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刘志阳张劲松 志阳创谈 2023-05-24


编者按

《光明日报》2019年08月09日05版刊载刘志阳教授和张劲松教授的文章《汇聚“创新创业创造”强大动力,推动实现伟大中国梦》。本文在此基础上编辑转载,以飨读者。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际,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以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从“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再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弘扬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再到“弘扬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全面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深刻回答了中国如何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性问题。



“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具有严谨统一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是一个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再到伟大民族精神的系统性理论拓展。深刻领会“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和思想内涵,对于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转换,乃至完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总书记重要论述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新判断,也是推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新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三创”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从1985年来地方工作到2002年离开福建,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为地方百姓谋福利的初心,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多次强调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孕育了“创新创业创造”论述整体思想的种子;从2002年调任浙江到2012 年党的十八大,这一期间习近平同志从人民生活幸福和创新发展出发,强调创新是社会发展第一动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造”论述的思想体系;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全面创新,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造”论述的完整体系,并将之作为国家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创新是“形势所迫”,是应对百年变局的必由之路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交汇期,这个阶段创新竞争异常激烈,各个国家普遍都将创新作为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力量。总结人类发展历史,总书记明确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强调创新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现实,总书记把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精辟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问题,关键是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这一切都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坚持创新之路;着眼现代化未来,总书记把创新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明确提出“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等重要论断。“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作用,强调要充分利用改革和开放这两个利器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总书记指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只有全方位的改革才能焕发制度的活力推进自主创新的自觉深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只有更深层次的开放才能谋划更高起点的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世界正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创新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只有依靠改革和开放才能加快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图)

02

创业是“大势所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如果说科技创新解决经济新常态的动力问题,那么创业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活力问题,创业是将科技与资本、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它实质上是对科技创新的综合应用和产业化。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推动以制造业创新为主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齐头并进,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发展潜能。全社会的创业活动将聚合新的市场主体,激活新的消费潜力,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由此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将逐步成为市场活力的新的重要源泉,带动中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创业的主体是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必须充分肯定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资本来源多样化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创业活动的主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2018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动需要充分保护企业家精神。总书记多次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对于增强市场活力、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1996年,习近平考察福建晋江陈埭镇四境村

03

创造是“时代必然”,是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选择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激发全民族的劳动创造精神,开拓性地走出一条将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创造”是创新创业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那么中国创造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创造”是对“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的超越,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效率提升等方面全面创新的产物。“中国创造”意味着“中国制造”从劳动生产向价值创造、从加工制造向价值链攀升的全面转型,是一场面向国际产业竞争的自觉“品质革命”。伴随中国在全球竞争中主导产业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式创新以及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中国创造正逐步成为全球高质量、高品质的代名词。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企业参与到全球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国创造在全球创新版图的贡献度也将日益凸显。


“中国创造”更是指全体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热情讴歌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指出“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创造精神缘起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内蕴,也是中国梦实践中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自我升华。“创造”意味着开创、突破和超越的勇气,意味着事业从无到有、革旧鼎新的实践探索。“创造”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新时代倡导“创造”精神就要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营造“尊重首创精神,保护创造成果”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新动能。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以“创造”之精神推动新时代“创造”之伟业,让“创新创业创造”汇聚成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动力。


▲ 2018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新华社图)

04

“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是有机的思想整体

从科技创新这个逻辑起点到以技术为导向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创业,再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创造精神,“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在行为主体、精神动力和作用机制上构成一个逻辑严谨、逐步提升的思想体系。


行为主体上,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所有科技参与者;创业的主体是企业家,特别是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创造的主体是全体中华儿女,她既包涵广大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大国工匠、民营企业家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代表,更涵盖千千万万的有创造想法的普通老百姓,这些“创新创业创造”群体组成了新时代最耀眼的“新动力人群”。在上述主体中,人民群众既是“创新创业创造”的出发点、落脚点,更是推动者、实施者和主导者。


精神动力上,创新需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引领全社会创新智慧的充分迸发和创造力量的不断涌动;创业需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冒险、创新、永不满足、服务社会的精神是创业的内在动力;创造既需要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求变精神,也需要激活和保护企业家的创业创造精神,更需要发扬普通民众的劳动和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创造在精神指向上各有侧重,但其内核又互相促进共融共生。创新侧重思维,创业重在实践,创造强调精神。创新创业是创造的归属和实践,创造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和动力,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创新创业创造精神的思想实质。


作用领域上,创新主要聚焦于科学技术领域,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进而推动制度、文化、观念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创业主要聚焦于经济发展领域,强调要适应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从而推动经济切实转型增效;创造不仅是指经济领域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端制造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是指社会领域新时代所需要的新面貌和新作为,因而适用于绝大多数领域。“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从生产力、经济基础再到社会系统的理论逻辑上升过程。创新是推动生产力的最活跃、最原始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终将推动社会进步。世界经济中心的几度迁移,很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个主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创业是由创新所牵引的,主要作用于经济基础,它从根本上促使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创造发端于生产力领域中的高附加值创新创业劳动,作用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所有要素的崭新整合。创造也是个体求新求变思维的开端,所有个体的创造精神更是指涉民族精神重塑、社会发展理念更迭等上层建筑,因此它是涵盖各个层面、内涵最为广泛的一种活动。创新驱动发展、创业激活经济、创造提升价值并塑造新的时代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创业创造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是有机的思想整体,必须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任务深刻把握其丰富的时代内涵,汇聚创新创业创造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简介

 

刘志阳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

 

张劲松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END

文章荐读

【重要讲话】习近平: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环境

【教授观点】从“双创”到“三创”,习近平总书记有哪些新论述?


- 图文编辑:邱振宇 -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