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找人唠嗑,才明白我不想干嘛
当头一棒
大四过了快一半,不少同学早早都找好了工作。还没找到的拼命冲学校的career center去面试,或者去info sessions勾搭各大公司的人事负责人。我却在校园里游荡。
有一天,好朋友丝丝截住溜达的我,问:你工作找怎么样了?
我说:没去找。
她说:为啥不找?
我说:因为我还不知道我想做什么。
她说:???
我说:大二大三打了好多工,去了各种实习。一开始想做时尚行业,去了Dior,去了Saks(老牌奢侈品百货),后来可能想去娱乐/媒体行业,又去Emmy's Award(艾美奖,电视届的奥斯卡)实习,也去了搞数据的银行类公司实习。左搞右搞,试了这么多地方,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天我和丝丝在哥大最开阔显眼的地方,人来人往。
她突然提起声音,疾言厉色,把我大骂一通:你搞什么搞?!大四上学期都快结束了,你还没去找工作!你是家里给你搞定工作吗?
我说:搞不定,老百姓两枚。
她说:那你有啥好说的?!!你连一个保底的工作都没有!再不找,好公司招人的时机都过去了。你想找也找不到了。你别天花乱坠想该做什么,先有了一个保底的offer再说!到时候你去想你人生该干嘛,我不拦你。你连一个保底都没有!你是想毕业就失业吗?!
她当时骂的真的很劈头盖脸,吓到了我。竟然人群中被骂哭了。
后来发生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我就记得这是我唯一一次被同学骂哭。
被骂之前
被骂哭之前大半年,我看着校园里身着西装、拿着公文夹去面试各路银行的同学们,总感觉有点恍惚。
一方面我觉得我也该去,但另一方面我又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LBO,MBS, LIBOR, Leverage, underwriter。。。。。。。这些词大家从大二就丢来丢去,高谈阔论。
我内心觉得自己很怂。上investopedia(一个线上金融词典)猛查是什么意思,很想跻身谈话之中。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不懂。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笨?
金融我闹不明白(虽然我的专业是数学经济,呵呵),大学期间我实习的其他地方,也让我脑袋里一大堆困惑。比如:
咱已经21世纪了,为什么Saks用的记录交易的软件看起来还像dos系统,黑屏白字,连输入个衣服的颜色都是打code比如#43281?
(00后你没听说过的话,dos系统长这个样子
为什么dior一条裤子卖几千刀会有人买?
为什么北美区没啥创意自主权?只能照搬欧洲总部的指令?
为啥我们作为时尚买手,高调参加了纽约时装周,那么酷炫那么前沿!但去设计师展厅里购入的,却是最普通不过的一批又一批大号白雪纺衫?
等等等等。
我花了很多时间苦思冥想,还找了好多人问,仍然没能串明白。
所以直到被丝丝大马路上骂哭,我对我的前途仍然很懵逼,很渺茫。
拿到offer
好朋友是真关心我。骂完我之后,丝丝帮我打听到内部消息:Visa有个管培生项目全美招10个人,目前还有机会!我就去申请了。一面试就面到终面了,拿了offer。
直到今天我感激这个直言不讳的朋友。因为她在我茫然的时候“咣当”一榔头把我打到现实。
申到了Visa之后,我又发现汇丰全球管培生也还没关门,就一路过关斩将,也拿到offer了。
全球招了13个人, 有黎巴嫩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我,印度美国人,新加坡人,俄国人,巴西人等。终面还要飞到了伦敦去面。那时还没见过这个市面,觉得哇塞伦敦办公室太辉煌了,好震撼啊,嗷嗷!
这是我们这一届的集体照,两位缺席可能在洗澡。。。为了让我们考过CFA,公司把我们拉到英国小古堡,给请了私教专门上课。每天还教喝红酒、教一堆刀刀叉叉的礼仪。
还挺幸运的想起来,一共就申请了两个工作,都搞定了。最后我选了汇丰这个,原因是它每半年让你换一个国家,换一个部门。
我被吸引的就是这么个东西。因为我那时不知我要什么。
我觉得如果能去各个国家,各个岗位上溜达一圈,总该能搞明白自己想干嘛吧。
于是我就带着这个问题上路了。
大型研究项目
于是我遇见的每个人,都成了我这个路上的资源,我的指路人。
我就是要搞明白:我到底在金融这个庞大的系统里能做什么?什么角色最适合我?
