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贯中西的著名大师寓居屏锦2年艰难生活…梁平所有大学生都必拜!

李亚非 梁平万事通 2022-11-20

梁平史事


▲今天,西南大学文学院前吴宓雕像,他排在西大的大师塑像群之首。梁平所有在重庆读书的大学生,都应来逛逛西南大学的园子(以8000亩以上园林冠绝全国大学),膜拜一番这位气质独特的大师。而吴宓曾在梁平艰难寓居一年半!


在重庆,重庆大学与西南大学是两所部属高校,也是唯二的211、985高校。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建国后在北碚建校之初就以5000亩园林冠居全国)与西南农业大学两邻校合并为西南大学。在梁平,有西南大学附属梁平实验中学。



1.

在梁平,曾有重庆最著名的大学西师迁校屏锦七桥2年(详情),七桥因此有条西师街!

▲屏锦七桥。图右侧为318国道,图前方的横街为西师街。


这期间,与胡适等并称“中国十位大师”之一的殿堂级的学术大师吴宓,曾两次来梁平艰难寓居共一年半。

他硕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先后任教过东南大学、清华、北大等等大学。1930年代初,他是清华大学国学院的5位元老教授之一。


这位1949年在重庆拒绝蒋介石派人挟飞台湾、从特务手中逃出弃暗投明的大学教授,在晚年遭遇了不公正待遇。在七桥,他的腿遭受批斗时被打断,他拖着残腿熬过了那段艰难时光。1978年,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病逝于山西老家,享年84岁。


2.


以下是西南大学附属梁平实验中学李亚非老师和作协一行文友前去屏锦,探寻国学大师吴宓在梁平的故事,并写下此文《吴宓两次来梁平》,让我们一起来通过文字感知那段岁月>


《龙溪河》屏锦专刊


秋天的梁平区屏锦镇七桥,如丝似线的毛毛雨,宛若琴键上舞蹈的手指,把渝东最大的梁平大坝西路的原野轻抚成葱绿的世界。

▲插图:屏锦千石坝风光#图据公开官网


我和区作协一行文友,走进七桥,走进曾经工厂林立、人山人海、经济繁华、西师(今西南大学)分院迁入,被誉为“小重庆”的七桥。


七间桥
七桥之名源自七间桥。七间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风雨桥,昔日桥上有叫卖各种小吃的七间房,故名七间桥。 
我站立于七间桥上,看溪水淙淙流淌,想人事悠悠旋转。
我仿佛看见距今半个世纪之前的1969年春天,一个叫着吴宓、75岁的老先生,从重庆北碚西师本院,坐汽车,日行七百里,一路颠簸,风尘仆仆来到梁平西路的这儿——七桥,开启了吴宓留居梁平一年半的难忘时光。



人物介绍

▲吴宓仅全套日记,就在旧书网上卖到几千元。



吴宓 1894-1978年,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国学大师、诗人、红学家、著名西洋文学家。
他从小过目不忘。1918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回国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西南大学等著名学府执教。
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时,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院教授,培养出众多叱咤中国文化界的著名学者或国学大师,如钱钟书、季羡林、曹禺、吕叔湘、王力、李健吾等;著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吴宓,仿佛一颗璀璨的明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空照亮。



3.


作为中国20世纪十大大师之一的吴宓,为何从大城市的重庆来到当时川东乡村一隅的梁平七桥?在梁平七桥,吴宓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据《吴宓日记》等所载,吴宓曾两次来到梁平七桥西师分院。第一次是1969年4月24日一6月21日,计2个月;第二次是1971年5月4日一1972年7月25日,计1年3个月。

▲西师街大致位置,高德等地图上都可以搜到。

在那个十分特殊的年代,吴宓首次来到曾出现过注易大师来知德、佛门巨匠破山、书画大师竹禅的梁平,他非来旅游,更非来讲学,而是因被错划成“罪人”来梁平进行“劳动改造”。
而2年后,吴宓再度来到梁平七桥,还带有“战备”的原因,时年东北哈工大南迁重庆北碚西师本院,西师则受令迁梁平、忠县。
1969年4月24日,西师中文系的吴宓随中文、音乐、教育及物理4系的革命师生,在工宣队的带领下,于上午9:30离开北碚西师本院,车队翻山越岭,经邻水,于当天下午7时至梁平七桥的西师农场。
这些师生是来劳动锻炼两个月,而吴宓所在的中文系七人组则是来此劳动改造,在当时,这叫“革命、生产两不误”。
吴宓七人组先暂住进西师分院大门口传达室里间的内室,大家就地铺稻草而睡。26日,七人迁居“肥料室”,才用木板拼成一个个木床,放上稻草,挂起蚊帐。
大家在此一直住到当年6月21日离开七桥回至重庆北碚西师本院。
▲图为梁平屏锦镇政府大楼,图片右侧的道路即以此高校命名
这是吴宓第一次来梁平。他们七人组,在梁平58天里,白天天天劳动改造:扫地坝、冲厕所、挖阳沟、拔杂草、运淤泥、搬砖块、运煤碳、扛木板等,干又苦又脏的劳动,成为西师分院的“清洁工”“搬运工”“打杂工”。
在此期间,吴宓挨批斗大会两次。第2次批斗大会是在5月9日下午,在食堂批斗的。
《心香泪酒祭吴宓》书中载,吴宓于1972年5月10日下午,从梁平七桥写给他侄邹名璋的信中说,“在1969年5月9日‘斗争宓的大会’上,宓被挟持快跑中,左右两人皆急放手,而由后向前猛推,使宓栽倒在食堂的砖上,扭折了左腿。”从此吴宓落下左腿行走不便须拄棍走路的残疾。

