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将开展丨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


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7月23日,大型展览“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将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MOCAUP) 展出,同期呈现由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划的“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中国巡展。

此次展览旨在将深圳作为推进全球艺术、技术和生态问题探索的前沿基地为其展望。作为中国的科创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龙头,深圳汇集了全国最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在数据时代道路上持续加速,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拓进,其成果与发展前景令世界瞩目。此次展览在深圳呈现,是深圳对艺术与科技融合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时代趋势的全新审视,也是社会高速发展对文化艺术影响的前瞻论述。


“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展览先导片

视频制作Jikon Lab


“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由“现实中断”、“术问:真实的回归”和“多重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三个部分构成。ZKM“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将与“现实中断”部分平行展出,将展览置于媒体艺术更深层的历史时间。“真实的拓扑”审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时空之技术构建的明显加速下,真实的概念不断被艺术想象所挑战和改写的轨迹,及其所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时性的数字当代所蕴含的困境和潜力。




 01   现实中断 & 运动中的艺术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现实中断”以及“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聚焦于媒体艺术是基于技术设备的艺术,与设备和机器密不可分。通过将运动作为机器的基本特征,展览的该主题勾勒出从摄影器材的媒介演变而来的艺术史。电影摄影叠加中的运动图像以及控制论反馈系统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历史,从而预示了当今无处不在的各种交互形态。卫星通讯技术和分布式网络节点的早期实施,预示着信息社会在20世纪中叶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运动速度,将空间和时间压缩为纯粹的技术架构。时间永续,距离随之消失,最终招致了数字资本的千禧之乱,更在双子塔轰然倒塌的灾难图像中见其惨烈,打乱并中止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展览的这一部分囊括了经由媒介展开的百年艺术史及其持续的影响。



丹 ·格雷厄姆 《当下持续的过去》

闭路录像装置,一台黑白摄像机、一台黑白显示器、一个微处理器、两面镜子,480 × 400 cm 

1974



艺术家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一直站在许多重要艺术发展进程的最前列,包括观念艺术、视频、影像装置、表演等。1970年代,丹·格雷厄姆开始了对录像与闭合路线的探索,此次在展览中将呈现他最著名的互动装置之一《当下持续的过去》(Present,Continuous,Past(s) ),艺术家邀请参观者在细微的时间延迟中体验时空的技术构建对身体的重新认知。



《重聚档案资料》 久保田成子

印刷品 148 x 110 x 3cm

1968



艺术家久保田成子于1986年拍摄的杜尚(Marcel Duchamp)与约翰·凯奇(John Cage)之间的国际象棋比赛的场景照片《重聚档案资料》,将在本次展览中以文献和实物还原这场里程碑式的表演。



汉斯·哈克 《蓝帆》

装置,薄纱,转动风扇,砝码和线,尺寸可变

1964-1965


艺术家汉斯·哈克(Hans Haacke)的作品《蓝帆》被看作后极简主义的巅峰之作, 以最简单的机械之力创造出运动之美。



吉姆·坎贝尔 《影子(海森堡)》

装置,定制电子元件,录像机,玻璃立方体与液晶显示材料,雕像

1993-1994



《影子(海森堡)》包含了一个玻璃立方体,一张纸和一个小型雕像。观众从互动中感受到有违常识的空间体验。当人接近作品时,玻璃立方体将产生雾气,随之模糊雕像和纸张;观众离雕像越近,雾越多,因灯光而产生的阴影则会越清晰。



王功新 《对话》

桌子、铁容器、灯泡、马达、墨水 300 x 100 x 89 cm

1995




王功新的作品《对话》呈现了一个盛满墨水的矩形平台,上方两盏灯泡交替起落。当观众参与进来时,灯泡的移动光线投射到他们身上,再投射到空间四周的墙壁上,墙壁上的阴影同时上下移动,这也实现了运动中的另一种平衡。



道格拉斯·戴维斯&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卫星电视广播》

视频,30 分钟,彩色,有声

1977



本次参展作品《最后的九分钟:第6届卡塞尔文献展卫星转播》,是1977年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史称首个媒体艺术文献展)首次呈现了艺术家进行表演的国际卫星转播。由白南准(NAM June Paik)、德国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f Beuys)和道格拉斯·戴维斯(Douglas Davis)的表演在25个国家内转播。



