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竹海一孩子差点被豹子吃了,他后来考上北京名牌大学~村民曾天天防野猪刺猬
梁平人文
苍茫竹海。本页配图据梁平摄影大师高梁山人
随着康寿福地、百里竹海本月开园,
苍茫竹海蕴藏的美景美色与深厚人文,
渐次被人们发现、挖掘,
继《百里竹海惊现完好古驿道》之后,
昨天我们又推出了《梁平第一超级大家庭就在百里竹海:父母养大12个儿子,1个女儿…后辈150多人英才济济!》,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唐氏三儿子唐廷乾(梁平考入北航第一人)写的关于百里竹海的回忆录——
作者简介
唐廷乾,梁平百里竹海唐家槽人,1961年以优异成绩从梁平中学考入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工程师,曾任电子工业部某直属厂厂长兼党委书记、重庆三峡学院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唐门第三子唐廷乾。梁平考入北航第一人)
乡情悠悠忆竹海
我的老家在重庆市梁平区百里竹海的中心龙门镇花庙村,俗称唐家槽。
唐家槽是竹丰水库所在地,水面面积虽然占去了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大部分土地,但是水面周围却成了人们休闲钓鱼及观光游玩的绝佳地方。
此外,唐家槽还是鲜为人知的佛教寺庙集中地,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几十年里,槽的东西两面太平山和峨眉山上建了两座大寺庙,槽内建了水口庙、山神庙、花庙、龙王庙等。当年佛教鼎盛时期,人们从达县、开江、大竹及本县到唐家槽赶庙会的热闹场面,不亚于如今的星级旅游点。
唐家槽长约6公里,是百里槽内最深的一段,内含两条没人居住的峡沟。农家多在槽底的田土及小河旁;个别人家隐于半山竹林中。槽壁两边山上多是青翠茂密的竹林,也有柏树、松树、白桦树等其他杂树。藏青色荆棘或灌木覆盖的地方多是岩石,山洞大多藏在荆棘覆盖下的岩石中。
站在山峰上,环顾四周 ,槽外槽内万山翠竹。微风拂过,槽壁槽底碧波荡漾,竹中林中风声轻畅。站在槽底仰望有限的天空,东西两边曲折起伏的山峰沿着天际伸向东北和西南,春夏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秋冬在蓝天下与彩云相伴。
旭日升起,东边山峰的影子落在西边山上,从山顶沿着山坡慢慢向下滑动,将近正午才滑落在槽底;从大约下午三、四点钟开始,西下斜阳的光辉又将西边山峰的影子先投射到槽底,然后影子在东边山壁慢慢向上移动,逐渐消失在黑暗中。
《竹海看日出:田园如画》
想看日出吗?选个好天气,拂晓前爬到东山的某个山峰上向东观望,一轮红日披着万道金光冲破黑暗从梁平坝子东边的山脉上冉冉升起,把它的霞光撒在中山和西山之间的丘陵平坝和向阳山坡,映照着远近的农舍、集镇,恰似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同样,想看日落,天黑前只要在西山的某个山峰顶上向西边观望,慢慢地,一轮红日先被淡青色的彩云簇拥着滑向达川境内的天际,最后没入浓浓的黑云和夜幕中,至此,万山归于寂静,大地孕育着翌日的新生。
你也可以在东山看日落,傍晚站在东山向西山某个山坳观望,太阳就像一块烧得通红的铁饼慢慢变成暗红色滑落在西山上“一只怪物”的大口中。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唐家槽原辖花庙村和新街村,村民多属唐氏家族,其余有陈氏、汪氏、卢氏、王氏、刘氏等族人。花庙村以当地的花庙得名,花庙位于唐家槽的中心,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建在槽底河边的一个小山顶上,距稠密的民居不到50米。
(2010年唐廷洪大家庭合影)
