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平红中美术老师忆知青岁月: 我们与女知青的故事

梁平知青故事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历史名词。知识青年本义是泛指有知识的青年或特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通常说的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少数获得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 据百度百科

 

正在参加《共圆中国梦》重庆市美术书法联展作品投票活动的59岁红旗中学美术老师刘勇,今天邀请大家在9月30号前天天帮他投一票,同时他发文8千字的知青岁月故事与大家分享……六则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千!苦难是一笔财富,虽苦犹乐,故事中他取“渝乐”。



知青生活虽苦,但当时也是镀金。

《知 青 故 事 六 则》

作者:刘勇(笔名:憨石山人)

刘勇当年下乡时的知青照片已模糊不清。



刘勇1958年生于重庆梁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遣产梁平年画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工委会理事、西南书画院理事、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教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多所大学研究生民间艺术研究课程的外聘教师。



一.

最近,不知怎么一回事,一股浓浓的怀旧之情云绕着我,几十年的往事一幕幕在脑海记忆的屏幕里放出。凡是下过乡落过户的知青,都不会忘记自己下乡的那天吧!


渝乐下放那个地方是大巴山,地处三县交界的穷山区,要到渝乐下放的生产队,得先坐半天的汽车,走二十五里的上、下山路,过一冲大田弯,再走二里土小路才能到达。


记得渝乐到生产队落户的那天,刚好是倒春寒过完。天气还算好,暖暖的有点太阳晃浑儿,天空中一层灰黄色罩着大地,淡黄淡黄的,地里的庄稼像没了生气,蔫绿蔫绿的,渝乐和他的父母没有心情来注意这些天黄菜绿的。


图文无关。知青岁月锻炼了很大一批人,一些知青后来走上重要岗位,他们懂得了民间疾苦。



渝乐他们下了车,无声的朝着落户的路上赶去。


农村没有了城市的喧哗,一条宁静的上山石板路上走着渝乐家人,很远不见一户人家,也难得看到一个行人,父亲担着渝乐下乡落户用的全部家当,一头是他的生活用具铺盖碗筷,一头是他的学习用具和一口小竹箱子。


渝乐父亲肩上的竹扁担受到两边重物下压而上下反弹着,发出吱吱声,有节奏的在山间响着,老树上一些黄叶还没有落尽,经风一吹掉下来的叶子,滑在斜坡上混和着沙子发出沙沙响声,天上不时传来“啾”的鸟叫,在寂静的山路上,几种不同的混杂和声一起,就更显得有些凄凉,渝乐感道背心有些发凉,心里酸酸的……


一路上只听渝乐的母亲在对他说这样,交待那样,“什么要在农村好好的表现,不要和不三不四的人混,不然要在农村劳动一辈子,要听生产队长的话,公社领导的话,尊敬长辈和社员搞好关系,免得吃亏,好早点回城工作,你可不要想到城里热闹好耍,三天两头的回城,你是来这里接受再教育,练一颗红心的,你一定要听话。这是我和你爸爸的意思,好不容易才托人才找到这个山上的队里,这里是要艰苦些,下放到这里的知青少,我还告诉你,在当知青是坚决不准耍女朋友的。”


说到耍女朋友时,母亲口气中带了些严厉。总之,说了很多很多,而且,反复重复这句话,渝乐打断母亲的话“休息一会儿再走吧。”


“上得山来,人就有些累了。”母亲嘴说得干渴了,就在路边喝了几口山泉水。母亲用衣袖去擦嘴边的水,接着又说“为了你早日出去工作,你就多吃点苦哟” 。


归城第二年的刘勇。



休息了片刻,家人又上路了,下山时,渝乐接过父亲的担子来挑,由于个子太矮了,肩膀两边的箩筐处到了地上。


“三爷子一样高,到农村劳动那还不压得更矮了。”母亲开玩笑的说,话说到尾音时,声音有些凄楚。


一路上渝乐的父亲很少说话,父亲告诉渝乐,把绳子在扁担上绕两圈就行了,父亲边说也就帮渝乐扁担那边的绳子绕好了,渝乐挑起来走路时有点晃一晃的。“他在家不时也做过家务。”父亲用鼓励的口气给渝乐打气。又走了一些时间,终于来到了渝乐下放的生产队。


这时,生产队来了一群大人、小孩,像看外星人的把渝乐家人围住观看,开朗豁达的母亲她拿出早就准确好了的糖果、香烟来给社员和小孩们散,买这些糖果、香烟的钱,是渝乐当知青获政府发的一床帐子变卖了,换成钱买的。


