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有钱就变坏”的心理学解读:选择“潜力股”时如何识别“花心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理学报 Author 王燕
【首先,作者郑重声明:此文观点既不女权也非男权,仅仅是从科学角度来探讨人类婚恋心理和行为选择的特定规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地位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回报,曾是漫长历史中无数男性为之奋斗的目标。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那些叱咤风云的政商学界精英,都曾经是也仍然是无数男性心目中的人生楷模。
尽管在“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思潮的推动下,“职场辉煌、人生绽放”也已成为当今无数女性的奋斗目标,但此话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并且我们也无法否认,传统的性别选择差异模式在今天的择偶市场上依然远超半壁江山。
接下来,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传统文化中,地位和财富对男性为何会如此重要?又的确是如此重要吗?
进化心理学在择偶领域的大量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确切答案。在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繁衍过程中,男女两性的分工合作决定了“好资源”(指男性高水平的资源拥有量以及高资源获取能力)对于男性的核心价值。在完成人类繁衍任务中,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在生、育孩子过程中相对更多的身心投入,对于男性而言,虽然在孕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基本可以“袖手旁观“,但孩子出生之后,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给后代提供物质资源保障的最佳人选。
男女两性在繁衍后代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决定了男性的“好资源”在择偶市场上的价值。因此,在“弱水三千,取一瓢而饮之“的择偶过程中,最能代表男性“好资源”的“地位和财富”自然也成为许多女性眼中的诱人价标。对于男性而言,“地位和财富”也成为其在择偶市场上最为重要的身价砝码之一。
对“地位和财富”的追求,也由此成为男性内在的巨大驱动力之一。
接着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拥有“财富和地位”的男性潜力股就一定是择偶市场上女性的最佳选择和紧俏商品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复杂。
中国的一句俗语,“男人有钱就学坏”,会让多少女性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望而却步。更何况媒体上还不断跳跃着那么多鲜活的教训摆在大众眼前。一路独闯成名的男明星W某某,几婚几女;白手起家打天下的商界名流L某某,因为偷腥事件闹得全球人皆观之;更有出身平民跻身总统的C某某令东西方舆论哗然的“拉链门”事件……最最扎心的,是靠个人奋斗功成名就的C大哥曾经甩出一句让全世界无数男人愤愤不平、女人伤情绝望的一句话,自己只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上述条条案例皆在证明中国这句古语——“男人有钱就学坏”的高度智慧。
但是,反对派们会摆出更多的证据来反对此俗语。生活中不还是有着数不清的反例嘛。那个从一无所有到名满天下的商界大佬M某某不就一如既往地同结发妻子琴瑟相和吗?那个从贫穷青年到大腕明星的Z某某不是夫妻相守至今吗?还有那个号称“最长情”的B总统不是曾经痴心不改地同妻子70年恩爱至老吗?
如此一看,正反两面皆有道理。“男人有钱就学坏”,难道是中国古人的误断?到底该如何解读这句代表中国人智慧结晶的俗语呢?
此时,会有聪明者跳出来加以种种解释:A跳出来说,有钱后学不学坏、花不花心要看这个人的性格,性格好自然就不会花心;B说,要看品质,品质好的人就不会学坏,品质不好的人有钱就花心;C说看自制力,自制力强的人不管有没有钱都能坐怀不乱,自制力差的没钱也照样坏;……
这些解释似乎都有几分道理,但又皆流于肤浅,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漩涡。
总之,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选择男性潜力股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
那么,到底如何从心理学的专业高度来科学地探讨、论证“男人有钱就变坏”这一俗语呢?这是接下来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最重要的关键性问题。
要想脱离浮于表面的泛泛之论,便要源于人类发展的本质特性来对此现象加以挖掘。在众多心理学分支中,进化心理学植根于人类作为物种之一的本质特点,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层探讨。而其中的生命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则从童年环境的角度,深度探讨个体成年后众多心理和行为模式背后的核心诱发因素。
因此,围绕进化心理学中的生命史理论来探讨“男人有钱就变坏”背后的源起机制,是一个非常新颖且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在现有生命史理论的研究中,通常围绕童年环境中的艰苦性和不可预期性两大变量,探讨其对个体成年后诸多生命史策略相关行为的长远影响,大量实验研究支持了童年艰苦性对成年个体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影响。然而,围绕依恋理论,已有文献也指出回避性依恋类型的个体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性开放态度(或者说短期择偶倾向)。由此,可以推出两个变量——童年艰苦性和童年亲子关系——可能会影响“好资源”同男性性开放态度之间的关系。
那么,“男人有钱就变坏”到底该怎么进行解读?换成学术用语,就是当个体对自身的资源拥有状况感知发生变化——当个体感知到自己拥有更多或更少的“地位和财富”资源时,到底是哪个变量(童年经济和童年亲子关系)会影响他的性开放态度呢?