从河水的上游方向看,小山横亘在槽底,是连接竹海东西岭的一道横岭,自遥远的古代经过久远的洪水冲刷和溶蚀,将小山岭撕开一个口子,河水才得以通过。
花庙的东侧正是临河悬岩,岩上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及橄榄树和其他攀缘植物,其根系深扎于裸露的岩石中。花庙不大,坐南朝北,正殿三间,主要供奉的玉皇大帝。
当年残存的地基显示,这里应该是一个三进三出的三层殿宇,但不知什么原因,只建了山顶上的正殿,下边两层地基内已是竹林。山门在山下,离河不远,进山门的石梯还在。
河对岸是坡度很大的竹海东岭,其坡度几乎垂直于槽底,下层为石灰岩结构,上层为灰岩,表层是粘土,岩上竹林郁郁葱葱,一副巨大绿色屏障。
受雨水浸蚀,其中一段被称为内口岩的地方,很久以前曾经发生过一大坡岩石塌方,这里岩石为灰白色的石灰岩,先人曾经在垮岩的下边烧过石灰。站在西山的沙帽岭上看此处,恰似一帘瀑布挂在垮崖处。
为了进山劳动,人们就在垮岩的边缘攀爬出一条从山脚到山上的迂回曲折的小道。塌方下的路边有一棵几个大人才能环抱的枫木树, 树荫下是人们避雨、遮阳和休息的地方。
从枫木树下沿着大路上行,不远处是过河的跳墩。过河后穿过几块水田,来到一棵古银杏树下,树下有几间舀纸的槽厂。庙后山脚下,有一条从西山的大沟里流出来的小溪,沿小溪两边也有好些舀纸的槽厂。庙背后还有住家和烘纸的焙屋、碾竹料的碾盘。
西岭坡脚,鳞次栉比的青瓦木屋小院沿山谷一路摆开,大多数小院后边是竹林,院落之间多是翠柏和小巷,院落里地坝边多是樱桃树。少数独院完全被掩映在竹林或树丛中。一条石板小路曲曲拐拐地在各家门前经过并贯穿整个山谷。每天开门见山,抬头就看见对面的绿色屏障,满目青山,翠竹点头,白桦秀冠。
我家所在的老院子离小河花庙古银杏树都很近 。我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竹林里、小河边、银杏树、花庙是我和小伙伴们常去的地方。
我从上大学开始,在外读书工作,成家后慢慢地回家少了。但只要回家一次,我都要到山上走走,有时独自去,有时由侄儿引路,有时由我的二哥带着。
上山为的是拾捡儿时的记忆,看看家乡的变化。如今人是物非,院前公路代替了石板路,公路边已经是一汪碧水,浸在水中的古银杏树已经枯死,花庙和大枫木树等早已不在......
竹子曾是槽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这里,春天打竹笋,夏天砍竹料(一种造纸原料),一年四季捡竹柴(已经死亡的竹子,做燃料用)俗称砍槀子。人们以竹子为原料造纸、编织背篼、箩筐、竹席,做竹麻、搓竹麻绳,用竹篾片编织墙壁,用竹子建竹楼等。
为了保护竹子正常生长,每年冬春交替时期还要修山,将竹林中的杂草、杂树苗除掉,并在自家山里的每棵新增竹子上用刀刻上本家独有记号,年年如此,这样,别人偷砍很容易被发现。
当地,几乎家家户户世代相传都造纸。舀纸的槽厂建在河岸、溪水或泉水边,烘纸的焙屋一般都在自己的小院内,发酵竹料的水塘多在路边。
纸的原料是当年出土的竹笋长到五六月还没有发出丫枝的嫩竹,砍回后经过浸泡、发酵等多道工序,变成纸浆。而将纸浆变成一张张的纸还需要经过很多工序。纸的种类有毛边纸、二元纸、黄裱纸、火炮纸等。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竹海围猎 人人有份
竹海里有许多动物出没,有大动物,也有小动物,有地上行的,也有天上飞的,如金钱豹、野猪、豪猪、麂子、聋猪、猓狸,野鸡、锦鸡、竹鸡等。
除了金钱豹是捕捉其他动物的食肉动物外,其余动物的食物是山中竹笋、地里庄稼、山中野生水果、虫子等。山里人有打猎的传统,所用方法有:下套,用火药枪打,用“食用”小炸弹诱杀和围猎等。
围猎的场面十分吸引人,大人、小孩都会主动参与。几乎家家都养狗,狗会追寻猎物,家家都有捕捉猎物的罗网,罗网是用当地的竹麻绳编织的。
一旦有人在山上某处发现野猪或麂子,回来吆喝一声,带狗的人负责吆喝狗,有网的拿着自家的网,即刻迅速走到猎物所在的区域。在区域的一面设定猎物的可能通道并在通道安好网,其余三面由人分头把守,用吆喝声阻止猎物通过。
