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速递】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一个基于价值的分析框架

刘志阳,金仁旻 志阳创谈 2023-05-24

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一个基于价值的分析框架

刘志阳,金仁旻

《学术月刊》,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

社会企业倡导利用市场原则向人们提供社会服务,能够在维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作为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之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第四推动力 ”,社会企业发展获得学术界越来越多认同。现实中,很多社会企业自身商业模式的缺乏往往阻碍了其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与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相比,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体现为基于必要经济价值获取能力和更多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的多种价值要素的组合配置。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可划分为项目型、嵌入型、成熟型和潜在型四种基本类型。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演化存在着三种路径:经济价值获取先行型、社会价值创造先行型和经济社会价值并重型,不同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演进路径。


关键字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价值获取,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一、引言

社会企业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它倡导利用市场原则向人们提供社会服务,社会企业兼备商业性和社会性,能够在维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当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了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等现象时,社会企业这一全新的组织形式解决了“三重失灵”所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带动经济增长、消除贫困、解决就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四推动力”,社会企业在很多国家取得了快速发展。欧盟统计表明,截至 2011 年,共有 200 万家社会企业(占欧洲企业的 10%),超过 1100 万员工(占欧洲总劳动力的 6%)从事社会经济活动。2012 年,英国社会企业的数量超过 7 万家,雇员达 100 万人,营业额达到187 亿英镑。社会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潜在力量。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国内也没有对社会企业的统一的定义,真正具有规模和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社会企业都是 2000 年以后成立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只有38% 的社会企业成立时间超过 5 年,54% 的社会企业是在最近 3 年内成立的。中国社会企业规模很小 ,71%的社会企业收入不到 50 万元,即使是成熟的社会企业,收入也有限。总结起来,中国社会企业发展虽然进展很快,但是总体上面临着资金短缺、组织形式缺乏创新、竞争力低下等问题。因此 ,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构建具有竞争力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也关系到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

理解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必须基于社会企业的本质特征,深入分析其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上的组合配置。


(一)社会企业的本质特征
社会企业是欧美国家传统“第三部门组织”(主要包含“社会经济”和非营利组织)出现的一种新动态,有关社会企业的早期研究主要从这两个领域展开并逐渐延伸。欧洲早期习惯用“社会经济”概念(包括合作社和相关企业、互助社团和协会开展的经济动)来表现社会企业内涵。在随后的研究中,这一概念逐渐脱离合作社经济演变成一种新的第三部门组织。英国工贸部(DTI)认为,社会企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基本目标的企业,这种企业把大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以社会公益为目标的商业或社区活动中 , 而不是追求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 2003 年出版的《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一书中,对社会企业进行了界定,指出“社会企业乃是介于公私部门间的组织,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以达成目标及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在美国 , 社会企业是一个宽泛且模糊的概念 , 它是一项应对非营利组织资金问题的创新,通过商业活动取得的收入可以支撑非营利组织的其他活动及运行项目,它不同于传统企业和传统的非营利性活动 , 并在不同程度将社会目标、市场定位和财务绩效相结合。具体来讲社会企业包括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企业、具有双重目标的企业和为特定使命从事商业活动的非营利组织。


随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文献明确指出了社会企业相对传统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混合型和连续性特征。社会责任企业创立者金·阿特洛(Kim Alter)认为,社会企业在以下方面都体现了混合体的特征:商业手段和社会目标混合 ;社会资本和商业资本管理方法混合 ;市场驱动与使命引导混合 ;财务绩效和社会影响混合 ;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经济目标混合 ;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混合。狄兹借助“社会企业光谱”概念,概括了社会企业连续性的特征,指出很少有社会企业是纯粹的慈善机构或者商业企业,社会企业通常是整合商业和慈善元素从而处于一种富有成效的平衡状态。它在动机、目标、受益者、资本来源和人力资源上与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相比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见表 1)。


(二)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内涵
商业模式是企业为实现价值创造 , 通过机会识别而设计的交易内容、结构、和管理方式,是企业经营的整体性描述。解释了企业如何设计和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收费,成本如何产生,企业的价值构成,企业如何将自己的价值链与其他企业的价值链融合形成价值网络等问题。更多的研究则指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两种机制,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逻辑。其中,价值创造是指一项活动,在考虑了机会成本的情况下,社会成员的总效用得到了增加,那么该活动即称为价值创造。价值获取是指一项活动中,在考虑了行为人自身的机会成本后,行为人从该活动中占有的价值。很显然,价值创造是不断进行价值获取的必要条件,只有价值获取而没有价值创造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同样,一定程度的价值获取对确保持续的价值创造也是至关重要的。


