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里,我从鬼神漫画写到和妈妈的往事|实践3Day Sprint
本文上集:
前两个3 Day Sprint (3天大跃进),丁丁和小困做了两个合作项目:1. 写了一个儿童故事:瑜伽马见上帝。 2. 录制了一个恋爱广播节目:男女朋友一起长大。过程啼笑皆非,也竟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谈话。
点击链接查看:
3天能做啥?我实践风靡硅谷的“3 Day Sprint" (上)
本文正文:
第三个sprint
两轮之后,我和小困对3 day sprint(3天大跃进,就是3天之内做出一个项目雏形)这个过程很熟悉了。小困很喜欢这种方法,感觉很有动力。 我也能快速试验自己想做的。
第三次sprint,选题是:“分别写自己的小说,勾画出小说的世界观和主体人物,并写出两个章节”。 三天之内完成。
来到咖啡厅,备好笔墨纸砚(其实是电脑和键盘),兴奋和嬉笑中,我第一天构思出这么个东东:
故事未命名。主要的世界观是这样的:
查理一不小心死了。死后进入鬼界,发现人生只是一个投影仪,每过一个人生,其实是个游戏任务,能给自己在鬼界挣一个新的头像。
鬼们的任务,就是见到另一个鬼时,要努力与其融合。成功的话,两个鬼的头像就融在一起,生成一个更大的新的头像。如此反复,直到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圆。游戏结束。
但是融合很难很难,除非他们能有爱。
这个世界有很多有意思的鬼的头像,比如:
自我膨胀鬼:像一个充气球,有自己给自己的充气嘴。 (看起来头超大)
超能力:瘪了的时候能自己吹气,还能胀到一个房子那么大。
抓抓鬼:远看是千手观音像,其实是游戏厅里的抓娃娃机,前面有很多供奉的盘子里都是投资基金。
超能力:抓取抓取再抓取,同时抓取1000个方向。
草莽鬼:中间一个大嘴,外面是五个拳击手套,那种通过碾压别人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
超能力:滚动式碾压,中间的嘴是不停的。能让你身心均受到高强度撞击。
老气横秋鬼:像一个硬硬的盾牌式的面具。带着墨镜。脸上超多皱纹,每根皱纹都是“人生经历”。
超能力:你打不碎它。
逍遥无底洞鬼: 长发飘飘,穿着白色飘逸长袍常年坐在一口井上。 只能横向飘移,站不起来。
超能力:无
还有诸如:
鼻涕鬼:很粘人的人,形状你自己想吧
莫名伤感鬼:是一个滴管的形状,滴管头是一个色子
牛油果沙拉鬼:那种执着于health food的人
套公式鬼:没什么想象力,什么都按照程式来的人
装可怜鬼,凶巴巴鬼,囚囚鬼,翅翅鬼等等
你想象一下,以上任意两个鬼,在巴厘岛的酒吧见面了,互相吐槽自己的生活啊,死了之后的烦恼啊,互相鄙视啊,然后可能相爱了,可能一起创业了,一起去研究如何投胎才能升级头像之类,得经历多少事儿,这两个鬼才能融合?
同时,这本来也是我最近对自己的一些思考。就是如何包容自己、包容形形色色的人们。不是忍耐,而是包容。能溶解我们的边界。我发现这个做起来是一个扎扎实实的技术活啊。
一天下来,我整出这么个玩意,脑洞开到天边了,能想象这能写成一个很好玩的但有深意的故事系列。开心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真有才华啊!!!开始歪歪这个漫画系列极速占领市场,变成蔡志忠第二,用想象力和隐喻来辐射人生,诙谐地讽刺来来去去的人们。
想着嘴都笑歪了。觉得第一天进展相当顺利,第二天接着写下一章。
结果第二天坐到电脑前的时候就是觉得堵得慌。瞪着屏幕啥也敲不出来。 看小困在咖啡厅的另一头敲键盘敲得风生水起,我就觉得自己不行了。拿着本子下楼转转。
许久,也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开始在纸上胡乱写了下来:
在世界的尽头,也许还有另一种生活。
只是现在的我,看不到。
咦?好大的一个句话。不知怎么的,糊里糊涂笔就开始写了下去:
我生活在一个泡泡里,是三千多万这个城市里的泡泡之一。
泡泡已经很发达了,里面什么都有,仿佛一个漂浮的房子。没有人知道它们是怎么是怎么形成的,只知道住在泡泡里很舒服,很安全。
我的城市在海底的中心,每个人的泡泡都需要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承受不了的,这些泡泡就破了,然后据说那些人就被吞噬到了海底。