菲利普・帕雷诺 《任何地方》

影像,公园大道军械库展览现场

2015



菲利普・帕雷诺(Phillipe Parreno),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其作品涉及电影、雕塑、表演、绘画、文本等基本上全部的艺术形态,他是关系美学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在《任何地方》中,卡通人物Annlee(安莉)是一个只有名字和产品编号的产品,她通过解释自己是一个既没有历史也没有个性的角色来介绍自己。后来,艺术家 "解放"了Annlee,安排其他艺术家制作以这个角色为主题的作品。所以当初只作为一个符号存在的Annlee被赋予了生命,并由第三方以相关艺术家的形式赋予了一个背景故事。



张培力 《焦距》

8 频道/8 屏录像装置(PAL),彩色 / 有声

1996



张培力的作品《焦距》记录了一个城市十字路口的景象。艺术家用单机拍摄实景(马路上的车流);将拍好的影像通过 25英寸电视机播放,并对电视屏幕中的街景(的一个局部)进行“翻拍”;以后按上述方式重复“翻拍”7次,每次“翻拍”的焦距与第一次“翻拍” 相同;由此得到8个不同画面效果的影像——街景中车流的图像(和声音)变得越来越抽象。




将媒体艺术置于历史的关联中去思考媒体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媒体技术本身发展的轨迹,是深化对构成今天媒体艺术基础认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ZKM“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以100余件媒体艺术作品及文献资料,勾勒出从摄影器材的引介演变而来的艺术史作为“真实的拓扑”中国语境下的子展览,通过将运动作为机器的基本特征,是对展览进一步的补充和延展。



林恩·赫舍曼·利森 《幻肢系列:伸手可及的距离》

印刷品,135 x 101.5cm

1986



美国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Lynn Hershuman Leeson)作品一直探究社会问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个人身份等。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她在摄影,电影,表演,装置,互动以及网络媒体艺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艾蒂安·朱尔斯·玛丽&乔治·德门 《马,脚步单独》

影像,102cm显示器 / 40英寸

1890



《马,脚步单独》(Cheval 〈Cob〉, Pieds seuls)是艾蒂安·朱尔斯·玛丽(Étienne-Jules·Marey)、乔治·德门(Georges·Demenÿ)创作于1890年的14 秒钟黑白无声的计时胶片作品,由法国电影资料馆持有,存储且转移至35mm胶片上。



彼得·韦伯 《无尽的三明治( 电- 行动I)》

影像,数字转码2分03秒 黑白有声

1969



《无尽的三明治(电-行动I)》是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首席执行官彼得·韦伯(Peter Weibel)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电视机和观众之间存在着一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打开和关闭设备。艺术家重现了此功能并将其作为电视节目的内容。真实的过程和重现的过程、反思和行动的特征就像三明治。



艺术与技术实验,文献材料

1966



本次展览将同期呈现文献资料,作为展览的延展和补充。如非营利组织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riments in Arts and Technology,简称E.A.T.)的活动传单、活动节目单等文献材料,E.A.T.由比利·克鲁弗(Billy Klüver)和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正式启动,用来促进艺术家和工程师在工业环境中的合作。他们举办了多次展览,大阪世博会上的百事可乐展馆是E.A.T.活动的又一里程碑。展馆旨在探索美学和技术选择之问的反馈系统,以及技术系统的人性化。




 02   术问:真实的回归  



“Datumsoria”(术问)一词,系由 “datum”(数据)与 “sensoria”(感觉中枢)所结合而生成的生词,意指内在于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感知空间。它讲述了新“现实”的逻辑,亦即由0与1的泛型(genericity)所构成的二进制的虚拟力量,形状与样式从泛型的内在平面(plane of immanence)中涌现并得以固化。真实,既不是对再现的追求也不意味着超越现实,而是被遮蔽的虚拟。真实是作为生成的泛化。作为本展览的第二部分,“术问”见证了无所不在的机器之膜的强大存在:即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和娱乐之游戏规则的互联网世界。在电子脉冲的波动中,沉淀着感知的痕迹,激发着情感的潜能,涌现出具备着探索另一维度之新伦理的另一阶次的主体。这一部分的展览也表明,真实的标准不再仅存在于“作为痛楚的主体形态的物理身体及社会场所”——这也是当代经验的主体以及当代艺术探究的主要对象——它还暗示着,谁会是这个由比特和字节的物质性、以及数字的算法力量所构造的新现实的拥有者。