本研究(王燕,侯博文,刘文锦,2020)通过两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逐步论证。
在实验一中,把被试随机分成两组,然后通过情境想象的途径,分别启动被试对自己“高地位财富”或“低地位财富”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性开放态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资源想象启动下,童年亲子关系不同的个体呈现出不同的性态度变化趋势,那些童年亲子亲密程度较低的男性在“高地位资源”想象启动下其性开放态度明显提升。
基于实验一的结果,实验二采用面孔融合基础上的情境想象启动,从依恋的角度更进一步论证童年亲子关系对资源感知和男性性开放态度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是亲子关系中的“亲子回避” ( 而非亲子信任和亲子关系焦虑维度,也不是童年艰苦性) 在资源想象分组和男性性态度中表现出显著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那些童年亲子关系良好( 低“亲子回避”)的个体在 “高地位财富” 想象场景中其性开放态度会显著降低,而那些童年亲子关系糟糕的个体 (高“亲子回避”) 在“高地位财富” 想象场景中其性开放态度会显著升高。
两个实验结果清晰地对“男人有钱就变坏”进行了科学的心理学论证。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解释,下面进入答题环节。
问:“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句俗语正确吗?
答:这句俗语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句俗语忽略了男性的群体差异。
问:那到底是什么群体差异呢?
答:是男性的童年亲子关系这一变量,进一步讲是男性的童年亲子回避这一维度,而不是童年环境的艰苦性,决定了在对自身“地位财富”感知变化时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变化。
问:不明白……能再用通俗的话解释下吗?
答:更为通俗地讲,就是在判断“男人有钱是否会变坏”时,要考察他的童年环境。小时候家里穷不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小时候和他爸爸妈妈的关系。那些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关系好的男人,有钱后不仅不会变坏,反而会更加注重亲情,更加注重维持和谐稳定的夫妻关系。(此处敲黑板三下。。。)那些小时候同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的男人,有钱后很有可能成为“花心男”,表现出更高性开放水平,更多地寻求短期性关系。
问:还有个弱弱的问题,麻烦可以再解释下怎么理解依恋类型吗?
答:依恋类型是源于幼年亲子互动模式的亲密关系类型划分。成人依恋类型通常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安全型,就是傻傻甜甜的,同爸妈在一起贼开心。第二类是超脱型,也称“水仙花”般的自恋型,典型想法是“这世界唯我独好”,他人对我都可有可无。第三类是焦虑型,典型表现就是经常进行灵魂拷问,先拷问爸妈,你们到底爱不爱我?再拷问自己,我值得爸妈爱吗?最后一类,就是回避型啦,经典语录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爸妈不值得信赖,所有人都不值得信赖,我也不值得他人信赖,有伤自己舔,有泪自己吞。
至此,第三个问题的答案终于揭晓。
顺便引申下,基于此研究(王燕,侯博文,刘文锦,2020)的结果,世纪难题“老妈和媳妇掉水里,你先救谁?”终于有了标准答案!在此再敲黑板三次。。。
标准答案应该是:
“左手老妈,右手媳妇!”
不救老妈的男人,很可能骨子里是个“花心男”;不救媳妇的男人,很有可能是个“妈宝男”。老妈媳妇都要救的,才是可以放心购入的“潜力股”。
(图片来自网络)
文献来源:王燕,侯博文,刘文锦. (2020). 童年亲子关系与“好资源”对未婚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影响. 心理学报, 52(2), 20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