进一步看,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关系更加复杂。价值关系,可分为经济价值创造、经济价值获取、社会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获取。既不关心经济价值又不关心社会价值的企业是不存在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主要关注经济价值创造和经济价值获取。其中经济价值获取是它们的根本目标,经济价值创造只是作为其实现经济价值获取的手段。商业企业有时也会关注社会价值创造,但这不过是实现经济价值获取的工具而已,属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非营利组织主要关心社会价值创造,并不关心经济价值创造,它们的经济价值获取主要依靠政府、外部组织或个人(见图 1)。由于对外部资金有很强的依赖性,非营利组织发展潜力受限,影响了其社会价值创造功能。社会企业与前两者不同,它既关心经济价值又关心社会价值,但主要目标是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获取只是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副产品。社会企业必要的经济价值创造功能,不仅为自身进行经济价值获取提供了源泉,而且能够保证社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于最终社会价值创造。

总之,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商业企业,也不是一般的非营利性组织,是为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存在的,这决定了它的商业模式与一般企业的商业模式存在差异性。相比一般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要考虑用商业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这些商业活动至少是自给自足的,获得的经济盈余应该用于提高实现社会目标的水平。社会企业的商业化程度取决于整合资源和销售产品及服务的具体业务商业化程度。与商业企业相比,现有商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只是关注经济价值的设计和传递,而忽略了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主张。社会企业商业模式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活动重新设计以保证经济上可持续和创造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可持续性。


三、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是分析企业经营方式的工具,主要构成要素有:价值主张、目标客户、渠道、顾客关系、关键资源、关键活动、关键伙伴、收益和成本结构。最近研究强调将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价值要素用于分析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弗兰克·范·德尔福特以一般企业商业模式理论的价值创造为基础,认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四个主要构成即客户界面、核心战略、资源战略和价值网络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创业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其价值创造的过程决定了该组织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J. 梅尔和 O. 斯考伦同样以此为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特点:(1)建立特定的价值网络,促进社会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2)进行战略创新,确保关键资源和稀有资源的获得 ;(3)重新界定和创新客户界面,创造社会价值。中国学者严中华等通过对印度 Aravind 眼科医院进行案例研究指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能保持其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双重底线和平衡,不是单纯依靠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中的某一个要素或某些要素,而是所有这些要素之间完美的结合。为更清楚地理解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社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本文选择斯特勒(Stähler)商业模式价值要素模型将社会企业与一般商业模式和非营利性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斯特勒认为商业模式价值要素主要由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构成。价值主张说明企业为顾客创造什么价值。一个清楚的价值主张需要回答下面问题 :谁是顾客?我们为顾客做什么?我们为顾客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价值创造描述企业产品和服务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从而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包括价值链、核心竞争力和关键伙伴。价值获取模式描述收益来源和企业成本结构,这依赖于价值体系。社会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一般企业的商业模式在这三方面存在不同。


(一)社会企业价值主张
社会企业不满足治标式地解决社会问题,而是追求根本性和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不可否认,商业企业家创业也是出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经济利润始终是他们的主要驱动力。传统的非营利性组织多数从事的是社会的紧急救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并且其自身也依赖外部的捐赠,所以无法保证持续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二)社会企业价值创造
价值网络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企业的价值创造网络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相较商业企业,社会企业面临更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资源调配是社会企业重要的功能。只有通过合作网络发挥志愿者、商业和非商业合作伙伴才能弥补资源的短缺。第二,如果社会企业采取与受益人共同创造的方式设计和生产产品和服务,那么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就会更高,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更高。当然,商业企业同样也建立复杂的关系网,然而,两者是不同的。商业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角色通常在合同中有很清楚的界定,而社会企业则依靠共同的愿景而建立联系。社会企业家更加需要具备构建网络平台和领导他人的核心能力。