▲今天七桥,西师小区1幢砖楼


4.

而吴宓第二次来梁平七桥之前,曾以年老、腿残申请留碚未被批准,于是,吴宓于1971年5月4日又至梁平七桥西师分院。
因来的人多,学校正在大搞基建,宿舍尚未建成,大家都先住进大工棚集体宿舍,分上下铺。
直到4个月后的9月2日,吴宓迁入邮局附近新建的砖楼,居后排楼房中间单元的底楼,吴宓居室里共住5人,窗外临小河。从现场看来,吴宓当时住的那楼应该是今西师小区1幢这栋砖楼,居2单元的底楼。
▲邱世红手指吴宓故居

据七桥新桥社区副书记邱世红介绍,吴宓在七桥的最后居室是西师小区1幢砖楼1单元3楼端头这间房。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底楼太潮湿而后又迁居3楼的吧?


▲西师小区1幢砖楼


吴宓第2次来到梁平七桥,因身体差:左腿残、患白内障的右眼于1971年6月全失明,所以吴宓白天出门劳动改造的时间少,留在居室政治学习的时间多。
至1972年7月25日,吴宓因养病离梁返渝,住进西师本院文化村老一舍楼下,方结束在梁平的艰难生活。
现年76岁的粟世文,在当年就住在西师分院旁。
那时,20多岁的他经常在广场树荫下与吴宓闲谈。
他说吴宓是个能干人,当年曾经向他不时摇头感叹,意思是说人生没有意思,政策委屈了他,像他们这种的人竟还遭受批斗?还说他的脚是批斗整残的。
▲粟世文
可见,作为特殊年代“罪人”的吴宓,在当时西师迁梁平正大建新校区下,吴宓的住宿条件是艰苦的、生活情况是不幸的。
但是,面对人生的最大悲苦,面对大为艰难的生存状态,年老体弱的吴宓,依然坚强,未曾消沉,而是努力改造、热爱生活、结交朋友、托购“补品”、调养身体、医治腿疾、乐善好施,有着如枯木蓄意待发新枝的那股傲然之气。


5.


2003年第二期《今古传奇》“二十世纪十大大师大结局”文中,把吴宓与鲁迅、徐悲鸿、郭沫若、梁思成、齐白石、胡适、梅兰芳、张大千、阿炳并列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大师。


其书对吴宓是这样评价的,“吴宓不是政治家,只是一介学人,一个书生。终其一生,他未能写出专论性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辉煌巨著,但他在20世纪固守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洋溢着一份虔诚而独特的文化情怀,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文化灵魂,发出了长久的声声绝响。

 

我深深地敬佩于吴宓大师的人文精神和文人风骨。
在我的一则则关乎吴宓那些即将被历史淹没的采访故事及《吴宓日记》有关记述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动人心魄的精神与风骨,在我远望淙淙溪流的眼前:速写、勾勒、跳跃,攸然出现一个鲜活的吴宓形象。 


▲卢道金


当时,西师分院侧面有个碉楼,里面设有七桥卫生院一个医疗点。
1963-1979年作院长的王华廷说,点上有3人,王华荣抓中药,唐先荣拿西药,名中医卢荣森(1920-2017年,享年97岁)是唯一的中西药医生。
卢医生的长子、现年72岁的卢道金说,吴宓那时与他父亲是朋友,常找他父亲看病开处方,他父亲还治过吴宓的腿。
那时,医疗点的人曾经自己开伙煮饭,他父亲的一个徒弟陈孝玉买肉回点上,煮起请过吴宓吃饭。
医疗点右边有个杂货店,属供销社一个门市。现年82岁的袁南秀曾经是店里的售货员,她说吴宓那时眉毛、头发白了,感觉有70多岁,他常来店里买肥皂等生活日用品。有次还求她在屏锦读书的儿子托购回包好馅的包面。



▲袁南秀


现年85岁的李德才说,那时他30多岁,听说吴宓一天要吃两个鸡蛋。有次在西师分院外的山坡上,他与拄棍的吴宓不期而遇,当时看见吴宓脸带笑意。


▲李德才

6.

