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 | 武警河南省总队通讯作品《愿作坝基筑安澜》荣获2018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

韩浩、朱元朋 河南武警 2019-11-25


近日,从武警部队宣传文化中心获悉,通讯作品《愿作坝基筑安澜》2018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并收入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集粹


获奖证书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12月,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一级学会,是我国报纸副刊诞生以来第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经中宣部批准中国记协研究决定,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从1998年起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序列,每年由中国记协和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评出上一年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在全国各级各类报纸副刊上公开发表的优秀作品,并推荐其中的佼佼者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角逐,是全国报纸副刊评选最高专业奖


《愿作坝基筑安澜》一文,于2018年9月16日,在《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头版头条整版刊发。全文以亲历、亲见、亲闻等实录形式,述说武警河南省总队洛阳支队执勤五中队官兵投身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展现部队保卫改革开放优秀成果——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丰功伟绩。


记者手记:小浪底是个老典型,写了不少次,也出了不少作品,电视,文字都有过呈现。2018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祖国的变化翻天覆地。知悉人民武警报社开设“见证辉煌——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版的消息后,一直在思考,深处内陆省份的河南境内,哪些有地域特色,又有部队任务的单位能够和这个主题靠上呢?

思考后确定,两个地方最具代表性:一个是承载着民族使命的小浪底大坝,一个是见证中原腾飞的新郑国际机场。于是,就尽快投入采访。一路走来,巍峨的大坝上为战奔跑的士兵英姿、寂寞的山洞里为国奉献的士兵雕塑、绿水青山间为爱坚守的士兵情怀。每一处细微末节都可以把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成就联系在一起,感动无处不在,感怀油然而生,于是和报社领导请示后,一起提笔书文。获此殊荣,实属意外。感激不尽,继续努力。

正如采访时哨兵所言,肩上有责任,身上就有力量。哪怕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退缩。

——翟晓伟


记者手记:去过几次执勤五中队,每次感觉都不一样。总想为这群可爱的官兵写点什么。日夜坚守不见阳光只见灯光的地下哨位、路灯下披着大衣读书复习的战士、操场上大汗淋漓时的呐喊、灯光下追着人影孤身查哨3个多小时的干部······我就想聚焦灯光写写这群可爱的官兵。

报社领导说,小浪底大坝是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建议站在改革开放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去写。是啊,官兵保卫的正是改革开放优秀成果。一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史,半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半部轰轰烈烈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史,一部砥砺奋进的执勤五中队发展史。照着这个思路,和报社、新闻文化工作站领导一起,走访老工人、离任干部、退役战士,像官兵亲历小浪底发展一样去触摸、挖掘、思考官兵身上的点点滴滴,深为建坝人骨子里的不屈精神折服,更为官兵守坝人的顽强坚守感动。

小浪底,一个深藏初心的地方;小浪底,一座新闻人渴求的富矿。

思想有触动,笔下有力量。春华秋实,终有所获。但是获此殊荣、诚惶诚恐。感激之余,深感新闻人的责任。

无他,唯有继续前行!

——刘奇山


原文欣赏:【转自人民武警】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刊丨《愿作坝基筑安澜》


愿作坝基筑安澜

—— 洛阳支队执勤五中队服务黄河小浪底

水利枢纽工程实录

40年改革激荡,40年春华秋实。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40年来,武警部队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重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阔步前行,在浩浩征程中捍卫改革开放胜利成果,广大官兵用青春与热血谱奏响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奋进之歌。

历史,是开创未来的钥匙。为全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本报开设“见证辉煌——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版,以亲历、亲见、亲闻等实录形式,述说官兵投身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展现部队保卫改革开放成果的丰功伟绩。敬请关注。


这是一个宏伟梦想,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1987年正式立项,1997年成功截流,2000年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年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大河圆梦,铸就辉煌。

这是一项世界工程,5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建设,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创下五个第一,是黄河干流上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

这是一座多彩的军营,河南总队洛阳支队执勤五中队官兵11年栉风沐雨,用挺拔的身躯和执着的坚守,见证了“万里黄河第一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昨天和今天。


小浪底水利工程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正所谓,一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史,半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半部轰轰烈烈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史,一部砥砺奋进的执勤五中队发展史。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小浪底,登上巍巍大坝,走进地下哨位,深入守坝官兵中间,近距离感受他们在保卫改革开放成果征程中的奋进身姿与精神世界。