当时渝乐家境也不好过。而且还要给生产队的每户送上一包白糖,一块肥皂、一袋洗衣粉,是要很多的钱的,这些东西在当时也是很精贵的。渝乐家人存了一年的副食票,才能买一个生产队人这么多的东西,差了一些,后来是找人开后门才够数的,可见渝乐母亲的用心良苦。渝乐后来为人之父了,才知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渝乐母亲一边微笑着,一边给全队的社员散发着带来的这些礼物,还不停的说:“娃儿小,请大伯、大娘多多照顾,有不对的地方,赶场进城来说就是了……”渝乐母亲的这一些话是想和队里的社员扯上关系,免得渝乐在这里吃亏。


这时队长来了,他问哪个是下放到我们队上的知青,由于渝乐太矮了,混杂在一群小孩中间,队长没认出来,父亲赶忙上去给队长装了烟说:“渝乐你过来见过队长。”队长望了一眼渝乐,“这么小个娃儿,也来下放,你们大人也放心呀?”“这是毛主席的号召呀!”父亲说。


队长叫过父亲在一边交谈了几句后,找来了安置渝乐住房的那家主人,对他说就住你的那间堂屋。那人微笑的应着,带着渝乐去见他要在这里住的知青房。渝乐的一切安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的父亲不知是什么时候走了。渝乐在想父亲心里也不好受,他也是怕儿子心里难过,这样不说就走了,也是不得已。


当天晚上,渝乐母亲没有走,就住在隔壁孙二娘家,二娘很热情的接待了她,她俩像多年没见面的姐妹一样热情,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她的儿子,渝乐知道母亲在为人上是很能干的。


第二天,渝乐送走了母亲,回来就和社员一起去山上劳动了。队长说他不够一个全劳力,分在妇女一起,第一次劳动是和妇女一起除草,一天给了渝乐8分工分,当合算拆成钱,值价二角四分钱


其实渝乐母亲没有忙着走,在一傍暗观看他,过了很久,母亲眼里含着泪水,一走一回的,依依不舍的,眼里看着他的渝乐儿。这些都是孙家二娘后来告诉渝乐的。其实,孙家二娘当时送了渝乐母亲,走了很长的路才回来。


晚上,渝乐回到属于他的知青土墙房屋里,环顾了四周,定眼一看,四壁都有拳头大的裂缝,四边通风,他的眼睛开始湿润了。


渝乐在心里反复多次的问自己:渝乐,你就要在这地荒人不熟的地方扎根劳动一辈子吗


 渝乐永远的记得不管怎样,这是他人生独立生存的第一站,他人生要走的路,也就这样的开始了。


第一晚上,他在煤油灯下写下了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一句话,是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渝乐吹了灯睡下了……


二.


渝乐下到生产队的第三个晚上,公社广播里传来通知,通知说五里坪二队有知青来落户,叫生产队长布置好,领几个社员带上箩筐扁担,明天一早到公社接人。


通知完了还在广播里说了几句关心知青的话:“公社的干部、社员都要按毛主席指示,关心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如有不关心知识青年的或破坏知认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我们坚决和它斗争到底!”


渝乐当时想,才怪!我就是自己来的,他怎么要生产队的人去接呢?有些想不通,一股无名的火窝在心里,我明天一定要到公社,探个究竟。


图文无关



第二天,天刚亮,渝乐找了个理由,向队长请了个假,一口气跑到公社。刚到上场口,五里坪二队的社员排着一条长队,挑着那个知青的东西往生产队的方向走。


有的社员挑着吃的,有的社员挑着穿的,有的社员挑着用的,还的有社员挑着奇古八杂花花绿绿的,远看像个迎亲的队伍,活像结婚样,这个知青下乡落户的场面够气派的了。


很多社员和知青围在公社的路傍两边,一边看热闹,一边议论着,那个女知青身着一套绿色军装,走在队伍中,脸上表情,有很多的不自在,她不敢抬头,只顾走路。


图文无关



女知青的父亲身着绿色军衣一套,走路时抬起个头,目不斜视,双手反背在背上,总是顶着个西瓜皮肚子,裤子裤腰扎得下下的,让人总认为要掉下来了样。


她的母亲身着绿色军衣,是大翻领列宁服,前双排扣扣着,前额头上,留海儿明显看出是烫了的,为了显得自然,烫后又拉平。微胖的脸上一笑,两个眼角顿时就长出小菊花似的绉纹。


