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速递 | 佛教影响社会创业?

徐祖辉刘志阳吴捷 志阳创谈
2024-08-23


佛教创业者、慈善行为和社会创业:来自中国的证据


文献来源:Xu, Z., Liu, Z., & Wu, J. (2021). Buddhist entrepreneurs, charitable behaviors,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vidence from China.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后台发送“20211226”,即可获取原文献PDF版。


▋01 内容简介

基于社会创业文献和地区佛教研究,本文探讨了佛教等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创业。本文提出一个中介模型,以区分一个地区的佛教创业者比例对慈善行为和在欠发达地区创建企业的不同影响。


本文认为,由于佛教的价值观,一个地区的佛教创业者比例与慈善等亲社会行为的水平呈正相关,并且更有可能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企业。这是由于四无量心等佛教价值观可以引发慈善行为和社会创业活动。一方面,佛教可以通过同构效应将创业者精神,如社会资本、政治联系和合法性等带给创业者并激励他们在欠发达地区开展业务;另一方面,非佛教创业者必须采取类似的亲社会行为,因为他们与该地区拥有共同价值观和规范的大部分佛教创业者互动,为员工、客户和供应商营造了一种普遍的佛教氛围。本文进一步提出,慈善行为在一个地区的佛教创业者比例与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企业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这一中介效应是由于慈善行为吸收了欠发达地区创业者有限的资源,减少了创业者在欠发达地区创业的资源。当一个地区的佛教创业者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慈善等亲社会行为时,他们对欠发达地区创业的影响就会减弱。

本文利用中国私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分析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


本文研究结论对制度、社会创业和减贫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首先,本文通过关注一个地区的佛教创业者比例对社会创业的影响,丰富了当前对社会创业前因的研究

其次,本文超越现有的亲社会活动文献来研究两种类型的亲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将慈善行为和企业建立概念化为两种不同的活动来促进社会创业研究。慈善行为是以短期为主的被动行为,而创建企业则是有长期导向的主动行为。被动的慈善行为在一个地区的佛教创业者比例与欠发达地区企业建立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最后,本文强调了慈善行为与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建立之间的资源分配权衡。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展示某些类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慈善)如何大量吸收创业者的有限资源,从而减少他们在欠发达地区创办企业的资源。


(原文支持下载,具体内容可参阅全文)


▋02  作者简介


徐祖辉,管理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创业和创新创业管理。


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创业、创新创业管理、新兴产业发展和风险投资。


吴捷,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战略与创业讲席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创业、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等。

本文经翻译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许莉萍  |  审核:綦成双

文章荐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志阳创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