       传承小浪底精神,忠于职守,不辱使命,以投身改革开放勇立潮头的姿态——保卫大坝捍卫大坝

北依太行王屋,南夹崤山余脉,西承黄土高坡,东临华北平原。小浪底作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调节水源,从空中看去,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奔流了千里、万里,黄河在最后一道峡谷出口处,被高程281米的雄伟大坝拦腰阻截,积蓄起冲刺大海的最后力量,向一马平川的沃野作出了俯冲的姿态。

驻足黄河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一组数据让人震撼: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始,黄河断流现象日益严重,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断流河段达704公里。

“母亲河”的心脏开始衰竭,“血液”无以为继,河道严重萎缩,河流功能基本丧失,严重制约了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引起全世界关注。


在中队服役将近11个年头的河南新乡籍上士李亚楠自小在黄河边长大,回忆小时候的黄河,几乎年年断流,有时龟裂的河床能通行机动三轮车。

黄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游河段。主汛期,小水可能成大灾。到了冬季,形成冰塞、冰坝。千里悬河,一旦溃决,对黄河两岸的人民来说,其生态灾难承受不起。

黄河宁,天下安。“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小浪底这颗深埋在黄土高原边缘的种子终于发芽破土了。小浪底水利工程巍巍耸立,拦断黄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控制黄河90%的水量、92.3%的流域面积,在整个治黄体系中承上启下,拦洪防凌、减淤排沙,保障着下游数亿人民赖以依存的重大生态安全。


铁肩担道义。回望当年守坝时光,支队副政委杜建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恰似给‘衰老’的黄河安装一个‘人工心脏’,以博大胸怀积细流成湖海,以水源滋润着黄河干枯的肌肤,恢复‘母亲’失去的青春活力。五中队官兵的使命就是保卫这个‘人工心脏’的安全运转。”誓守大坝护安澜的誓言,在一茬茬官兵中接力传承,并与这片热土深度融合。

教导员郑文涛曾在五中队任副中队长,他指着码头附近每次洪峰退去都会留下痕迹的岩壁告诉记者:“那几年上游的水特别大,冲击下来的树木、杂物堆积在水面之上,严重威胁坝体的安全。守坝官兵闻险出击,一次次于洪峰叠立间保卫着大坝的安全。”

中士张光磊家乡是在有着“雄安之肺”美誉的白洋淀,他告诉记者:“每年缺水的时候,小浪底通过跨流域紧急调水,一次次滋润了水草丰美的白洋淀,家乡的雄起,与我保卫的大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让黄河变害为利,为中华民族造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正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为了保证亿万人民共享果实,武警官兵责任重大。”支队政委刘国成第一次到中队检查后,向官兵寄语。


走进五中队营区,一条条警示标语格外醒目:“守坝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守万里黄河第一坝,尽好卫士第一责”“抓安全的思想日日树,纠安全的眼睛天天擦”……正如支队长卢刚所说:“守卫好大坝就是讲政治,保卫好大坝就是保发展,必须精心组勤、严防死守。”

站在坝顶看库区,我们看到的是风景,中队长朱海洲看到的却是责任。“‘一口清、一眼明、一看准’,是守卫小浪底大坝哨兵的基本功。站在哨位上,神情必须专注、目光必须犀利,远看形、近看证、不远不近看特征,采取辨认限距飞出的纸牌、飞舞旋转的号码等方式,练习在移动中迅速识别证件和号牌的功夫,决不能让不明身份的人靠近目标、混入目标。”朱海洲的话里透着刚毅。是啊,每天面对不计其数的观光游客、大量的施工人员、上千台次车辆,各类人员车辆证件30多种,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错,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肩上有责任,身上就有力量。哪怕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退缩。


4号哨位于地下90余米处,日光灯把这里照得如同白昼。岗亭里身姿挺拔、手握防暴枪的哨兵两眼炯炯有神。哨兵头顶就是黄河,身后6台30万千瓦时的水轮机组嗡嗡作响。平均每年从这里发出的51亿度电并入国家电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我们把黄河举在头顶,还有什么可怕的!”一旁的指导员姜国强很风趣。

提起4号哨,大家谈的最多的是退役老兵刘颖。一次,刘颖正在执勤,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烧焦味道,很快烟雾弥漫了整个地下隧道。很多人员都往外跑,刘颖第一反应是立即按照预案拉响警报,电话报告中队,并密切注视着外部动向。最后查明原因,是机组线路出现故障。事后,大家问刘颖为什么不跑。“都跑了谁来保护大坝?我在执勤,我不能离开。”这就是他的回答。