一边胡乱写着,一边一个思路就逐渐清晰了:我想写一个有关泡泡的故事。
泡泡是一个隐喻,指人的ego(自我),一个保护层,一个每人希望不断修饰,不断壮大的外墙。海底的生活环境隐喻压力大的外部环境。
故事写的未来世界,人类住在海底,每个人住在一个高科技泡泡里,从来不需要出去。在海底的高压下,他们很害怕离开自己的泡泡。因为剥离自己的泡泡,意味着完全地把自己暴露在海底,大多数人会因此无法呼吸。
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子如何决心离开自己的泡泡去更广阔的世界中探索,寻找“自由”的意义。
我突然想打破我的泡泡,去外面走走。
但我从来没遇见过没有泡泡的人。 如果真的有,他们一定像没有壳的乌龟,或者没有房子的北漂一样孱弱,一样恐慌。
我的脑洞开得很大,觉得很多对生活的观察都能放在这个未来世界的大框架里。
比如:这个女孩子去看“泡泡博览会”,是一个泡泡装修爱好者的天堂。看到一个展台兜售“知识结构”,生产商告诉女孩子:“知识结构”能让你的泡泡撑得牢牢的,别人的泡泡压不垮你。
还比如,她在“古玩艺术鉴赏“展台上看到”iphone“的手机,了解到”手机“原来是古时候人们的至宝,一种镇定剂,从不离身,离开一会就很心慌。
写了很扎实的一章之后,我把这个小说的整体结构勾画了一下。这个女孩子经历很多奇遇,最终了解:所有的这些泡泡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修筑的,甚至可以搭建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堡垒。
当这个女孩终于挣脱这个泡泡,她开始需要用自己的柔弱的、真实的器官呼吸,一点一点强健这个本身的自己。
她想回到海底的家乡去把人们从泡泡中拉出来,却遭遇到外面的世界向她发动战争,要消灭这个背叛既有规则的人。震惊下,她发现她的母亲是这个战争的背后推动者。原来一开始创建泡泡的人是母亲,泡泡原来是一个个子宫。
一天结束,我对这个立意颇为满意。这个有些黑暗的奇幻小说给了我很多空间去抨击一些社会现象,探讨自我和真我关系。
回家洗洗睡了。想第三天一鼓作气把这个不错的立意写上两章,完成这个sprint。
sprint 第三天坐到电脑前时,无论如何也无法接着昨天的写下去。我焦急地反复踱步,喝了咖啡,看了远方,吃了东西,和朋友聊了天。但每当回到电脑前,仍然觉得堵着,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小困说:放下今天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包袱,拿一张纸,一支笔,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呆着。按照自己的感受去意识流。写不出来就静静地呆一呆。不要再继续跳来跳去,左摸摸右摸摸。
我听了他的建议。只带了一张纸,一支笔, 独自找到一个角落,看着田野,吹着湿热的风。脑子里没货,就陷在沙发里继续躺着,看天。
慢慢,内心好像浮现出一种隐隐的愤怒。对自己的愤怒。
为什么自己一个事情总是做不到底?为什么才3天的sprint,却无法沿着一个思路写?为什么每天高亢的想法,第二天都在变?难道我就是这样吗,一直是一个无法定下来的人?难道爸爸妈妈说的是对的吗?我终将一事无成。
脑子里浑浑噩噩,胸中感觉很多互相撞击的声音。不知怎么的,好像笔就能自动写了一样:
想到“我们”这个词,她都会感到喉头一紧,这可能是最极端的一种对链接的排斥吧,哪怕刹那的念头,都让她厌恶,不适,很难想象,这是对她的母亲。
究竟是什么,让这段母女关系如此虐心,却不曾断裂。哪怕千疮百孔,却还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原本的面目,早已在这破破补补中模糊不清,留下这个巨大的破烂不堪的关系让人不愿直视。
当这些艰厄的字泼到纸上,寥寥几笔,我却感觉到胸中的烦恶更盛,但是笔却停不下来。我写到:
理性告诉她,这是因为爱。她的喉处又更紧了,想快速挣脱这个令人作呕的概念。“母爱”,听起来既做作又空洞;“亲情”,听起来是道德绑架的命书;曾经,“爱情”听起来也无非是无病呻吟的虚构,直到今年,她真是开始体会爱情的感受和意义,原来那么扎实,那么脚踏实地。今年她三十二岁。
写到这里,我停了下来。
不敢相信写下了这些。如此狰狞。我甚至感到害怕,害怕自己的这些声音在纸上血淋淋地呈现,直视着我,我不敢抬头。
我陷入沙发中喘息。内心在翻滚,很多儿时的往事翻滚涌现,泪水止不住涔涔而下。