(三)社会企业价值获取
社会企业的收益来自不同的渠道,比较复杂。捐赠、公益捐款等是社会企业收入的一部分,但它们更多采取自己创收的方式来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这是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的最大差别。传统的非营利性组织收入主要依靠捐赠、公益资金和国家拨款。既然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兼顾,所以它们也使用价格差异来向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但相对于商业企业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社会企业获取利润则是为了自身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类型

按照能力学派的观点,企业是能力发展的结果。就企业商业模式而言,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能力共同决定了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配置,也导致了企业的不同发展结果。就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而言,社会企业的社会性和商业性,决定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以社会价值创造为主导、以经济价值获取为手段的复杂性。为了更好地研究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中这些不同价值关系的动态平衡,根据社会价值创造能力和经济价值获取能力维度对社会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分类是必要的。据此大致可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图 2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能力大小主要是相对于同类型的社会企业而言。

(一)项目型社会企业 :南京公益家

这种类型的社会企业处在第 I 象限中,其经济价值获取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都相对较小。其形式类似于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建立的项目组,经济价值获取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都蕴含于某个项目中,其商业模式更接近于非营利组织。目前我国很多社会企业都属于这种类型,典型的代表如南京的“公益家”。


“公益家”发现一些家庭有很多不怎么穿的衣服,扔了可惜,放着又占地方。为解决这个问题,公益家以自身有限的力量举办公益跳蚤会,即首先通过在网站发布信息,以自由买卖,物物交换或捐赠的方式实现闲散资源的再利用,并将获得的有限收入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为他们带来英语课程培训。通过这种模式,参与者获取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并以资助的方式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但由于项目的门槛不高,经济获取能力有限,也使得自身收入来源有限。同时,“公益家”客户界面比较狭窄,伙伴网络单一,服务社会广泛需求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也有限,结果是较低的经济价值获取和社会价值创造,自身的发展也岌岌可危。


(二)嵌入型社会企业 :印度联合利华
第 II 象限的社会企业表现为有相对较高的经济价值获取能力和较低的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组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低下,除了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同类型企业所服务的社会人群不多外,也可以理解为只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而非以社会价值为最终目标。这种企业为了凸显其社会价值创造追求,往往会将社会责任单独赋予某个独立部门,所以也被称为嵌入型社会企业。典型代表是印度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联合利华发现在发达国家,肥皂市场接近饱和,而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的机会仍然存在,市场规模的扩大有赖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使用肥皂次数。印度很多穷人由于没有很好的卫生习惯,导致痢疾流行。印度联合利华公司将这一社会问题与商业机会很好的结合起来,与政府、公益卫生组织联手,推广卫生理念,促使人们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减少了痢疾在穷人中发生的概率,帮助他们得到了健康,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需要说明的是,嵌入型社会企业往往出现在 BOP 市场中,这种类型企业的经济获取能力依赖于其善于发现金字塔底端市场的商业价值。尽管其能在商业活动中结合公益组织推广其社会价值主张,间接推动了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这种类型的社会企业社会价值创造往往附属于经济价值的占有,其最终目的不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而是获得商业利润,所以我们仍然界定其为相对较低的社会价值创造能力。


(三)成熟型社会企业 :深圳残友
第 III 象限的社会企业表现为经济价值获取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都很高。这一象限的社会企业,一方面已有必要的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需要依靠外部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够将自己的社会创造价值能力在发展中不断扩大,所以也被称为成熟型社会企业。深圳残友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成熟型社会企业。


残友在其发展中摸索出了一条基金会、公益机构、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社会价值创造和经济价值获取的能力并行发展路径。基金会是指深圳市郑卫宁慈善基金会,是一家非公募基金 ;公益机构,包括中华残疾人服务网、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深圳市残友社工服务社以及中华残疾人服务网义工队 ;社会企业,包括深圳市残友软件有限公司等。残友以基金会为管理前端,以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为发展双翼。基金会控制社会企业 90% 股份,为公益机构提供社会服务项目资金支持和监控,以保证其社会性。社会企
业依托稳定的残疾人团队,在高科技商业领域公平竞争,获取经济价值。残友的价值主张是为促进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及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懈努力,推动残障人士在新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进程中成为卓越的发展力量。在残友,1100 多名残疾人稳定就业,都在各自的岗位中实现了人生价值。残疾人的成功就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残友也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用于企业自身发展以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着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