1969年4月30日吴宓日记载,本舍旁有民家,家有鸡、犬,“于是近晓必闻鸡鸣,又时闻犬吠之声,宓皆乐之(皆自然社会所恒有,而学校、机关所必无者也)。”
1971年5月9日吴宓日记载,“在此生活,绝非‘艰苦’。然宓极愿锻炼自己适应环境,能过度艰苦生活而无怨尤。午,作函致唐与须妹、心一,报告到此及居此生活安适情况。”

1971年9月8日吴宓日记载,“夕4:30-6:00宓赴食堂伫候,用发给特别餐券,付人民币三角,购得夹沙肉一份,归,加一馒,作晩餐食之。夹沙肉丰肥甜美,为昔1951至1953年颐之时之名馔,宓甚嗜食,且恒用以款客者也。”
1971年11月21日吴宓日记载,“自赴食堂午餐,米饭三两,白菜(五分)。沿近直而宽平之田间路回舍。徘徊瞻望于本楼之前后左右者甚久,并走过七间桥,抵河之彼岸,乃徐归,休。上午,成君为购到浓鱼肝油胶丸一瓶(第二瓶),值二元二角。”
1971年12月5日吴宓日记载,“……乃至大礼堂独坐,背诵《石头记》回目完,乃赴食堂,立候正午午餐:米饭三两,素菜萝卜一份(五分)。”

▲屏锦风光,感谢李老师分享资料图

1972年2月10日吴宓日记载,“……上午9-11步行(五里)抵屏锦镇,略一观望,即步归(共行十里)。5:30赴陈家……始知妇之母家陈氏,夫家则蔡姓……夫妇合得收入62元。膝下三子:长肄业初中,次幼皆在小学,故家计艰难。今值春节将到,亦不敢为元旦加餐添馔之计划云云。宓闻之,即由衣袋中取人民币五元相赠,云:‘愿你们元旦好好地吃一餐!'……”
1972年2月13日吴宓日记载,“……再至大红门内院,求一不相识之中年妇人,为宓缝钉工作服右肩袋之钮扣。欲以人民币二角为其子买糖食以酬之,伊拒不受。此足见中国人情之厚。”
1972年5月10日吴宓给其侄邹名璋信中写到:“宓月薪270.50元,而每月‘特别扣发234元',实只领得36.5元,故时觉经济紧迫。
▲《心香泪酒祭吴宓》中所附吴宓给最后一任妻子的侄子邹名璋的信,信中提到1971年5月4日他曾由北碚派遣来到梁平县,并算到自己活84岁。

但‘扣发’之事,乃是1970年9月,由中文系三位教师建议,因宓平生喜以钱财济助亲友,而自己毫无存留,故请革委会每月扣发234元,另行存储,不由宓支用。
俟宓年老、退职之日,乃全数发还给宓——是一种‘强迫储蓄’之办法。迄今为止,此项'扣发’之款,已积有五千元之多。”可见,吴宓“罪”小,因为没有扣薪停薪;吴宓心大,因为总济助着困难的亲友群众。 
我访谈着、拜读着,心潮澎湃。
我在七间桥上,仿佛又看见了半个世纪前,那位在梁平西路这片溪水淙淙歌唱的葱绿世界拄棍行走的吴宓大师,他那学贯中西的智慧之光,在他那雕塑般耸立的身躯上,莹莹闪烁。



小编再加注:1970年代,一般干部只有三四十元月工资,吴宓当时是270元的超高薪。他一生嗜书如命,却视钱财如粪土,一生济困他人,几乎是“月光族”。


1974年,他在西师的处境稍有改变,学校补发了他10000余元的工资,以后工资也正常发放。但他的巨款很快因周济他人与买书而花光,也有人甚至骗他的钱。通读《心香泪酒祭吴宓》等书籍,你会发现他真是个卓尔不群的人。


相关阅读>

高考| 重庆大学排名来了!两校跻身中国大学百强



梁平人文相关阅读>

《秘闻| 重庆最牛大学曾迁校梁平2年多!梁平有条街以此高校命名…》
《梁平素称“小重庆”“小香港”的屏锦仍这么繁华...好浓人间烟火气》
滑翔| 梁平屏锦崽儿回乡在麻子坪飞上了天…很多人不相信
梁平当年最辉煌的国有化工厂, 今马上投资1500万修复场地
梁平当年最辉煌的企业:梁平化肥厂!曾有1500多工人
航拍梁平第一大镇——屏锦

 特  别  提  醒 

梁平万事通旗下公众号首页

输入屏锦 七桥各查服务汇总

精彩文章推荐






梁平一个新的局成立!新局长、副局长上任公示了...


梁平一中昨初一新生报到,人多...


蟠龙山沟沟走出的大学生为村里修路、安路灯, 大家都夸! 红中毕业的

万事通客服| 18725647187

广告推广|15213523870 或 15084314271或15023099985

律师服务支持|易华13628210599 陈帅13628202166

↓↓点“阅读原文”进入梁平万事通主页

看都看完了,点个赞再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