悲伤之余,我又倍感到震惊。过去这两年我决心向内挖掘,从底层成长,要能过原生家庭的这个坎,能够超越这些印记。在过去一年里,我也明显感觉到成效。内心扎实稳定了很多,和父母的相处有着实的进步。大家的相处更和谐,更容易交流,也几乎没有太多对峙和冲撞。却万万没有想到,当动笔开始写的时候,让自己的思绪流淌,竟然冰山下有这么多激烈的感受仍然存在,我以为大多数早已化解了。
我给了自己一个允许,哪怕这些感受对也罢、错也罢,我允许自己继续写下去。顺着意识倒出来。我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指向何方,有什么世界观、故事结构,只知道,无论多么美妙、丑恶,真实的也许是最好的。
等我一波哭完,心中稍许平静,抬手写到:
妈妈三十二岁的时候,丈夫离开了。妈妈是满心欢喜的。
丈夫是整个大学里唯一得到机会出国的人,是件极有面子的事。光鲜对妈妈很重要,在别人眼里要流光溢彩。丈夫本身就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人:高高的鼻梁,俊俏的脸庞,潇洒的举止。他会和同事幽默打趣,会从远方给爱人一口气寄十条最时髦的连衣裙,打乒乓球全院第一,看小说废寝忘食,最重要的是,他还在插队的时候秉灯自学小提琴。
“那时候没人会拉小提琴,甚至没几个人见过小提琴。”妈妈满心的崇拜溢于言表。“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仿佛自己就是当年三十二岁的妈妈,把自己代入了进去。 进入了那个年代的发黄的旧照片似的想象。八十年代末的那种气味,那种天真,无知的向往,以为一切都会好。
抱着两岁的女儿远去北京送丈夫启程,妈妈花了所有的积蓄给丈夫买了一双“耐克”的旅游鞋:“名牌很重要,外国人都穿有牌子的鞋子。” 她怀揣着仅剩的五十元钱抱着女儿回到家乡。
虽然并不知道下个月母女二人是否还能吃上饭,但是每当想起丈夫在机场挥手的背影,她都忍不住嘴角挂上一绪微笑。她确信未来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幸福,虽然不知道具体可以怎么幸福。但是,幸福,是一定的。
曾经我独自一人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看普西尼的歌剧“蝴蝶夫人”。第一幕的时候,日本女主人翁欢欢喜喜地嫁给美国海军军官,我嚎啕大哭。鼻涕止不住。坐在我旁边的老爷爷非常不解,给我递纸,我拿过来之后继续嚎啕大哭。从第一幕,哭到终结,几乎哭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停息。可能在一开始她出嫁的时候,我就预感之后这个海军军官会抛下她而去,所以从歌剧一开始,大家还欢欢喜喜的时候,我胸中充满了巨大的、莫名的悲伤。若干年后,才意识到这种悲痛,可能和我的亲生父亲离妈妈而去有直接的关系吧。
我想到三十二岁的妈妈应该和我现在一样,比较傻白甜(我是傻黑甜)。她一定也时常看着田野,蓝天,幻想有意思的生活。我很难想象现在的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被远方的丈夫抛弃。我对妈妈升起无限的同情。
但是此时是我第一次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代入妈妈的角色。感觉我就是她,我经历了巨大的创痛,我无人可以倾诉,我每天回到家开着惨淡的白炽灯,冷冰冰的厨房,看这一个情绪不定,不听话的孩子。我写到这个角色,真的好可怜,好心酸。
之后她一个人带着我的时候,经常打我,对我面目狰狞,或者她不断push我做我憎恨的事情,让我经常崩溃。这种阴暗、可怖的情绪大背景,让我从小缺乏很多概念,很多正常人向往的东西,不管是甜蜜的“简单爱”,还是“温柔的故乡”,还是“慈善地抚慰”,都是不曾经历过的。
有段时间他们之间的咆哮在剧斗愈演愈烈。甚至在汽车站她会咆哮后摔身就走,妈妈在身后一边歇斯底里一边朝她扔桃子。从那么远,桃子打不中女儿,但是汽车站的所有人都停下来看这母女二人互相咆哮。
在家里的格斗地方很小了,她怕妈妈抓住她的细胳膊随时一掌击下,琢磨着需要找一个工具护身。左思右想,决定用圆规。只要妈妈冲进房间一点点逼近,她就迅速从抽屉里一个固定的位置抓出圆规,把尖头对准妈妈的方向瞪眼逼视。妈妈气得暴跳如雷,伸手就要一把夺过圆规,女儿像抓住自己的性命一样紧紧抠住圆规不放,挑衅道:“你敢走近我一步我就不客气了!”
