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夕阳 | 英国耄耋女学者:“我是四川乡下姑娘”

黄为忻 新三届 2020-08-17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黄为忻 ,银行家及金融学者,上海财大MA、日本国际大学MA、荷兰Erasmus PHD。1969年赴云南,后转安徽插队落户,1975年进厂,1978年考入大学。1986年负笈荷兰,攻读博士,毕业后任职荷兰银行, 任新兴市场主管、贸易和大宗商品金融主管。著有《全球银行学》,为国内许多院校使用。美国韦伯斯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亚太经济研究中心、马斯特里赫管理学院兼任教授。与钱慧杰共同翻译过《口译技艺》一书。


原题

又见Audrey Donnithorne




作者:黄为忻

 
四月份春光明媚的日子,在五光十色的香港闹市区中环,香港的外国记者协会FCC的建筑里,有一个静悄悄的party,是庆祝年届九十七岁的Audrey Donnithorne 的新书:China in Life's Foreground 出版。我赶来参加,又见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我和Audrey Donnithorne 的初次相见是在香港大学教授餐厅。应该是1990年代的某天中午,在香港还可以穿着西服上街的早春时节。那时,我在荷兰的一家银行工作,借因公来港的机会,早早约见了这位誉满中外的学者。
 
在见她之前,我只是拜读过她的书,就是那本1967年在伦敦大学出版的《中国经济制度》(China Economic System),却从未谋面。

在我无数想象之中,她一定是一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学者。当我匆匆赶到香港大学K.K Liang 大楼里明亮的餐厅,她已经先我在那里坐定。当我诺诺向她走去, 与她握手,她亲切地招呼我坐下,使我没有一点拘谨。我看到,面前是一位一头银发,慈祥和蔼的长者。

这次见面于我当初与她相识也有七八年之久。斯时她在澳洲,我在欧洲,潜心攻读我的博士学位。当时指导我的教授推荐书单中,就有那一本她写的《中国经济制度》。 这是西方研究1949年以后中国经济最早的一本书之一,时至今日也广为学界所知。事隔五十多年后,牛津出版社前年再版了这本书。

就在那本书里面,她提出了中国经济的"蜂窝性"本质,也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每一个省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独立性”和“可重复性”,所以,中国的经济是有许多独特的小个体组成。这个提法吸引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试着通过出版社,发给她一封信,希望能得到她的指点。

我知道这是一个奢望,一个名闻中外的教授,谁会注意一个小小的年轻无名小辈的研究兴趣呢?何况还是在天涯海角。

没有多久,我的信箱里果然来了一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信,那正是她的回信。这使我非常的意外,也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从此之后我每年都会见到她的熟悉的亲笔签名的圣诞卡。

她的复信,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于是,这个课题后来成为我的博士论文题目。从那时起,我就萌生了见见她的念头。可是,从欧洲到澳洲毕竟路途遥远。

后来她到了香港大学,我因为常回大陆的原因,与她见面的希望变得不是那么遥远,于是就有了我们香港大学的见面。

趁着那次见面,我请教了很多有关她的《中国经济制度》一书的问题。我惊讶她作为一个西方学者,怎么会对中国经济理解如此稔熟,并有这么深刻的理解。她开玩笑地说, 她是中国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

她确实有个非常中文的名字,叫董育德。她出生在四川的三台县。根据当时中华民国国籍法,她也具备中国国籍。她的父母则是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父亲董宜笃牧师是著名的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者。在今天的三星堆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相关的纪录片中,都有提到。

她出生以后,一家生活在四川的安县,一直到她四岁被父母送回英国读书,到大约十六七岁,她再回到中国,后来进入由基督新教五个教派合办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及今天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就读不久,因为抗战,学业也不得不中断,但尽管这样,她还在华西帮忙教授英文。

中国内战期间,她的一家也开始迁移。最终,他们不得不离开中国大陆,父母来到香港继续传教,而她则回到英国,在牛津大学继续学业。在她新出版的自传中,她坦承不喜欢牛津大学的那段生活。因为严格的训练,使她的健康大受影响。相反,她对四川却是一往情深。

因为对中国的爱的执着,她之后便投身中国经济的研究工作,在伦敦大学担任教授二十年的时间,大多数时间是单纯的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其后她再受聘于澳大利亚国家大学,任教十七年。

香港大学这次见面之后,我和她常常有书信往来,尤其是每年圣诞节的贺卡,三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而且,她的贺卡常常是最早到的,连我儿子都知道,是香港“老奶奶”寄来的。
 
前几年我有机会在香港长住,就常常去看看她。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她就住在港大附近,一座靠教堂的公寓里,长年在上帝的福荫之下。这座靠教堂的公寓是她搬来香港后不久就买了,住在那里至今。

每每到她家探望她,没有等我坐定,她常常就会问,中国怎么样?这种热切,这种执着,是深深植入她心中的。

Audrey 是一个挑战不可能的人。1960年代在英国的时候,正值中国运动频仍,国门紧闭的时期,鲜少有外国人能进入中国。Audrey爱中国,她又从事相关研究,希望能重新回她出生的故乡去看一看。因此,她就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写信给了当时的中国大陆驻英国的代办,在信中,她说自己是一个四川的少数民族的华侨,希望能回国看一看。

大概在对方回复质疑她华侨身份时,她为自己辩护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四川有很多少数民族,为什么华侨就必须是汉族?”

九十多岁的她一生没有结婚,依旧是一个非常单纯无私的基督爱徒,无论谁要求,她都会伸出她的援手。这个老人,她以满头白发,换来了桃李天下,以一个人的心火,点燃了万千世界。

她的自传开篇说,她是“一个海外的英国人,一个四川的农村姑娘。”


在这个人间四月天,我望着坐在轮椅上为读者签名的Audrey,心中默默地祝福她健康长寿!

延伸阅读

黄为忻:从上海到云南

一次改变一生的远行

黄为忻:我的两次留学生涯
黄为忻:当年逃离你,如今思念你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夕阳红

走进美国中上水准的养老院,
堪比星级酒店式住宅社区
我要去养老院了!
日本最大养老院逆天了!
印钞票、办赌场、老人们都抢着去
93岁老大姐在养老院,
化妆、赏花、走模特步,太佩服了
母亲:"我们去养老医院"  父亲:"你去,我去"
102岁的老爸要把75岁的儿子送进养老院
法国人的退休生活是啥样的?
90多岁加拿大老太,带着我疯了一天
杭州89岁白发姑娘卖房环游世界
陈老师最后一课:如何面对老年与死亡
张国华:阎肃去世给老年人的警示
杨绛:善待暮年
叶永烈:不服老不行
长寿楼里,80岁只是小弟小妹
想活,是人的本能;会活,才是人的本事
我们饱受蹂躏的灵魂,老年了何处安放?
活一天就开心一天,过一天就舒服一天
骗人的长寿村!想长寿还是要在北上广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岁月   青工光阴  高考之路校园回望  浪漫  菁英       职业生涯  学术   追师长子女教育  健身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