此时带狗的人早已带着狗追寻着猎物朝着有网的一面前进,狗们边追边发出吠声,狗的吠声和人们的吆喝声把猎物逼向没有声响但有罗网的一方,猎物被追得急不择路,十有八九最后自投罗网。
狗不叫了,人不吆喝了,预示着围猎成功。大家兴高采烈的抬着猎物下山,回到村里就分享战利品。分享原则是“上山打猎,人人有份”,不论大人、小孩,有多少人参与,就平均分多少份,分完了后,操刀分割的人等大家先拿,剩下最后一份才是自己的。
如果是麂子,麂皮可做衣服,归罗网主人。另外带狗追寻猎物的人比别人辛苦,可以多得一只后腿。麂角、麂脚是玩物,一般给了喜欢的人或小孩。狗也有奖赏,骨头、内脏归了它们。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山里的野生动物很多,经常毁害地里的庄稼。刚播种时鸟儿会叼种子,幼苗出土后飞禽在地里找虫子吃,顺便把嫩苗吃了。收获的时候吃果实的动物更多,如豪猪(刺猪、刺猬)、聋猪、野猪等,野猪的破坏力最大。
为了防止庄稼不受损失,人们要派人日夜照护。为此,专门在庄稼地的高处搭建窝棚进行瞭望和吆喝,白天由娃娃们值班,晚上由大人守护。此外还在庄稼地的周围野兽经常出没的通道置网或下套。即使如此,地里的庄家仍免不了遭到野兽的偷吃。
记得我还不到十岁的时候,有天晚上,和大我四岁的大哥在山梁子的地里一起照看包谷,天黑前我们就在地周围下了套子,天黑了在窝棚里轮班睡觉,说好了,值班的人不能睡,要听棚子外有什么动静,并偶尔用吆喝声阻止野生动物来毁坏庄稼。
但是夜深人静,我们都睡着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出窝棚一看,啊呀,不得了,整块地里的包谷杆子像被碾压过一样倒伏在地里,还没长成的苞米被啃得七零八落。
看到这种状况,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想到我们下的套应该滑脱了?我们赶紧跑向地边设套的地方,果然,十多个套子都滑了,怎么没套住东西?
我们一处一处地仔细检查,发现已脱的套中,有的套中了但被动物挣脱了,有的虽滑了但没有套着东西。
正纳闷间,旁边灌木丛中传出小猪一样的叫声,这才发现被套住的一只小野猪已经挣扎得筋疲力尽。
我们顾不了许多,先把它拿下再说。猎物被套的是一只脚,害怕它咬人,我用弯刀把它头拍晕了,然后用绳子把前后腿分别捆在一起,再用竹棍往被捆的脚间一插,它再也动弹不得。
我们又仔细查了被毁坏的包谷,估计当晚至少有七八头野猪在地里啃食玉米,响动很大,时间很长。要是我们睡觉时很警醒,庄稼不会损失这么多,还可以多捕几头野猪。
隔山凹地里的守包谷的人后来告诉我们,半夜里他老远就听见我们地里有野猪糟蹋包谷的声音,他还大声吆喝了几声,可我们睡得太死没有听见。大哥说回家等着挨骂吧,我们俩抬着小野猪惴惴不安地回了家。
大人虽然没有责备我们,但这年秋季地里几乎没有收着玉米。接着整地,施肥,撒种了荞麦。
《我差点被豹子吃了》
在快要收获的期间,每天晚上父亲带着我在地里照护,有天我正在朦胧睡眠中,被父亲叫醒跟着他走到有响动的地方,月光下看到一只豪猪在我们事先安好的网中挣扎,父亲用木棍结束了它的生命。至此豪猪再没出现过。
当地的豹子很少从山上下到村里骚扰人和牲畜,它们的主要猎食对象是山中其他动物。人们经常会听到豹子与野猪厮打的吼声,人们想要捕捉它们,但没有快武器,只能拿着鸟枪远远地观望,厮打的结果往往是各自休战。
有一次一只豹子与三只野猪傍晚打架,成了村里人关注的主要事件,它们打架前的当天下午,爷爷带着我到四方碑梁子上去,我穿一件黄色的土布衫,走路时东张西望,并不断地问爷爷山里有没有豹子和其他野兽。
爬到半山腰,从右边高坡的竹林里突然窜出一只金钱豹,从我的头顶一跃而过,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走在后面的爷爷却惊出一身冷汗。
他见人就说:“要是没有大人在,孩子会被豹子吃了!”当时,我身上穿的一件土布长衫,颜色近似麂子色。恰恰就在当天傍晚,豹子与野猪打架,打架的地方就在离我和爷爷遇见豹子不远处的一个山凼凼里。