恐惧和愤怒,交织在代入妈妈的悲痛和同情中。爱和恨交织在一起,写下这一篇,我仿佛经历了两个角色的酸甜苦辣,冲撞。
第三天的傍晚sprint结束了。回顾起来,写第一个小说的时候觉得新奇好玩,第二个小说更代表我对”自我“的挖掘,整个故事是一个隐喻,第三个写着我哭了很多次。 很暴力,很痛心,很同情妈妈,也很同情自己,很emotional的过去。
写了之后仍然对自己很没信心,只分享给一两个朋友。整个过程觉得自己被剥了几层,经历了一次浩大的洗涤。 但写完了之后反而觉得轻松了很多,经历了这个愤怒、对抗、同情,反而觉得认可了自己的感受,也能认可妈妈的感受。我仿佛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两个人的委屈,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奈。这种轻松,让我能够在接下来的和父母接触的过程中更共情。
朋友电话来给我sprint的反馈。说三个小说都很喜欢,说我的中文慢慢捡回来了,最后的这一篇很震撼。她最近告诉我,那次电话里,她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我说:“我这个阶段还没准备好当作家,但是我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写”我们“这个故事。”
“3天发现自己一生的一个向往,也是很值得了。” 她颇为感慨。
终
三次sprint,每次3天,我和小困都把自己挑战到了极致。穷极可能性,还能走得这么深,给自己一场洗礼。我意识到,真要投入进去,三天很漫长,很丰富,能够很浩荡。
3天即如此,三周呢?休息数日,我们定了一个3周的sprint:创造“自我探索营”,把3Day Sprint 和冥想,以及其他向内探索的方法结合起来分享给别人,看看效果如何。
文章们对你有什么启发?
关于本文
@sparklenotes
第二个“泡泡”的小说真的很powerful。每天有各种各样的推文跟我讲道理,要我跳出舒适区,要我找到自己想要的,要我去给自己设定规则,这呀那呀的,道理我都懂。没想到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觉得内心的一些东西很有共鸣,它点到了我心里的一种感觉。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觉得很有power。
第三个“我们”的小说,怎么说呢,相当震撼,我完全投入进来了。如果没有错别字的话,请一个字也不要改。人们假装已经长大,但是大多数只是把这些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淡忘,装作已经过去,但是其实每个人小时候多多少少都有和自己父母的争执、纠葛,这些过去的感受并没有消失,而只是在塑造着后来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仍然被这些影响着,只是我们不愿意去看而已。
我看完了之后不觉得你妈妈被描述得很糟糕,反而觉得你妈妈很不容易,真的很能同情她。你也很不容易。我一直知道你有很多故事,这些主线也有所了解,但是这一次看到这么多细节,让人物都丰满了起来,感觉像二刷电影。又有新的回味。
@sisi
“我们”太真了。每个母女都有很多故事,我深深地触到我的内心。我读了好多遍。请不要让前两个故事打扰到这个故事,把它单独写成一篇吧。
关于
3天能做啥?我实践风靡硅谷的“3 Day Sprint" (上)
@红房子
这个(podcast)非常好,我特有共鸣。我跟我女儿在外旅游一个月,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特别需要来个reflection。
人有许多盲点,我以为我看到的是全部,其实她有她的世界。沟通、尊重、甚至妥协太重要了,基石是母女也不是想当然的彼此想通,夫妻、朋友关系也是如此啊。
@alo
我看了!超inspiring!让人感觉很想试一试。
@mengying
我觉得读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没有接触过3天大跃进概念的人,是个很新鲜的玩意。我觉得稍微可以更活泼一点,你说话写东西要更大胆更funny。但是这是第一篇文章所以以后会越来越好!
有什么建设性反馈?
关于
3天能做啥?我实践风靡硅谷的“3 Day Sprint" (上)
@ivy
来!我来给你意见了!哈哈 先点赞一下内容啦 很有意思也很personal!
然后开始分析一下你的语言哈哈哈
第一个感觉是括号太多,比如第一段解释sprint的那一部分,括号太长了,看的都lost整句话是什么了。典型的用英语的语法(从句形式)写出来的中文。其实开头就短小精悍,换一段解释sprint就可以了。公众号每一段不宜太长。
我觉得总体长度很合适,不会超越我的attention span。然后小标题也很有帮助
还看到了可爱的小恐龙哈哈哈
@lisa
感谢各路朋友们的其他鼓励和点评!不一一列举。
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写下你的感受!
---
这是我在巴厘岛办的「自我探索营」
扫码关注”丁丁和我“这个公众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