残友集团作为全国社会企业的典范,其于公益机构之外设立独立的商业企业的商业运营手法对其他社会企业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残友模式告诉我们,社会企业要在经济利益与社会目标之间实现可持续平衡,并最终完成其社会使命,从根本上来说要依靠自身合理的企业化运营。但企业化运营必会存在风险,因此,其他社会企业或类社会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创新运营模式的过程中制定一条理想的路线,在尽量降低对政府补助和社会捐助依赖性的条件下完成自身的社会使命。


(四)潜在型社会企业 :北京采桑子
第 IV 象限的社会企业表现为较高的社会价值创造能力和较低的经济获取能力。这种类型的社会企业其较低的经济价值获取能力直接影响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如果长期不能解决此问题,该类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者只能退化为公益性组织,完全依赖于政府和外部捐赠生存,所以也被称为潜在型社会企业。


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于 2003 年 7 月在刘立军的初期运作下成立,中心价值主张包括:(1)挖掘、整理、救援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苗族民间艺术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2)帮助苗族妇女依靠传统的技能变得富有自信,增加苗族家庭的收入。采桑子扶贫运作先从培训当地的妇女开始,经过几年的实践,参加采桑子培训的妇女已经扩大到 5 个县,由几十人增加到 2000 人 ;在大家相互的帮助和学习下,这些妇女的规范生产、优质生产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公司 + 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及订单收购的模式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与欢迎,很多少数民族妇女因此实现了收入增加,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也提高了很多。中心此种运营模式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妇女的积极性,甚至还涌现出了一批有能力有干劲的组织者。采桑子的发展为苗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当地的贫困妇女带来了福音。依托政府的帮助,采桑子已经使当地越来越多的妇女增加了收入。一般情况下,这些妇女的月收入可以达到四五百元,很多工作了多年的妇女已经盖起了自家的吊脚楼。可以说,是采桑子帮助这些苗族妇女实现了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甚至社会地位的提升。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采桑子的运营模式取得了可贵的成绩,作为一个社会企业充分发挥了它对社会的价值。然而采桑子在发展成长过程中也正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经济问题,由于客源的不足导致制作、加工规模难以扩张,企业利润难以实现。上述经济占有能力的不足极大制约了采桑子的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挥。


五、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演进

(一)演进的关键要素
不同的社会企业能力组合往往可以通过价值网络、客户界面、核心战略和资源的完美结合来实现社会企业的演进。成熟型社会企业,因其较高的经济价值获取能力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组合,确实保证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种类型社会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如何根据自身商业模式特点,不断保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持续的社会价值创造是社会企业家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以深圳残友集团为例,阐述这一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1. 积极构建完整的价值网络。
完整的价值网络使得社会企业能够在供给方面提供互补性的产品或服务,充分满足基于正向效应的需求方,实现了目标群体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在此价值网络中,每个部分都扮演特定的角色,促进整个目标群体社会价值创造的产生,关键性链接的缺失会导致价值主张无法实现。残友开始阶段只是提供初级网络产品:爱心庇护网吧和残友动漫,经济价值获取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都受到单一产品和单一平台的制约。


在发展过程中,残友积极整合自身力量及社会资源,成立了基金会、社会企业以及公益机构共同构成内部资金流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网络。这些价值网络相互补充 :公益机构的残疾人补充了社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础,社会企业的经营获取了必要的经济收入,这些收入再通过董事会捐给基金会,其资金有两个使用方向,一是为残疾员工打造工作生活无障碍环境、维持和发展公益机构,二是发展分公司,构建更大的价值网络。截至 2014 年年底,残友已经迅速在全国各地孵化了 38 家子公司,成为拥有 1 家基金会、8 家公益组织的庞大价值网络,不断创造着社会价值。


2. 创造性整合资源。
活动不方便这一被其他企业视为问题的残障人士在残友却被视为核心战略资源。残友认识到残障员工相对稳定,凝聚力更强,更能专注于活动量较少的工作等优势,将他们整合到自己的价值网络中,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自身人力资源的需求问题,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价值。而且,在残友内部,企业还进一步根据员工的残疾程度,匹配最适合每个员工的岗位,充分挖掘这种资源优势,在解决自身企业资源需求问题的同
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