解放初期,山外的一个打猎队进入山区,他们带着猎狗,使用步枪,消灭了很多野猪。野猪少了,豹子也离开了。又过了几年,大家不造纸了,生活来源成了问题,政府号召开荒种地,解决粮食自给自足,西边山坡许多山林变成了玉米地,野兽也少了。
山里野生食物也很多,这也是人与野生动物争抢的天然美食。长在地上的除了竹笋外,还有各种蘑菇,比如小岗菌、老岗菌、鸡枞菌、杂菌、竹荪等。
岗菌和竹荪长在竹林中,味道很鲜,其他的多长在杂树林或松树林里。
岗菌很奇怪,每年春天基本上在固定的地方出现,就像有固定的岗位一样。每天早上采菇人拿着篮子或背篓只要是第一个赶到生菌的地方,准有收获。
后边来采摘的人只能捡采漏了的,不过可以抢先到另外的岗去采,竹林里有很多这样的岗。这种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逐年移动,甚至消失。据说现在山里已经找不到岗菌了,岗菌的鲜味永远留在了童年的记忆中。
山里还有野生葡萄、板栗、野黑桃、狗邦、山胡椒等,小伙伴们每年总能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段找到自己吃的和需要的东西。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百里竹海还不通公路,人们从坝里翻山,爬坡下坡约两个小时可到达竹海的“槽”里。如果挑担或揹背篓进山花的时间会更长。邻山的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条石板大路进山,所谓大路是指两个挑担子的人相遇可以让行的路。
这种路可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好多石板已经有凹陷的脚踩磨印了。我们读小学和中学翻山都是打赤脚,在这石板路上来回奔跑,石板路上的童年记忆终身难忘,石板路上的磨练终身受用。(相关阅读>《◎梁平西部林海发现"古代高速公路"~著名官道隐于竹海间! )
从龙门镇进唐家槽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四方碑梁子,另一条是爬罗家沟梁子。
前条路稍窄上山坡度稍大,下山坡度较小,路上好玩,春天可以看映山红,夏天可以捉笋子虫,秋天可以找野果,冬天看雪景。后条路稍宽,上山坡度稍小,始终是林荫道,到了山顶眼界大开,如临观景台,但下山坡度大。
走四方碑,从开始爬坡,顺着石板路先在慈竹林里蜿蜒前行,与溪流相伴。继而在白竹林里的尼姑庵旁经过,随之爬过月亮石来到名叫“寡母桥”的凉亭里歇息。然后顺着陡梯子直往“天”上行,陡坡之后,石板路变得平缓了,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很快就到山梁上了。
在山梁小憩的台地上,登高望远,东边远处的丘陵、平坝、公路、村镇历历在目,近处山坡的松林、灌木丛、春天的映山红、夏天的新枝嫩竹、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尽收眼底。足下、坡下、满山的竹林及树林绵延到天际。
要是第一次登山,你会觉得清风拂面,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如临仙境。“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有一种徜徉于绿色环境中的清新、幽静、飘飘然的感觉。
什么叫竹海?阵风扫过,遍山的竹子绿叶随风婀娜起舞,像碧浪一样由此及彼波及视野尽头,林间涛声也随即由近及远穿过山梁传向空中,再往返循复,深藏林中各种小鸟的叫声委婉而又动听。
对面山际亦即天际,朵朵白云飘浮山上和天上,人在天上还是在山上?山中人的吆喝声会响彻整个山川,回响在竹海,荡漾在天上!啊,张开你的想象翅膀吧,经过艰辛攀登你终于进入竹海了,你可以向竹海大喊一声“我来了”,再听听竹海对你的回答!