那个女知青的父母一直被公社的书记、大队长、生产队长陪着,一边走一边陪着说笑。因为是山路,来的汽车无法用,所以一行人只好走路,一直陪送到生产队。


后来听公社的人说,这个知青有来头,下来时是两部吉普车和一辆军用车装运了很多东西,是专门送人的。


路边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开始议论了,这样大的脸面,你就不要叫娃儿来下放嘛,你的女儿不也下放来了吗。很多的人心里不平,还有人说得更难听。


不到一年,这个女知青被部队的一个兵工厂,点名特招走了,又是来时的场面,群众纷纷不满。大家说,这那是来接受再教育的,明显是来镀金的。


我家就是早期送东西。后来,走后门、拉关系在我们当地的知青队里形成了不好的风气。有的人说:“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三.


渝乐后来听社员说,五队又来了个女知青,是外省的,她的父母送她到队上,过了一天也就走了,留下她一人。她哭了一整天,后来也就慢慢的习惯了。


她这人生得很本份,也很听话,她的父母亲走时交待说:“不要到处走,就在生产队好好的接受再教育”。这不,一接受再教育就是半年,没有走出大队,也没有走出公社,更没有进城赶过场,也还没有到过哪个知青家串门。


这么长的时间把一个女知青,劳动得外面的一切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她的心里实在是慌得很。


 有一天生产队放假,又是她过生日子,她想这大半年也没有出去玩玩,何不明天同生产队的女娃儿一起进县城赶个场,也好为自己做个生日,卖点生活日用品什么的。刚好家里又寄钱和写了信来,想好了,她到队长那里请了个假。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和生产队的人高高兴兴的去城里赶场。


图文无关



到了县城里,赶场的人太多了,她和来的同伴们被人群挤散了。六月间的天气,太阳落土落得很晚。她见太阳还老高老高的,认为时间还早,就到邮局取了家里寄来的钱和信,又给家里回寄了一封信。


做完这一切,出得邮局来,看看天色,太阳要落坡了,她就急慌了,忙往回队的路上赶,结果走到半路,天也就黑了下来。


她也只好麻起胆子走,走得月亮出来了,从汗水长流的赶路赶到背心冰冷的时候,她才发现,一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了。


她开始有一些怕了起来,后来也就是一边哭,一边走。正在性急时,她想起来的时候,一个女娃儿给她说,这里有个知青屋,她也没有多想什么,就壮起胆子去找那个知青屋。她凭自己的记忆断定,找到了那个知青屋。


砰!砰!砰!她敲起门来,只听得屋知青说:“忙什么,忙什么,鬼打起来了呀!”没等那个知青把门全打开,她就往屋里蹿。


屋里的知青又说:“这样晚了,你走那里去的哟。”她也不回答。屋里知青在蒙胧的睡意中又接着说:“你就睡嘛,我明天一早要去修水库,起来先走,你起来了把我的门锁上……”


或是太累,男知青说着话说就睡着了,也没有管或问一声她是那个。(当过知青的人都知道,来的都是知青朋友,半夜叩门,也是常有的事)。


这时的她,才如梦初醒,完了,走进了一个男知青的家里,怎么办?这时的她全身不停的打起抖来。坐在床边,反复的想了很久,想开门走了,又没有胆量,不走,明天天亮了会……她不敢往下想,在提心吊胆中睡着了。


第二天,天麻丝亮,那个男知青起来打早火,把饭做好了,吃了饭,准备拿工具出门。在拿工具的时候,惊醒了睡在床上的她,男知青自言自语的在说:“落雨了,今天怕是修不成水库了。”


睡在床上的她听得真切,不仅打了个惊,动了一下,男知青看她醒了,就去拍了她一下屁股说:“醒了就起来,锅里还有点吃的,吃了,我们趁落雨到其他知青点串门去。”


男知青见床上的人不动,就去掀铺盖(被子),那男知青刚把铺盖被掀开,发现床上是合衣而睡的女人。


男知青倒退了几步,“你——你——你——你是一个女的?”男知青在这一瞬间,思想受到刺激,话也说得语无轮次,结结巴巴的。


这时的她,揉着双眼坐了起来,二人对坐了好一阵,无话可说。


还是男知青先开口:“你到底是啷个一回事?”她的脸通红,害羞的把头往下钩着,过了好半天,她用外地的普通话和从当地学来的,还不是很熟练的本地话夹杂在一起,对男知青说了她昨天的经过。