乔恩·凯斯勒 《蓝色时代》

混合媒介尺寸可变

2007 / 2011



乔恩·凯斯勒(Jon Kessler)的《蓝色时代》(The Blue Period)是一个沉浸式的装置,以动感机器、监控摄像头、视频监视器和真人大小的纸板人像为特色。这部以蓝色为主要元素的作品是艺术家的巅峰之作。作品中的影像画面选取了电影和电视剧《律政俏佳人》《勇敢的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发展受阻》和《超级大骗子》中的蓝色人物片段。



王郁洋 《关系》

电机、LED、微型电脑、电线

2018



王郁洋的作品《关系》由一组灯管组成。每个灯管根据不同的命令在展厅中向前或向后滚动也伴随着旋转。原有的秩序被每个随机的命令所打破,并产生了新的秩序和关系。 



刘小东 《失眠的重量(不分昼夜,北京侨福芳草地 2023)》

机器人,画布和实时视频数据流

2019-2020



《失眠的重量(不分昼夜,北京侨福芳草地 2023)》是艺术家刘小东颠覆绘画性的一件作品,使用流数据和计算机视觉算法不断地在画布上作画。用机器打破画家的不可取代性,这种具有表演性的自动化绘画让人感到陌生的同时又引人入胜。



劳伦特·格拉索 《投射》

Beta数字影像和黑白动画 ,30分钟,循环

2003-2005



劳伦特·格拉索(Laurent Grass)的作品《投射》展示了一团稠密的云快速地穿过巴黎几乎无人的街道。“云”在狭窄的巴黎街道上呈圆形移动, 以一种诡异的样态呈现出另一类真实。艺术家想通过这种循环的方式,讨论“开始”和“结束”之间的关系。



卡斯滕·尼古拉 《先锋一号》

降落伞,风力机、隔音板和计时器 ,尺寸可变

2011



德国艺术家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的装置艺术作品。该装置由一个由风力机充气的降落伞组成,创造一个稳定和不稳定状态之间相互作用的短暂局面。



埃文·罗斯 《风景》

网络登陆点影像,尺寸可变

2016-2020



埃文·罗斯(Evan Roth)的作品《风景》由一套动态图像组成,描绘了海底光缆与陆地相接的景观,由改装后可在红外线模式下进行拍摄的相机录制而成,信息的频率通过光缆传输。该影像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打开作品时,观者与所描绘的景观之间建立起了物理连接。



 03   多重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  



展览的第三部分借用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同名著作《无自然的生态》作为副标题,然而偏离了作者对自然的文化批判,提出了如弦论所倡导的,一个基于推测然而并非不可企及的、具有完全不同维度和物质的多重宇宙的真实。在此众多的生态和界域中,自然的本质,正如量子现实推翻了可感知的自然一样,当粒子以无穷之远和无限之近同时并置的距离涌入著名的双槽实验一样,其诡异的时空波动再次颠覆了人类智慧的极限,自相矛盾成为论述的新宠。在这些平行的时空中,在宇宙的视界之间,人类的欢笑和哭泣,机器的轰鸣和啁啾,文明之神话和羁绊,人工智能自誉的勤奋和生物异类都在创造自己真实的世界,经营它们得以生存和凯旋的居所。



迈克·凯利 《瓶子1号,瓶子4号,瓶子5号,瓶子13号,瓶子17号》

有声彩色投影,18分22秒、18分25秒、17分55秒、18分04秒、20分35秒

2007



迈克·凯利(Mike Kelley)的作品《瓶子1号,瓶子4号,瓶子5号,瓶子13号,瓶子17号》(Bottle 1, Bottle 4, Bottle 5, Bottle 13, Bottle 17)展出了五个瓶子的影像,这些瓶子是虚构故事中的城市坎多(Kandor)的化身。根据超人神话,坎多是K星的唯一遗迹,而这座城市以缩小的状态保存在超人拥有的瓶子中,并成为艺术家对该记忆奇想的符号。



金允哲 《太阳尘II》

LPDS 溶液、亚克力、铝、电机、微型控制器

摄影:Roman März

2022


《太阳尘》是艺术家金允哲(Yunchul Kim)的新作品,是向法国诗人雷蒙德·鲁塞尔(Raymond Roussel)的同名戏剧致敬的活雕塑。这种由蛭石制成的新型材料,由金允哲创作,呈现出只有通过特殊制造的透镜才能看到的颜色万花筒。该装置与设备、微型计算机和软件谨慎连接,控制光的波长和与光自身密度相关的变换度。