我应该以后朝sales发展?trading?
继续做私人银行(轻松但高大上可以和有钱人混一起),还是去奔命一点做IBD?
以后往对冲基金、私募发展么?还是去做商业银行的区域高管?
在私人银行里是做投资部门?还是做客户关系?
做公司的策略部门?还是有啥别的我还不知道?
是一直借汇丰的培养冲上管理层,还是跳到别的牌子更硬的银行?
是该在国外,还是回国?还是去香港这样中西结合?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在金融这个大体系下面的。因为那时我的思维就只局限于这个范畴。所有我认识的人不是去银行就是去咨询,再就去医学院法学院了。我不知道还能有啥其他的选择。
你可能觉得,哇塞这个姑娘大学毕业脑子就这么清楚!其实不是的。
那时候我真的很迷茫。这么多问题都悬在我脑门儿上,我心里不踏实啊。我得搞明白啊!
所以我把我的机会用到了淋漓尽致,踏上了全球寻找答案的征程。
滚雪球
我每天约人出来喝咖啡,吃午饭,向他们请教。
从每个部门的应届毕业生,到集团公司的全球副总裁,从别的银行后勤部门打杂的,到中国区的CEO,我都能约出来。
我那时就一本科毕业小姑娘,你问:你凭什么都能约出来?
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就凭一颗盎然的好奇心。
过程很简单。我总结一下:
先从自己部门的同事、或自己的校友开始。大概是说:我想约你出来,了解一下你的故事,经历,想法和视角。
在一起吃饭/喝茶的时候,我就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想问他们:
你做了多久?为什么在这里做?你看中的是什么?
咱这个部门和别的有什么区别?咱这个部门做的好的都有啥特点?
你觉得部门老大为什么能做这么久?他是从哪个职位做起来的?
你目前对我有什么观察?觉得我有什么特长?觉得我不适合干嘛?
觉得我在这个部门合适吗有前途吗?还是你觉得我适合别的部门?
等等。
这些简单的问题,往往很容易开启对方的思绪,只要你真心想问。所有的人都很愿意讲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观察,他们的想法。
当然我会保持高昂的好奇心的同时,一定注意谦虚。如果对方觉得你很有威胁,咄咄逼人,那么他们不会愿意分享。如果对方觉得你就是个真诚的愿意学习的宝宝,那就不同了。
另外,我也不会卑躬屈膝地对方说什么我都认同,哪怕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鸭子。因为我发现,自己有性格,有观点的时候,会闪光。别人会看到你的闪光,能赏识到你。
最后,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全球问,约出来的人职位有高低,各种肤色种族,年龄从20到70,得游刃有余地拿捏尺度。
有的人比较保守,有的讲话速度很快,有的人一针见血,有的人喜欢打圈圈,有的人很认真,有的人很爽快,各种。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能恰如其分,符合对方的气场。同时要保持上面说的:真诚,好学,不亢不卑。
切记不要装逼,谁都不愿意和装逼的人浪费时间。
结束的时候,我总是会问:今天你讲到的这个xyz我觉得很受用。你建议我读些什么书了解更多,或者有什么人推荐我去见见了可以解更多呢?
当然,这个是要在内心真有所感,真的觉得今天聊到的这个话题很有帮助,开拓了我的视野。你假装感兴趣,但其实根本不感兴趣,别人也是能感觉得到的。也不会真帮你。
一般到这个时候,对方已经非常愿意倾囊相授了。往往会给我写个大单子,甚至主动发几个email联系他们的同事、朋友,甚至上司,自己之前单位的领导、下属等。
那么以此类推,你想想,如果我每周见3-4个不同的人, 我一年下来见了多少?
我当时的思路就是:我被派到伦敦,趁我在这里,把信息都了解个透!
必须倾尽所有了解伦敦这个欧洲的金融中心的全貌。我是否适合,适合什么角色,什么位置,以后可以走什么路线。也许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以此类推,我又被派到了纽约,后来又到了香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保持着不断见新人的习惯,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信息。
这里所谓的信息,不仅仅是他们的职责的特点,工资,习惯,性格特点,政治斗争,升职时间,所需技能,老板习性等,还包括他们个人的视角。
比如,怎么安排自己的个人生活,有时间带孩子吗?
