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专家在第三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说了啥?

志阳创谈
2024-08-23


2021年11月21日,第三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在沪顺利举行。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是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发起的社会创业领域高端论坛,本次论坛主题是“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企业家精神”,本次主旨演讲专家包括: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黄群慧,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教育部工商管理教指委主任委员、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吉林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张玉利,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陈春花,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赵雁飞,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志阳等。

黄群慧:在协调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黄群慧研究员指出,共同富裕是当下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管理学和社会创业的角度来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研究社会创业问题也可以为促进共同富裕作出一些贡献。要将共同富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来理解,可以从目标和路径两个层面加以理解。在本次研究中黄所长聚焦“协调发展”提出了思考,他强调要做好:(1)区域间协调,主要包括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南北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2)产业间协调,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3)企业间协调,关键在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陈晓红:加快数智时代创新创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陈晓红院士指出,“如何在数智经济发展当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是一个极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命题。第一,要全面理解数智时代创新创业的内涵。第二,要深刻认识创业管理学科建设对加快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第三,应该基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绿色创业和社会创业以及国际创业、公司创业、技术创业等学科发展的内涵。第四,要充分把握数智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紧迫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标志的数智技术正成为近年来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陈晓红院士强调,数智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第一,要强化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将数智技术融入创新创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相关资源的整合,促进创新创业与专业学科体系的有机融合,以课程、教材、学科建设等系统性改革重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新范式。第二,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充分利用移动学习、虚拟现实平台等新方式,开发利用更丰富,时代性更强的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将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创新创业教学过程相融合。第三,要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组建双师型队伍,强调政产学研模式,培养应变能力更强、领导能力更高的高质量创新创业的人才。总之,要更加充分认识数智时代创新创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动社会创新创业,让创新成为贯穿一切工作始终的基本点。


席酉民:以社会企业模式办教育——西浦案例

席酉民校长认为,社会企业主要有以下特征:(1)社会问题导向;(2)企业化的运作。通过展示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案例,告诉我们“高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来解决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席酉民教授认为应当研究在现代这个社会环境下,教育的走向到底应该怎么走。然后通过这种教育走向的探索,去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就是说试图去改变社会对教育的看法以及教育的运行方式。


席校长强调,西交利物浦大学在2017年提出了融合式教育,主要是把学校、公司、行业、产业、社会相融合,构造一个新的未来教育的平台。将高校作为一个支点和平台来撬动教育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教育的变革,也是世界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能够提供我们的一个方案。


蔡莉:知识创新如何驱动乡村创业

乡村创业是社会创业的一种情境。为了探索知识创新如何驱动乡村创业,蔡莉教授团队对吉林大学扶贫案例展开了深入研究。蔡莉教授指出,扶贫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其背后逻辑是通过多主体互动实现系统性功能。第一,在这个知识创新驱动创业的系统当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主体。首先是知识创新。在驱动多主体互动当中,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迭代试验。第二,多主体良性互动的基础在于认知匹配,而认知匹配的过程同时也是迭代试验的过程。第三,多主体互动可持续性在于互动能力,互动能力又能促进认知匹配。此外,互动能力包含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第四,多主体互动的关键是机会集的开发。机会集是多个主体互动所形成的一系列有机的结合。最后是价值创造,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张玉利:如何与政府有效合作解决社会问题

张玉利教授强调如何与政府有效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是重要的社会创业研究命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社会问题并非是单纯负面的,要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第二,政商问题。不同情境下有着不同的政商关系,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政府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三,社会责任并不是社会企业的专利,但社会企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存在社会企业、政府和社会问题的三角匹配。第四,与政府的有效合作,关键在于同时协作,而不是孰先孰后。最后,有效解决,核心是如何衡量社会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陈春花:回归价值创造

陈春花教授指出,我们应当重视一个企业的长期价值,即它能否可持续发展、如何与社会共生。理解一个企业,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定要做到价值回归。理解商业跟市场、社会和整个世界发展的关系时,企业必须把自己定位为伙伴关系,承担生活的意义以及共生进步。第二,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人和自然、社会、技术之间会有一些新的组织形态,即“共生”。第三,怎样去理解企业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的,我们是在一个无限链接当中彼此相互影响。第四,我们需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利他”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基础或者是经营哲学。第五,关于领导者自身的调整,陈春花教授用了一个词,叫“刷新”。领导者不能仅限于原有的角色,应该有新的角色设计。最后,陈春花教授强调,企业不仅要实现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还要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诸大建:社会问题与可持续性企业——组织发展与转型的三个维度

诸大建教授认为传统工商管理学者强调企业内部的计划、决策、领导、控制、组织设计。而在新发展阶段当下,要推动传统企业向可持续性企业转型,需要考虑以下三个维度:(1)对象维度,要从被动降低社会影响,转向主动预防社会影响,要从社会问题中发现商机;(2)主体维度,要从仅考虑组织自身的分析逻辑,拓展至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分析逻辑;(3)过程分析,既要创造营利的商业价值,又要创业能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价值,要从事后式的管理转向事前式的管理。


赵雁飞:两个世界的碰撞——社会企业研究前沿和启示

赵雁飞教授强调对于当前社会企业研究前沿和对中国实践的启示,应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以小额信贷为例,赵雁飞强调了由社会企业的性质带来的混合型挑战。第二,赵雁飞教授认为,理解和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多层面的分析和思考。这些层面包括个体和交易层面、团体层面、组织层面和国家层面,各个层面面临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挑战。第三,他提出了解决混合型挑战的一些机制:(1)设置更加清晰且具体的财务和社会目标;(2)设定更长时间跨度的财务和社会目标;(3)选择正确的领导模式;(4)董事会成员应对财务和社会目标有直接和持续的关注;(5)设计奖惩系统。

 

刘志阳:社会创业——新理念、新组织和新管理范式

刘志阳教授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在现阶段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就是倡导新发展理念。社会企业家精神融合了企业家精神、慈善家的特质以及社会创新家的特质,他们善于将社会问题当作新的机会,是实现新发展理念的有生力量。总的来讲,在新时期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就是倡导一种商业向善的商业模式,就是倡导一种新发展理念。第二,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企业的混合逻辑的功能。社会企业参与的跨部门,能有效提高混合逻辑的向心力和连通性,进而带来混合价值创造的提升。第三,组织混合治理将带来管理的新范式。混合治理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治理体系,强调的是多重目标的治理和混合优势的获得,这些都和传统治理产生很大的区别。总的来讲,借由社会创业方式,我们正在从传统商业向新商业奔跑的路上。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内容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


文章荐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志阳创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