3. 积极参与目标群体建立良性互动。
社会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与传统企业不同,其服务对象往往既是合作伙伴又是它们的顾客。通过这种特殊的客户界面,顾客成为其价值网络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企业的组成部分。这样,目标群体融入到了价值创造过程中,使得他们能够自己进行价值获取。残友集团为实现社会价值创造的目标,规定残友集团残障员工的比例不得低于 70%,通过对残障人士进行培训,使得他们获得就业能力,适合本企业的就将他们纳入到自身价值网络中,使得他们自身能够获得残友集团价值链当中的经济价值 ;或者是帮助他们进行创业,从而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


(二)演进的路径选择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演进路径如图 3。


1. 经济价值获取先行型

“第 I 象限到第 II 象限再到第 III 象限 ”是一种路径选择,称为经济价值获取先行型(见图 3)。处在第 I 象限的社会企业经济价值获取能力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都比较弱,限制了其影响力。社会企业可以一方面通过机会识别,创造性整合边缘性资源或争取公益资本投资实现经济价值的获取,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达到第 II 象限;另一方面,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逐步积累经验和社会企业专业知识,或寻求与一些公益创投深度合作,获得它们的技术、业务支持,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社会价值创造能力,最终达到第 III 象限。在这一演进路径过程中,经济价值的获取是其实现发展壮大的必要基础,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是其最终追求。当前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顶部市场机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难以把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字塔底部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企业只有对此做出积极响应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否则其经济获取能力也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创业者如果能够注意到一个现实的社会困境,然后通过包容性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消除某些造成金字塔底层市场机制失灵的因素,促成交易的发生,最终则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成功实现向成熟社会企业的演变。


2. 社会价值创造先行型
“第 I 象限到第 IV 象限再到第 III 象限”是另一种路径选择,可称为社会价值创造先行型(见图 3)。这类企业开始往往是以项目型社会企业出现,后来往往接受到外部的捐赠或是政府的拨款,使其逐步变成了非营利性组织,侧重于社会价值创造 , 达到第 II 象限。处于第 II 象限的位置,意味着其经济价值获取能力一直没有提高,自身的生存往往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模式。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不仅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大幅减少,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也大幅下降。在此情境下,第 II 象限企业很容易陷入发展困境,即使勉强能够生存,其影响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第 II 象限企业往往需要借助自身在社会中固有的“公益”良好形象,突破市场因素的制约,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或与私营企业的合作,提升自己经济价值创造能力,为经济价值获取提供来源,从而实现向真正的社会企业的转变。


3. 经济社会价值并重型
“第 I 象限到第 III 象限”作为一种路径选择,称为经济社会价值并重型(见图 3)。这种路径需要经济价值获取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同步提升。这类企业可以重新审视评估自身内外部资源,不仅要在机会发觉上有创新,还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将自己现有模式复制到更大范围,实现跨越式发展。最近兴起的众筹模式不仅有助于社会企业获取资金投入,也可以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社会参与和社会问题解决,是一种可供借鉴的推动模式。相比较前两种路径,经济 - 社会价值并重型对价值能力组合要求更高,对社会企业家的领导力也提出了很高的期待。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演进过程既受到其价值能力组合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企业家的领导力,关键资源的获得,创新性商业方案和外部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发展成为成熟商业模式的社会企业,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社会企业可以在充分了解自身企业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处理好经济价值创造和获取、社会价值创造和获取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演化路径。


总之,社会企业还是个新生现象,虽然最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始终处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特点、分类等现象驱动的描述性阶段。社会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研究,需要在理论层面有所突破,这需要清晰的框架构建。文正是基于已有的研究而做出的一种尝试 , 从经济价值获取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四种类型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特征,阐明了各自的演进路径,为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但对于每条具体路径,如何利用内部资源、外部关系和创新思维实现创新发展没有过多涉及,这可作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END


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与《经济管理》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暨第四届全国社会创业家颁奖典礼”活动将于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举行。本次论坛主题是“社会创新管理与影响力投资”。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投稿、参会。(详情见以下链接)

【研究资讯】第二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征文启事

【研究资讯】第二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第二轮通知)

【创业资讯】关于举办“第四届优秀社会创业家评选暨社会创业家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刘志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


欢迎阅读《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右侧二维码购买



文章荐读:

【研究资讯】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在社会部门中的应用

【研究速递】中国社会企业的生成逻辑



- 图文编辑:许莉萍 -


志阳创谈

与志同道合的时代创变者共同探索创业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