下山进槽会很快,也会很轻松,十多分钟,不留意间,你便到了槽底竹林人家。
如果走罗家沟梁子,从开始爬坡,就是林荫曲径,空气湿润清新,没有喧闹,偶尔会有小动物在竹林里活动。到了山顶,豁然开阔。
这里是观山、望村落、看日落、看湖水的天然平台。有满目青山望不尽,天上仙池落人间的感觉。足下是悬崖,但不必害怕,悬崖上有绿色植被,顺着崖边的路下行十几分钟就可来到湖边。离湖不远就是还未开发的溶洞。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在唐家槽,唐氏家族的历史并不久远。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洗四川”,唐家槽境内有三个躲避战乱的山寨,一个叫胡家寨,在东边寨子沟里面的一个小山顶上;一个叫天保寨,在西边棉花槽里的山顶上;还有一个陈家寨,在河谷里离花庙不远的一个山丘上。
三个寨寨都很小,仅供人们临时躲避兵匪用。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寨只剩残垣断壁,里面地上已长满了竹子或树木。
《唐氏家谱·索引》记载:“迄明末叶,蜀川一地,曾罹兵灾,人烟几绝。清朝康熙年间,在此地之吾先人,方迁徙入川......”唐氏祖先于康熙36年(即公元1697年)从湖南永州府陵零县东安乡石滩头移民至此,至今已320余年,延续后人16代。
2016年经家侄忠礼等梁平唐氏宗族会成员代表去湖南寻根,确知根源是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滩头村。
唐家槽的文化传承是以儒学为主,兼蓄道学与佛学。过去,各家院里堂屋神龛上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位”,与中国农村里大多数农民信奉一样。
花庙村的花庙里供奉的主神就是代表上天的玉皇大帝,土地老爷则屈居在大路边很小的石板屋中,虽然屈居,但到处都是,很方便人们祭奉烧香。
因为住在山里,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山,因此又多了一个山神和猎神,唐家槽有一个山神庙,下安丰乡的猎神村有一个猎神庙。
唐氏祠堂经常聚会,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借着各家办红白喜事凝聚亲和力。逢年过节,“耍锣鼓”、舞龙灯、踢毽子等更是乐中有教。
除了过年过节演奏锣鼓外,谁家办红白喜事,锣鼓一响,各家小孩闻声而至,演奏的人都是村里爱好文艺的人。
尊师重教古来有之,山里人把老师、医生、师傅都当做师。过去没有公立学堂,有私塾,只要家里条件许可,小孩四岁就可送去发蒙读老章。
从唐氏族谱和祖父口谈中知道,从湖南移民到唐家槽后,至清末,唐家出过几个举人老爷,还出过武秀才。
我的祖父生于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从小就是孤儿,没有上过学,他在本家族中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
他经常听本家族的老爷讲儒家学说和故事,虽不识字,但记忆力好,举人讲的学说和故事能烂记于心。他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们弟兄小时候跟他睡觉,跟着他干活,他就像一个老学究对小学生一样,对我们滔滔不绝地宣讲儒家道理和故事。教我们如何正确做人,我们也没有少挨过他的打,他的思想是“不打不成人,黄金条儿出好人”。祖父是我们弟兄成长的最重要启蒙人之一。
父亲生于1916年,读了两年半私塾,接受了儒学的启蒙教育,“仁、义、礼、智、信”奠定了其做人的根本基础。宥于家境贫寒,不能接受更多的教育,12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立业成家以后,家里虽然不富裕,却始终没忘记送我们上学读书,本村没有高小,送我们到新盛、龙门完小读,并教育我们从小就要自立自强,不读书了就拜师学艺。