“我们守卫小浪底,我们巡逻黄河畔,我们是守坝卫士……”这首凝聚着守坝官兵无上荣光的队歌,成为他们践行铮铮誓言的真实写照。11年来,守护在这里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用责任与担当创造了大坝绝对安全的奇迹。


       当好小浪底传人,艰苦奋斗,矢志不移,以投身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奉献大坝坚守大坝

在外人眼里,守着景区的五中队官兵是幸福的,他们天天可以看风景。其实,他们守的不是风景,是责任、是寂寞、是奉献。

与下哨归来的哨兵聊天得知:夏天,一班哨站下来衣服能拧出水,岗亭里的塑料防暑药品盒都被高温烤得变了形;冬天,刺骨的河风夹带着湿气,穿着毛衣加棉衣的哨兵仍然感到浑身透心凉。长期的执勤使不少官兵都患了脚气病、关节炎、腰肌劳损等职业病。


大坝建管局原保卫处处长金树庆是第一代建坝人,也是中队的常客。官兵们特别喜欢听他讲关于建设大坝的故事。讲到动情处,金处长抑制不住两眼的泪水:“我在这里待了将近30年,目睹了大坝建设的全过程,走遍了大坝的每个角落。在外国人面前,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们是小浪底人。”

这段话的背后,有一个让国人扬眉吐气的故事。

1995年,二标外籍承包商借3条导流洞相继发生10多次坍塌之机擅自停工,提出巨额索赔和推迟一年截流的要求。中方建设者经过长达22个月的赶工之战,凿通并衬砌了3条平均长度1100米、直径14.5米的导流洞,夺回了外商延误的11个月工期,如期开拓出一条实现“九七截流”目标的“绿色通道”。

中国改革开放,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也从来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勇气。这种精神与勇气内化为官兵坚守大坝的巨大动力。


“要像建坝人那样当好守坝人。”这是原支队副参谋长楚永强常给中队官兵说的一句话。楚永强是中队第一任中队长,5年中队长、5年大队长,10年青春献大坝。交谈中,他回忆那段艰难的日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人生最难的时候是在小浪底的前3年,像建大坝添补一个个空白一样,我们不仅是开拓者,也是保卫者,打出我们自己的牌子,高高挺立在改革开放‘窗口’的大坝之上。”

建坝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干事业的经验成功在五中队复制。刚上勤时,战士从十几个中队抽调,各项设施并不配套,中队一切都要靠官兵去建设,守坝官兵一手抓正规化建设、一手抓勤务。在中队奋斗了11个年头的上士柏振杰,是守卫大坝的第一批新兵。他说:“那时除了上哨就是干活,中队从无到有,很多东西都要靠我们那茬官兵去建设。我们就是靠发扬建坝人‘汗珠子摔八半’的精神建成了坝上最亮丽的营盘。”


指导员姜国强硕士毕业于武警工程大学,毕业8年,守坝4年,人已30出头,至今单身,战友、领导给他介绍了几个对象,都因任务繁重,少了花前月下,聊着聊着就散了。今年年初,老家给他介绍了个对象,女方体谅他走不开,驱车300多公里,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小浪底。适逢大坝调水调沙,执勤任务繁重,又赶上支队季度考核,女方在小浪底待了3天,与家人在附近转了3天。调水调沙勤务任务完成圆满,中队季度考评夺旗评先,而他的个人问题则泡汤。对此,姜国强没说一个“悔”字。4年间,他矢志无悔地用脚板一次次丈量着小浪底的每一寸土地。

我们从厂房出来,顺着台阶向坝顶走去。285级台阶,哨兵每天都要从这里经过。走一次感觉很新鲜,天天走那绝对是一种考验。

一路走,一路倾听着姜指导员的介绍:“不光是战士,干部查哨,所有的哨位转下来,要3个小时,特别是夜里,大多数人进入梦乡,我们还在查哨的路上。”


中队长朱海洲,今年年初刚调整到中队任职。在中队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新任干部到位,当天晚上要到所有的哨位转一遍,用脚步丈量灯光,看看一圈下来走多少路、路过几个拐点、这个拐点到下一个拐点要多少分钟。姜指导员陪着朱中队长走遍所有哨位,朱中队长拿在手中的小本本记了整整8页。