有什么个人向往?比如希望能多赚点钱早退休,还是自己能离老公上班地方近点?
今后有什么打算?想奠定一定基础可以自己出来开咨询公司,还是想之后做个完全不相干的比如做旅游?
如何看待职业规划?想在这儿一辈子做下去,还是这里是跳板?
自己现在什么状态?也很茫然?有很多遗憾没去别的岗位?还是很满足?为什么呢?
总体印象
那么当我从勤杂工一路喝咖啡喝到全球副总裁, 从伦敦喝到纽约再喝到香港,银行、基金都喝了一大遍。
以我那时粗浅的视角,我心里大概建立了一个模型:什么样的人在什么阶段会进入金融里的哪个分支赚什么样的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有怎样的未来发展。
但有意思的是,我在脑海里画完了这个巨大的路线图之后,我得出来的结论是:something is a bit off(总觉得哪儿有点不对)。
在我观察的形形色色的人里,什么人都有,有很多敷衍了事,也有很多都尽职守责;有很多工作时间超长都无抱怨,有很喜欢光鲜地和客户打交道;更有很多谈起做的deal就滔滔不绝。
但是我在他们眼睛里看不到“热爱”(passion)。
为数不多的有“热爱”的一个例子,是我在香港的老板,投资部的老大。她整个人冷冰冰的、凶巴巴的,同事们都跟耗子似的,见她都退在一边,她检查同事的工作也冷言冷语画几个圈让他们重做。
而就这么个人,是为数不多的、让我感觉内心对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职责”, "谋生”,“赚钱”,“社会地位”,而是有真正的热爱的。
你要我说这个“热爱”是个啥,凭什么我这么个黄毛丫头能圈点别人有没有“热爱”,我也不知道。但就是一种感觉。
我能感觉她内心在乎,在乎她的投资理念(虽然我并不认同),在乎她的部门,在乎她做的这个事情本身,而不是事情带来的各种外在好处。而大多数我接触到的,哪怕滔滔不绝,各种金融词吐翻了天,但是内心并不care。
我想起了大学做的两个实习。那时候我很喜欢穿漂亮衣服,也很虚荣,想进“时尚行业”这种光鲜的行业。
结果进去了之后,发现技术、管理很落后让我很无语。更核心的问题是:我只是喜欢漂亮衣服和光鲜的环境,但是我对“时尚”这个东西,没有真正的热爱。
比如,在我看来,啥玩意这么丑?几个麻布袋子套身上??但有人却津津有味地仔细审视麻布袋子的剪裁,和某时代的某设计师的剪裁的对比,研究这个东西为什么别致。孜孜不倦。
这些人,对“时尚”是相当热爱的,像艺术一样的热爱,像生命一样热爱。
他们除了吃饭睡觉,都在想这个套头上的麻布袋子。而我只是偶尔翻翻时尚杂志,穿得花枝招展想让别人说我美而已。
经过这两个实习后,我心里很清楚:我对时尚,真的不太care。而我不太care的事情,哪怕我学历好智商高,又怎样?我将永远干不过这些内心真正有热爱的人。
这可能是我实习的最大的收获了。
印象的影响
我在银行上班的这一段,哪怕全球到处跑,一直觉得很堵。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感觉很堵。直到我后来有一天真的被点燃(以后文章再讲),回过头来,才能指出,哦,原来缺的是这个“热爱”。
当然,这里说的“热爱”,不是“啊好喜欢拍照啊我要当模特”,不是“啊我喜欢到处玩所以去从事旅游行业”。真正做的时候,突然发现很辛苦,很难,很无趣,很不光鲜的时候,就“热爱”不起来了。
这里说的“热爱”是一种内心真正的在乎。因为在乎而很愿意研究,愿意克服困难,愿意没日没夜想的一个东西(比如我在时装行业里真遇到不少这样的人)。
在金融行当里见了这么多人,对金融这个东西本身抱有极大热忱的人寥寥无几。
可能这个系统本身不滋养热爱?或者被吸引来的人不在乎热不热爱这个事儿?我也不知道。但就朦胧有了这么个印象。
后来当我决定离开这个行业时候,这个印象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已经看到了最广、最高,但是我看不到头,看不到希望。
所以我最终离开的时候义无反顾,至今无丝毫后悔
---
欲知后事,可以关注“丁丁和我”这个公众号,下回分解。
对了,如果你觉得本文很用心,请务必在文章右下角点“在看”/“wow”,以及到处吆喝转发。你的手指头对我很重要。若要爱,请深爱!