家里经常请一些有德行有手艺的人在家里来带徒弟。他常说,学得一门手艺才能养家糊口延续后人。他的这种思想始终指导着我们家族的发展。
民国开始,旧学逐渐停办,新学渐盛,唐家槽开始办初级小学,小学毕业后到山外乡镇的完全小学考高小,高小毕业再进县城考初中和高中。直到解放全乡只有一所初级小学。解放后每个村有一所初小,发展到后来,乡里有了完小和中学。
佛教道教的发展历史在百里竹海并不久远,鼎盛时期大约在清末民初。
比较有名的大庙是峨眉山和太平山。峨眉山在唐家槽的西山后坡的一个陡峭山峰上,背邻悬崖峭壁。每当庙里钟声响起,百里竹海钟声荡漾。
家兄曾告诉我流传在当地的一个建庙传说:在未建庙前,唐氏家族两个年轻人打赌,一个人要把一口近百斤重的铸铁钟挂在陡峭山崖上的一棵松树上,另一个人再把它取下来,赌的结果是钟挂上了数十丈高悬崖的松树上,而没有人敢把它取下来,意外地成了“飞来钟”,飞来钟的消息迅速传遍山里山外,于是佛教界看中了“宝地”,才有了后来的“峨眉山”。
太平山建在唐家槽东山的一个山顶上,背靠唐家槽,面向龙门镇。其规模比峨眉山要小,建得稍早,香火也很旺。它的旁边不远处就是地形图上有标识的鹿角山,该山山峰陡峭,原本就有一座名叫“鹿角山”的庙,不知什么原因,建了太平山以后,该庙就没有香火了。
或许是上山道路过于陡峭,和尚与香客生活不方便,自动转到新庙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唐家槽附近区域的大多数庙都受到毁损,有的已荡然无存。如今,峨眉山寺正在逐步得到恢复。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解放前的竹海虽然有庙宇和香客,风景秀丽,终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很不发达。进山出山都要爬坡下坎,负重步行更为艰难,因此外边的人除了赶庙会、走亲戚外一般是不进山的。
山里林多地少,多数人家没有稻田,吃的大米要到山外去买,许多人又没有钱购买,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主食便是南瓜萝卜青菜野菜。只有玉米收获的季节可以吃烧包谷、煮包谷、玉米粑粑、玉米汤圆。正因为如此,山外的人瞧不起山里人,把山里人叫“包谷雀儿”。
穷则思变,人们盼望着自己的苦日子能有改变。小时候曾听说,有一支队伍曾帮助穷人改变这种苦日子,那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发生的事。人们发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的玉米棒子被掰了,玉米秆上却夹着钱,事后人们传说红军的队伍来过槽里。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起,当地唐家一个不怕事的人在当时拉起了一支穷人的队伍,经常杀富济贫,与官家作对,其做法跟共产党完全一样。县政府几次派人清剿都没成功,后来通过收买当地唐氏另一个族人乘其不备将其暗杀。
再后来,中共梁山的第一个党小组于1927年春在靠近百里竹海十余里路的猫儿寨建立。1930年,中共四川省委派王维舟等在唐家槽汇水河共产党人陈克农家策划了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起义。据说,几十人住在陈家,会议开了几天几夜,吃了陈家一头猪、400多斤谷。
起义失败后,王维舟、蔡奎领导的川东游击军又在百里竹海坚持了长达两年的游击战争。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社会在变迁,山水也在变化,童年记忆中的竹海变化很大。
上个世纪50年代,山里人以手工造纸为主要经济来源,先为造纸个体户,后来以乡为单位成立造纸联社。人们“吃竹养竹”,竹林繁茂。后来,县政府在百里槽的最下端,即现在的明月湖建立了国营梁平县造纸厂,使用机器造纸,从此手工造纸退出历史舞台。