没有热爱情怀,何来如此坚守。荣誉室里,记载着官兵用付出成就的辉煌。上勤11年来,官兵们以奉献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与担当,忠实保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自身建设也结出了丰硕成果:多次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执勤先进中队”“先进基层党组织”,涌现出240多名“执勤先进个人”,楚永强、李亚楠等29名官兵分别荣立二、三等功。



       情系小浪底发展,胸怀梦想,播撒绿色,以投身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建设大坝美化大坝

百鸟回归西霞院,千年荒山变锦绣。

小浪底水利枢纽激活了母亲河的生命,为大河增添了无限风光。蓄水后,水面在沟谷中延伸,造就众多的水湾、岛屿、半岛,使原本干旱贫瘠、植被稀少、岩层裸露、沟壑纵横的浅山丘陵区,有了高峡平湖的江南景象,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日小浪底,库区内林木蔽日、花草不绝。昔日的黄河故道经过生态修复,已是整齐精致的绿色“公园”,俯身探去,仿佛伸手可触她的古老脉动。

“大坝建成后,原来的河道成了400米宽的裸露河床,被整建成总面积67公顷的园林式‘坝后保护区’,是游客光顾的主要景点。”听了正在执勤的5号哨兵的介绍,记者环视下方,坝后保护区美景尽收眼底。园中绿荫点点,清风拂衣,花木相伴,莺燕相随,在这里轻舟戏水、玉桥踱步、凭栏垂钓、曲廊啜茗、吊桥观瀑别有一番情趣……漫步主题公园,浏览景区文字介绍得知,小浪底施工区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1085公顷,经过有序的建设和绿化,荒滩治理度与植被恢复系数分别达85%,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有3万多只候鸟在小浪底栖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悄然铺开。


小浪底绿色发展之路,让记者不禁感叹,改革开放40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发生深刻变化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的40年。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武警官兵不能缺席。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五中队官兵人人皆知的道理。

见证了小浪底的绿色发展之路,亲身感受了小浪底的变化,中队官兵深深认识到,靠山要养山,靠水要养水,生态环境养好了,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


“来到这里,年年都要植树,但这里土质比较硬,对植树绝对是一种考验。刚来时看着中队周围光秃秃的小山包,我们就有一个与小浪底一样的绿色梦。这个梦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实现。”李亚楠说。

每年新兵下队,中队都要组织大家到库区参观,进行实地环保宣讲教育。平时,官兵自觉落实执勤训练不留痕迹、日常工作不留垃圾等环保制度;节假日,组织环保知识宣讲小组,深入库区向游人和驻地村民宣传环保知识和法规。今年世界环境日,大坝建管局与中队官兵再一次举办“保护母亲河,环保公益行”主题活动。当了9年的环保宣传员上士叶震在倡议书上这样写道:“小浪底建设者矢志不渝,用青春换来了青山,他们是最可敬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低碳环保的倡导者,我要把小浪底的绿色梦讲述给更多人听,让绿色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11年寒来暑往,中队官兵一茬接着一茬干,义务宣讲环保知识60余场次,清除白色垃圾2000多吨,植树造林50多亩,让绿色爬满了山头。为了建设生态营区,官兵把坝区淘汰的花草树木拉回中队,一点一点铺设、一棵一棵栽种,如今中队营区绿树成荫,训练场附近的一排排垂柳,成了战士们课间休息的好去处;中队种植的15种果树,秋果已经挂满枝头,成为官兵餐桌上的绿色美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队指导员姜国强介绍说,“官兵一茬茬传承,造就了令人瞩目的碧水清波。凡事贵在坚持。即便是日常生活,也应把废物利用、厉行节约、垃圾分类等内化为一种习惯,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理念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采访结束,站在中心码头回望,夕阳照耀下,镌刻在进水塔上的“黄河安澜、福泽人民、河山永固”12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当年愚公移山处,大坝巍巍挽狂澜;曾经武王会盟地,滔滔大河起浪欢。中队官兵把青春梦想融入改革开放伟业,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壮举,必将载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史册!



作      者 :韩   浩、朱元朋

远程编辑 :朱元朋

推  荐  人:李志远


小编推荐


河南武警,中原劲旅!

河南武警微信发布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主      编:刘   宇

责      编:翟晓伟、王   宸

编      辑:潘建伟、孙兆辉

本期校对:韩   浩

投稿邮箱:hnwjzd@126.com


觉得很赞,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