帅帅、宋纯、张一驰、周小力、韩莉莉、臧静、戴涛。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孙冬梅、侯博、吴佳娣、曹芳芳、赵明琴、韩孟丽(导师李葆嘉);陈锋、卢俊之、洪鹿平、季娜、王正平、程月、余加柱、王东波(导师陈小荷);樊海燕、耿雪、沈莉娜、汪小艳、徐韶龙、*席于霞、*汪小艳(导师段业辉);高放、刘宗保、姚娟、周辉(导师王政红);董小琴、黄自然、孙晓华、芮晓玮、殷苏芬、[越]潘鸿峰、[韩]郑恩贞(导师肖奚强);崔岑岑、吕志敏、于娜(导师张美霞);纪正红、魏倩倩、张晓丽、郑兰(导师钱玉莲)。加*号者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孙道功、祁文慧、李炯英(语义网络工程方向,导师李葆嘉);张霄军(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顾介鑫(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杨亦鸣);陈颖、林纲、[越]邓世俊(语法理论与应用方向,导师段业辉)。
博士后人员进站:时秀娟(实验语音学方向,联系导师李葆嘉)、汪少华(认知语言学方向,联系导师陈小荷)。
田年浩统配到文学院,任仙林校区汉语言专业语言科技实验室管理员。
据学校《教学工作规程》,文学院教学委员会特聘陈小荷教授为许超的教学导师(2005年9月-2006年8月)。
13~14日 李葆嘉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参与论坛四人谈,提交论文《论历史上的汉语化进程和当代的汉语国际化》。
10月 李葆嘉主译《汉语的祖先》(南京师范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语言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中华书局。
11月12~13日 李葆嘉出席“语言学研究手段现代化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和教育部语用所、中文信息学会联办),大会报告:“语义网络模型”。提交论文《共知、共享、共研:语言研究科技的工具与资源》(李葆嘉、许超、时秀娟合作)。倪传斌、许超出席会议。
13日 李葆嘉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讲座:“语义语法学与元语言理论”,俞士汶教授主持。
作者:李葆嘉 孙道功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