有高人曾这样评价我:
“你有一种。。。
走过大山大河。。。
然后沉淀下来的。。。
真实的逗比感”
我感觉这个评价很高。
所以贴在这里。表彰一下自己。
【我是谁】
武汉姑娘,目前住加州,哥大本科读的数学经济系,后来做的和读的没有毛关系。第一份工作是汇丰全球管培生,发配到伦敦、纽约、香港工作,到处飞商务舱住五星级酒店,公司派的房子还每天有阿姨打扫,我都不用叠被子。但我毅然离去创业,混迹于硅谷和纽约之间。钟爱这种住地下室、打游击的生活。觉得有奔头啊!创业融了钱搞了团队,都很牛逼的人类一起干活非常爽,做得轰轰烈烈。但是失败了。
心痛期开始研究这到底咋回事,一不小心开始自我探索,让自己学习do-nothing。从瑜伽到冥想,从印度到尼泊尔,一发不可收拾。冥想了2000+个小时,深有感触。开始萌生伟大的使命:让更多人开始自我探索,这玩意儿太好了!于是去年原创设计了线下的自我探索营,同学们说效果奇佳,深刻且实用,就连办了5期。今年开了线上的
---
内容:
★通过自我探索,深刻探究我的内心源动力,消解障碍我的担心、忧虑,各种负能量。
★从“我”作为出发点,解决生活、事业、恋爱、家庭的各种问题。
★课程集中4个紧凑的实践板块: 1.聚焦小任务、2. 冥想、3. 探索性问答、4. 深挖性日记。
时间:5小时 (新手课、老手课分别2.5小时)
价格:200元
日期&详情:点击下面小程序查看
文章们对你有什么启发?
欢迎后台留言
关于本文/视频
人我最近有一个反思:除了passion之外,似乎还有至少一个“兄弟”才能够让做人做事更加持续和精进,是purpose
@柔道里
我给你一样是喜欢喝咖啡问问题的问题宝宝
但是我不是为了明白我想干嘛和不想干嘛。而是我觉得所有东西都是共通的
更多的是学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干嘛都一样
@梦里小水流
每个人都应该在不断探索吧,我自己一般都在what you love层面上下浮动,时而靠近,时而疏远,创业过程比较帮助自己搞清楚这个,而且很多自我认知是实践之后发现的。
而且这个东西,我觉得不同生活阶段应该会变化,不想太远,按眼下自己在乎的方向做就是了。这个过程比较non linear。
这个东西其实想清楚一些,做的决定的质量就高一些
关于
@兔宝宝
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小霸王复读机--这一步超级难,很多人就在前面一直卡,所以要等她自己醒悟我们再帮忙吗?
真心感觉走过一遭以后不一样,还记得我去年9月痛哭十次的感受和发现真相的感受。从那时候到现在是发现到接纳的过程。感觉第一级我已经走完了,好奇第二级。
关于
麻木确实是防守defense mechanism,确实是没有兴奋点。好处其实也有,会变得异常focus在那个给你兴奋点的事上。幽默也是同样的defense。
但是(麻木久了)会有间歇性的爆发,爆发的点会莫名其妙,然后有点神经病,大多数情况比较暴躁。 跟股票一样一直有预期,业绩一直不及预期,总有一个点他会崩的。 至于为啥崩,肯定有个历游,这个理由嘛,就随便编个好啦,这是分析师的话嘿嘿。
掏粪系列
---
扫码关注”丁丁和我“这个公众号吧
旧照:和英国的同事们喝啤酒。对,我刚毕业的时候头发是染的黄的
旧照:和法国、英国同事出差
刷到这里别忘了!请务必在文章右下角点“在看”/“wow”,以及到处奔走吆喝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