短短几年内,造纸的作坊包括舀纸的槽厂、焙纸的焙屋等大部分设施被拆掉,舀纸的村民变成了种地的农民,向国家买供应粮的村民变成了向土地要粮的农民。
土地从哪儿来?先是房前屋后的竹林,然后后山就近的树林,随着人口的增多慢慢变成了黄土地。竹林环抱的农院失去了朝气,房后山坡上的绿色植被撕得伤痕累累,遮天蔽日的林间幽径不再幽静。“大跃进”期间,屋边、路边、河边、庙边的树木都贡献给了“小高炉”,山水相依的小河变成了裸河,竹海中的乡村失去了纯真、美丽的装饰。
解放初期为破除迷信,对各村的小庙先是搬菩萨,然后利用庙产兴办小学和乡村公益事业。比如,花庙里的菩萨掀在崖下河水里,那些泥塑的被河水泡散后冲走了,木刻的被河水冲在河中石头间卡住,河水浅了,不怕事的小孩把那好看的小菩萨捡回家当玩具。
菩萨没了,庙房的正面经过重新装修,粉塑了镰刀斧头标志,挂上了乡政府的牌子,成了梁平县上安丰乡公所,后来乡政府搬走了,变成了小学。山神庙成了村公所,外面有个坝子是“土地改革”、“镇反”时期乡政府开群众大会的场所。再后来,大多数小庙都被拆了。
峨眉山、太平山两个大庙,受政府保护当时没有被毁,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一些人先打菩萨,后拆庙堂,两处胜景毁于一旦。
改革开放后,峨眉山重新建庙堂,塑菩萨,现已初具规模,且已有佛教界人士和居士入住(见下图峨嵋寺)。目前,本地、外地上山旅游的人正逐渐增多。太平山由龙门镇民间人士集资建了个简易庙房,恢复原貌还有待时日。
百里槽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在其腹心地带的唐家槽与郑家槽修建了水库。梁平县政府为解决龙门镇、明达镇、虎城镇等地的饮水、灌溉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筹划,直到上世纪末水库建成蓄水、放水,当时命名为竹丰水库。
( 竹丰湖 高梁山人)
本世纪初又加高库坝扩容,现在水库全长约4千米,水面面积大约1平方千米。
为适应旅游需要,后改名为竹峰天池,成了百里竹海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而今,水库大坝已成外地游客的集散地,是到峨眉山、风龙洞、花庙村唐家老院子、沙帽岭、鹿角山、太平山等景点的辐射处。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山里人的期盼,进山的公路建设也不断加快。从50年代起人们就盼公路进山,盼到70年代末,有了一条绕着进山的公路可以到上安丰乡政府所在地,而且还是一条重车拉煤的路,路况极差。从县城乘公共汽车到乡政府全程60多公里,因路况不好,用时大约3个小时。
后来随着政府对百里槽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村村通”公路政策的落实,从平坝翻山进槽的公路发展很快,明达、新盛、龙门等镇先后都修建了进槽公路,现在人们进山办事或旅游已非难事,从县城进竹海任何景点乘车一个小时足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百里竹海风景区经过打造后会越来越耀眼,成为梁平区一张名副其实的旅游名片。
2018年6月于北京
( 百里竹海 高梁山人)
相关阅读>
《梁平第一超级大家庭就在百里竹海:父母养大12个儿子,1个女儿…后辈150多人英才济济!》
《天! 百里竹海303路旅游公交挤挤挤挤挤…其实每天还有5班竹山中巴》
《◎梁平西部林海发现"古代高速公路"~著名官道隐于竹海间! 趁端午去走走》
特 别 提 醒
梁平万事通或本地通首页
输百里竹海弹出竹海旅游服务汇总
客服 18716703938 或 18223907502
广告推广 18983536872或1502309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