马克李 《筑巢之际 迁移之时》

移动应用作为交互装置的界面,10 x 2.6m

2020 



马克·李(Marc Lee)的作品涵盖了互动装置,媒体艺术,视频艺术,表演艺术等多种形式,运用了计算机编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移动APP等多项技术。《筑巢之际 迁移之时》是虚拟现实投影作品,借助新媒体艺术移动VR应用程序,观众可以从屏幕上看见身体内部的虚拟动画效果。影像部分呈现了虚拟的细菌、细胞、真菌、寄生虫、噬菌体、原生生物的交流过程,从而创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托马斯·费因斯坦 《胰腺》

玻璃、脑细胞、不锈钢、技术设备,230(H)× 800 × 200 cm

2012



奥地利艺术家托马斯·费因斯坦(Thomas Feuerstein)的作品呈现了一个模拟胰腺的装置,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将书籍转变为滋养人的糖(葡萄糖)的过程。该装置是一种物探机器,将语言和书籍,符号和数据转换为能量。



尹秀珍 《未知》巨型装置

拍摄于知美术馆

2020



尹秀珍采用了科技为载体探索“未知” ,将创造虚拟世界所常用的工具人工智能、算法、3D打印为其所用,来表达她对于这个世界的重新认识。《未知》这件巨型装置将世界事件的紧迫性和情感的流动性转化为一系列天体,作品中的显示屏传送了新闻网站的热点新闻标题,参观者在阅读新闻时被捕捉到的面部表情会触发一个天体群出现,其组成物则是人工智能算法对艺术家一些过往作品的解读,在参观者情绪数据的支持下,呈现出独特的运动行为。



本次展览将使用深圳两馆总面积约6500平方米(70000平方英尺)的空间。展览既包含国际范围内媒体艺术近年来的重要作品,又将媒体艺术放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展览囊括了从19世纪后期直至当下,从早期的实验主义者以及现代艺术的先驱,到当代艺术的标志性艺术家以及新生代艺术家所组成的100余件作品及文献资料,展开了“真实”的动态拓扑轨迹,以回应数字当下之“存在”的紧迫性展览中许多作品将是首次于国内亮相。众多国际重要美术馆,基金会以及相关画廊作为合作机构为展览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由国际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尕担任总策展人,并与已故ZKM主席彼得·韦伯(Peter Weibel)、西格弗里德 · 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达丽雅·米莱(Daria Mille)共同作为 “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 中国巡展的联合策展人。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前言中写道:“我很高兴看到‘真实的拓扑’这一经历数年筹划的大展,终于在深圳两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个展览以60年代数字革命之肇始为源,演绎了近60年来在技术的极速发展中,在传统之时空认知被颠覆以及在由比特和字节所构建的新现实的挑战下,几代艺术家探索“真实”这一艺术之至要命题的多重样态和轨迹,并揭示出数字真实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同期展出由ZKM策划的“运动中的艺术”则进一步将媒体艺术引入媒体考古的深层时间。长期从事媒体艺术研究和展览策划的张尕先生为这个展览投注了巨大的学术心力,使这个纵览100多年媒体艺术的展览以其学术视野之深广与细微,为当下方兴未艾的新媒体艺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寻踪探源的契机。温故而知新,我相信,展览“真实的拓扑”将对以新兴技术为媒介的艺术实践与教学产生持续的影响。”




点击下方立即购票



官方门票现已开售!

早鸟票销售截止时间

4月30日23:59


5月1日起推出正价票


 主办单位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

新媒体艺术基金会


 学术支持 

中央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
 承办单位 中鸿创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深圳2023”  策展人 张尕
“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 策展人彼得·韦伯 (Peter Weibel)(已故)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Siegfried Zielinski)

达丽雅·米莱 (Daria Mille)张尕
 学术顾问 范迪安
 艺术顾问 苏新平、肖向荣
 总策划 张子康、颜为昕
 总执行 沈天舒

 执行监制杨坤、汤宇、严蕾
展览统筹
刘将威、石岩
特别支持
蓬皮杜艺术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文化基金会、久保田成子录像艺术基金会、约翰·凯奇基金会、保拉·库伯画廊、施博尔画廊、艾根画廊、比特形态画廊、佩斯画廊、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里森画廊、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艾可画廊、没顶画廊、香格纳画廊、知美术馆、天目里美术馆、BANK画廊、邮局画廊、安德鲁·克雷普斯画廊、Electronic Arts Intermix、Tallieu Art Office、Galerie 伊莎贝拉 & 克劳斯·托曼画廊、赛迪HQ画廊、Hauser & Wirth画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