男知青想了一会说:“完了,完了,那还要得,你要是被队上的人看到了,我就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呀,趁天没有亮,我送你出去。”


她也只好听男知青的摆布了。他们出了门,一路上也没有什么话说,男知青在想,还好,没有被队上的人发现,要是一旦被人知道了,出了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今后回城工作也就没有希望了。


男知青想到这里,开口说话了:“你就顺这条路走,前面不远处就能见到你的生产队了,我就回去了。”她回转身来,站在这里一动也不动,嘴微微的动了一下,也没有说什么道谢的话,目送着男知青,看着他消失在雨里。


图文无关



她走在回队的路上,脑子里像想了很多,又像什么也没有想,反正乱七八糟的。天上的雨下着,脸上的泪流着,就这样高一脚,低一脚的走到了自己的家里。关上门,倒在床上,放声的大哭了一场,哭着哭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了二天,还发着高烧,慢慢回想起来,象做了一场梦。


事过半月……她发现自己有什么东西丢失了一样,但总也想不起是什么?心里总是慌落落的,仔细想来,就是有一些对不住那个男知青,这么久了,我应该去酬谢一下人家,不去,心里总是有一些过意不去。


还有家里写给她的信不在了,那它又在那里哟?她终于想起来了,有可能丢在那个男知青那里了。这个可能很大,想去想来,就借这个理由去一下那个男知青那里,也好说一声谢谢!


男知青把她送走了后,想来心里的一些后悔,我就没有胆子把她留在家里,又不是我去找的她,是她自己送来的。男知青又一想,要不得,把她送走了是对的,不能去想女人,妈妈说了的,在农村要好好的接受再教育,好早日回城工作。


有一天,男知青的母亲来到队上看他,把他的铺盖拿出来晒太阳,忽然发现有一封信。看了一下,发现不对,这信是怎么回事?


问他儿子,他说不出来,自己也不知道是从那来的。正巧,她也来了,她看到有一个女人在男知青的房屋前,她一下明白了,是男知青的母亲,她想转身走了,却被他母亲叫住了。


她硬着头皮,走到了母亲的面前,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也把信打开给母亲看了。这时母亲才晃过神来,我的天那,这事要是被公社知道了,我的儿还能返城工作吗?愁容满面的母亲,望望自己的儿子,又望望她,这该怎么办?


她对着母亲深深的鞠了一躬,又对男知青鞠了一躬,深情的说了一声谢谢!给你们找麻烦,让你们受委屈了。说完转身走了,母亲抽身将她拦住说:“看你不是一个坏姑娘,就在这里吃了饭再走吧。”母亲的脸不再是原来的那样难看了,男知青的家里有了说笑声。


后来,有社员传说五队那个女知青有男朋友了,再后来那就听说他们真的结了婚。这真是:“无缘对面不相认,有缘千里来相会”。


 四.


1970年代中叶,我带着一颗早日返城的心情,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五里坪落户。这里有我和另一个男知青,我们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一年后他通过关系返城了,因为他是工农干部的子女,苗正根红,又是公社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他被保送到大学去当工农兵学员了。


他返城后,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他家里父母给他做了安排。他走后,剩下我一个人,因我是狗崽子,要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那一颗返城的心破灭了,住在那个深山密林,阴暗潮湿的破房屋里,孤独无助,整天提吊胆,度日如年,何时才归期啊!


我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在那个无月星稀的夜晚,一股冷风吹熄了煤油灯,我一颗害怕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正在这时,一个挖墙角的声音和一个撬门的声音同时响起,吓得我从床上落到了床角。


再接下来,我看见一个人从门的那边窜了进来,从她走路的动作和身影,我断定是村里的那个癞婆。


她向我床的方向摸去,是来偷东西的。忽然,又一个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一闪便进了门,也朝床上按去,只听得那癞婆哎哟一声!


这时我被吓得不得了,晕头晕脑的,好像听到挖墙的那人把墙打通了,往房里爬,又听得床上有人说:“进来了,进来了。”


挖墙的那个人听到说话声,便又退了回去,床上的人又接着说:“出去了,出去了。”那挖墙的人又听到说话声后,吓得扭头就跑,一边跑一边自语“今晚上有他妈个名堂。我进去时说我进去了,进去了,我出来又说我出来了,出来了......”


