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阎海峰:新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

阎海峰 志阳创谈 2023-05-24


导读

5月17日,第四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创新创业中心常务副主任阎海峰教授受邀发表题为“新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的演讲。下文根据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核。




我理解的新技术大概就是互联网技术,特别是AI技术,在其他领域当然有很多新技术,但对于人类来说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人工智能。很多重复性的,或者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的工作,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所以有人说,以后会出现一个弱智的时代,很多事情都是机器来完成,我们人类只要活着就可以了。但只是活着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如果要有意思,可能我们的教育需要作出一些回应。新技术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挑战最大的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新技术反而可能是一个机遇。



第一个挑战,新技术需要改变传统认知型培养模式。我们的教育方式,特别是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的认知型教育,不是一种发展型教育。或者说传统教育模式是一个老师告诉学生知识、学生把知识记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学生要创造新知、探索未知的发展过程。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的一个教育过程。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思维可以有三类,一是技术知识,二是创新思维,三是驱动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关键。从当前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这个东西做得还是不错的,但创新思维或者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可能不是认知型教育模式所能够带来的。《Creating Innovators》的作者Tony Wagner认为养育创新者素质有三个重要点,一是好奇心,养成提问题,对问题抽丝剥茧、系统分析的好习惯;二是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向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三是联系或集成思维能力,从多方面看问题并能构思突破性解决方案能力。这三个又恰恰不是技术能够带来的,它是一种社会活动,我想我们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可能培养的模式要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也要保持和培养创新者内在驱动力。

 


第二个挑战,新技术需要多学科的融合。美国欧林工学院(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认为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五大素质,包括团队合作思维、创业者思维、跨学科思维、全球思维、伦理道德思维。其中,团队合作思维和伦理道德思维都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在传统培养模式里面不太有的。一个好的专业人员,首先要有一个能够关心人类的思想和灵魂,这可能是在交叉学科当中需要加以体现的。

 


第三个挑战,就是不能急于求成,把好事做滥。不能有了新技术,就突然成立了很多的人工智能学院,出现了很多人工智能公司。不要把一件好事,在短短时间内做烂,却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比如说前一段徐匡迪院士在演讲指出,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工智能学院,但是我们培养了几个基本算法的人才?我们那些创新性的成果,有多少是从非开源的渠道来的?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有足够的定力,不跟风,不急于求成,踏实做事。

 

在现代的大背景下,国家正在对知识产权相关的专利产品进行清理,要求严格地执行专利申报。我们国家已经在专利数量上超过了美国,但更重要的是得有质量,要做得更深层次、原创性的专利。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没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深入的理论研究。另外,我们有多少专利真正转化为产品,并且是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我们的专利转化率是很低的,因为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对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回应不够。我认为大学在这两个点上都应该着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创新创业的理念。

 

谢谢大家。


END

文章荐读:

这些大咖聚集上财讨论哪些双创新话题?

席酉民:创业教育不是培养创客

郑强:创新创业是对未知了解的事先预演

陈寿灿:“大商科”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

徐小洲:中国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袁岳: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创业教育新探索

张锐:产教融合是链接产业需求和教育供应的终端

钱建农: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将推动产教融合


- 图文编辑:邱振宇 -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