过了几天,听说队长被公安带走了。嗨! 原来想害我的那个彪形大汉是队长,他早就对我起了歹心,结果整倒癞婆了。


 后来,我又听说是那个挖墙人报的案。再后来,我又听说那个癞婆疯了。事隔了30多年,我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些后怕。


五.


在上世纪1970年代,要是那个人有一块上海手表,那是非常稀奇的事。


一日,公社召开知青大会,分管知青的领导说,“S城的大工厂要来招工,指标一名,要推选一名表现得好的知青.......”


讲到这里下面的知青议论开了,这个说吴某是去年县里学大寨的先进个人,那个说华某的爸爸是大XX,肯定这回归他了,大家议论了半天也没有收到场.


这时,我假装伸懒腰,起身有意把戴在手上的一块手表亮了出来,还伸直了手臂,又从头的左上方往右在眼前来了个定格镜头,同时还提高了嗓子说:“都十二点半了还不散会,我肚皮都饿了。”我何怕别人没有听到,这样又说了几了次,果不其然,被管知青的领导注意上了,接着他说散会。


当大家一哄而散走出会场时,管知青的领导把我叫住“矮知哥,你来哟。”我走到他的面前,看看他那从未有表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看的微笑。


“矮知哥,你来接受再教育怕有几个年头了,你娃是要表现好一点,早点回城去嘛。”我接着说:“还是要领导多关照”。


管知青的领导又说:“主要看你如何表现了。”我恍然了,这时,他一双贪得无厌的小眼睛直溜溜的朝我的左手上看,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管知青的领导又开口:“把你那块表拿我看一看,是什么牌子的。”我一边取表一边说是:“是上海牌的”。


管知青的领导很好奇的接过表,左看右看,又在耳边听一听,然后戴在自己的左手上,捞袖抬臂看表,又换在右手如此往返了两次,眼睛看着手表,嘴里说:“借我戴两天那样?”管知青的领导终于开口向我要了,我心里慌了,我也是借别人的表来戴的呀。


管他的哟,让管知青的领导戴两天再说。(在那个年代,有一个习惯,很多东西都是可以相互借的,比如说,我可以借你的车骑,你可以借我的衣服穿)心里想了片刻抬头起说:“你拿去戴嘛。”


未过几天,大队长从公社开会回来,手里还拿了个什么表格神秘兮兮的来到我的面前,小声说:“矮知哥,管知青的领导说你这几年来表现得不错,这次招工有你,让你去城里体检,这是招工表,给。”


我压不住心里的惊喜,不动声色的到了城里县医院去体检了身体,体检后,我高兴的喊道:XXX保佑,我过关了。


不几日,招工通知送到了我的手里。要回城工作了,我忽然想起借了别人的手表还在管知青领导的手里,对,去找他要回来,我去还给别人。“你吃了灯草,说得轻巧。”管知青的领导不但不还手表,还骂了我一顿,你以为你真的表现得好吗啷过,你也不想一想,你不进点贡你走得脱......


我暂时放弃了要手表的念头,先回城工作再说,心想一是自己挣工资买表来还别人,二是等待时机要回手表,我采取了后者。


上班一个月后,返回公社,正好又在开知青会,管知青的领导正在发言,我见他正举起左手亮出手表,我还未等他的动作做完,就快步上前,从他手上把表捋了下来,向在场的人说:“领导借了我借别人的这块手表,已经三个月了,应该还给我去还给别人”。


 这时,我回过头来看,管知青的领导脸上,白一道的红一道,我心里也不是知味,但是借了别人的东西总是要还的,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六.


“四川很有希望。”这句话上了五十岁的人都是知道的,他是最高指示。也为了这句话,一个北京女知青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地方,生活了几十年。她说,领导都说四川很有希望,我就要到很有希望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这件事是大串联时发生的。


我们这里的红卫兵去北京接受检阅,北京接待站专为外地红卫兵服务,对外地来京串联的红卫兵很热情。


有一个红卫兵吃了北方的水饺子口渴,想找水喝,正在这时,有个北京的女红卫兵很热情,为他们找来了水,大家也很感激这个北京的女红卫兵。就相互攀谈起来,北京女红卫兵问他们是什么地方来的?大家说是四川来的。她又问四川好不好?大家说很好,有山有水,可比北京风光好多了。


离开时,有个男红卫兵给北京的女红卫兵写了一个地址,叫她到四川来了一定去找他,他红着脸和北京的女红卫兵分了手,两人的眼里像是交流着什么,当时谁也说不清楚。一颗爱情的希望种子埋在了二人的心里。


这事,一晃过了几年了,大家也淡忘了……


1969年广大青年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知识青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进行得轰轰烈烈的。


没有几年最高指示又发出“四川很有希望”,这正值那个北京女红卫兵,到了该下乡的年龄,记得下乡有几点政策,北京知青有集体下放,到北大荒;有个体下放,在北京就近联系;有自己联系,投亲靠友的几种形式。


这个北京女红卫兵选择了自己联系下乡的形式。她的父母坚决反对,不同意她一人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下放。她也不顾父母的反对,她说既然是领导说的四川很有希望,我就要到很有希望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领袖指向那里,我就到那里,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她孑身一人坐上北京到成都火车,搭汽车和走路来到了她认为很有希望的四川,大巴山落户。


图文无关



北京女知青万万没有想到,现实中是吃不好,过不好,也不是她象想中的朝鲜电影《苹果熟了的里候》中那个样。现实给了她很大的教训,她慢慢的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她个人再没办法撑下的时候,凭着记忆,她想起了前几年那件事,在大巴山的这个地方多方找到了写地址给他的那个人,也是就是当年的那个男红卫兵。


这个人姓右,样儿长得不错,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帅哥。家境不是很好,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做泡粑生意,养活娘儿俩。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的事,成了现实。北京的知青,来到了我们这个小地方,而且像大海捞针一样的找到了我,“既然你找了我,我今后会帮助你的。”他对她说了这样的话。


北京女知青好感激,她们一来二往,没有好久二人碰出了爱情的火花。她选择了和右知青结婚来过日子。农村有句俗语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走那个坡,唱那里的歌。”北京女知青很快的放下了北京人的架子,操持着右家的家务,她上街挑肥料挣工分。


她操起北京普通话和挟杂着当地土话,上街么喝着买泡粑,只要她上街去买泡粑,那天的泡粑绝对会一抢而空。北京来的女知青,没有几天全城都知道了,由于地方小,大家看她就像20年前看外国人样,只要北京女知青在那里出现。那里就是一群大人和小孩。


所以她的婆婆妈逢人便说,是他右家前世修来的缘份,是“玉皇大帝的七仙女下凡”。


他们一家人在平静的生活中,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回知青和北京的父母关系也相处好了,她带着她的右知青回到了北京,在北京卖右家的泡粑,右家的泡粑在北京成了名小吃。

刘勇

作者简介


刘勇1958年生于重庆梁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工委会理事、西南书画院理事、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教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多所大学研究生民间艺术研究课程的外聘教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遣产梁平年画传承人。



1994年服装设计获四川省政府银奖、2007年重庆市政府“重庆名师”称号、2013年《构建创新型版画艺术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获重庆市政府三等奖、2013年《非遗文化传承项目》获重庆市委人才办资助的高层次人才奖。1999年《狮子龙灯》重庆市文化局、市美协获优秀奖、2006《牧歌》韩中现代美术优秀作家300人招待展获优秀奖、2012《行草书》作品获重庆书法协会优秀奖。


从事民间年画的搜集、整理、创作工作三十多年。编著《重庆市梁平中青年画家作品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与冯骥才等合著《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梁平卷》(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2006年特邀出访韩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4年作品《小放牛》《耍狮子》入选第五届全国年画展;1999年作品《狮子龙灯》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牧歌》入选韩中现代美术优秀作家300人招待展;《农家乐》等九幅作品由北京邮政总局制为名信片全国发行,同时在人民网画家画廊展播;多件作品在《光明曰报》、《人民中国》、《今日重庆》、《炎黄书画艺术报》等报刊发表;初生之犊》等数十件画作先后被《中国印刷博物馆》、《韩国现代美术人协会》、《重庆三峡博物馆》和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及国内的专家、学者收藏。中央教育一台《国视DV》、重庆电视台《巴渝人家》曾先后作了专题报道

现在刘勇正参加“喜迎十九大,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八届重庆市美术书法摄影联展,盼梁平的朋友们能动动你们手,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帮助刘勇老师投票,为梁平争光!目前刘勇排名第11位,至9月30日止,每天可投一票


你也可长按下方图片3秒,

跳转识别二维码,

直接每天为刘勇老师投一票!



此外,还有一位梁平的蓝老师书法作品也在投票,也可随便投一票。长按下方图片3秒,识别二维码跳转投票!


梁平本地通/万事通客服| 18290581510

广告推广| 15023099985 或 18983536872


↓↓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