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是一个越来越常见的趋势。
中国人移民到海外,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据联合国移民署统计,2019年,中国大陆以1073.23万人的输出移民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移民输出国。
可以说,凡有城镇处,皆有华人。
移民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因为工作,或是因为家庭。
踏上一个新的国家,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同时对很多人来说也带着对故土的留恋,以及原先的生活习惯。
比如,习惯了广场舞的大妈们,看到广场就迈不动步子;喜欢挖野菜的老人家,看到美国的公园,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天然菜市场。
然而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带到国外去,就连外国人见到了也要称一声amazing。
这项运动虽然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才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人却靠着一己之力将它发扬光大。乒乓球不像篮球、足球那样需要多大的场地,一块球桌一对球拍就可以让它变成转动的快乐。我们这一代人,大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当中都有过学校和爸爸妈妈单位举办的乒乓球赛吧。无论是在场上鏖战,还是端着饭碗在一旁呐喊,那种生命在燃烧的火热是往后几十年里都不可多得的真切。纽约布莱恩特公园,世界上最火的城市公园,位于曼哈顿中城,第五大道与第六大道之间的黄金位置。这里每天接待着数以万计的人次,他们在这里三两成群地吃午饭、跳探戈、看电影、打卡著名的华夫饼,甚至办时装周,游客与纽约客在这里和谐共融,形成一个微缩版的纽约剪影。在布莱恩特公园的一侧,靠近街边的位置,安置着几个乒乓球桌,乍一看会觉得与四周耸立着的摩天大楼略微有些格格不入。然后对于一群“奇妙组合”的纽约客来说,这里却是他们的精神乐园。他们是华尔街精英,是前中国乒乓球国手,是蹲过三次监狱的流浪汉,永远光着膀子的中国男子,是一口咖喱味的印度大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the after 7 guys。因为每天一到傍晚,这群热爱乒乓球的人们都会带着自己的球拍聚集在这里,尽情挥洒汗水,切磋技艺,雷打不动。在这里,无论你什么肤色,什么种族,是上市公司的老板,还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乒乓桌上只有朋友,没有歧视,没有攀比,也没有竞争。“这就是我健身的方式,打乒乓球时你可以运动到身体的每一寸肌肉,每一寸。”布莱恩特公园的乒乓球爱好者Ella Yang说道。虽然有时“战况”可能非常激烈,但是在这里,真正的输赢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乐趣,玩得开心,享受它,同时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才是这项运动真正的意义所在。“布莱恩特公园的乒乓球常客Smith说道。20年前,前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选手王晨刚踏上美国时,乒乓球这项运动对于美国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那时,想找一个练习打球的场地都相当困难,她每次不得不驱车两个小时才能到一个能够进行专业训练的地方。更多的时候,王晨是在邻居家的地下室里,和几个业余爱好者一起练习。20年间,乒乓球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大小城市的酒吧、公园、社区中心和俱乐部。这些乒乓球桌的出现培养了无数的乒乓球爱好者,他们的实力虽然无法和专业运动员匹敌,但在一般的休闲娱乐场合已经很有竞争力,自认为是“专业人士”。这些年来王晨教过的学生也已经多到记不清,有的学生甚至是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大四学生。对于乒乓球的相同热爱将无数个带着巨大差异化的个体聚集在一起。2004年,在乒乓球爱好者杰里·沃茨基的帮助下,王晨拥有了自己的乒乓球俱乐部SPiN。俱乐部位于纽约中城,是一家现代化的酒吧和乒乓球二位一体俱乐部,以其时髦的高端乒乓球桌吸引着有消费能力的精英人群、乒乓球迷以及嘻哈爱好者。俱乐部开张后,很快吸引到大批对于想要了解和参与这项运动的纽约人,从3岁到90岁。他们当中有的人一开始对于乒乓球并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到这里,想要看看两个人围着这么小的球桌,到底能有多少运动量。很快,这些人开始意识到,乒乓球不光能够帮助你运动到全身,更是一项安全系数很高的运动,几乎没有受伤的风险,而且对于视力和大脑都非常有益。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单纯的热爱与运动精神将这些迥然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小小的乒乓球桌给了他们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内蒙大爷告诉你,没有办法把家“搬”过来,那就自己动手造一个。现年66岁的内蒙古大爷松布尔巴图的孩子因为工作原因定居在了新西兰,本着“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的想法,他把父母都接到了新西兰。花甲之年从自己居住了一辈子的地方离开,松布尔大爷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到了新西兰后,他每天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英语学习班,接送孙子上下学,在自家院子里种种花养养草,生活倒是也逍遥自在。“人也友善,景色也美,如果能有家乡的蒙古包,在里面和好朋友喝点奶茶吃点手抓羊肉,那就完美了。”思来想去,老人做了一个决定,请工人来做还不如自己试着倒腾一下,省钱的同时或许还能掌握一门新技巧。生活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怕你不会,只怕你不肯学。只要想找,网上各行各业的教程都有,从芭蕾入门到母猪的饲养。一番折腾学习和琢磨下来,老人还真的练出了一套不输建筑工人的施工技巧。不光把自家的院墙收拾得有模有样,还到手了一套工具。那么,既然已经解锁了木工技能,何不试试造一个蒙古包呢?于是,做翻译和编辑出身的松布尔首先本着严谨的心态,仔细研究了在新西兰盖一个蒙古包的可行性。当发现气候、环境、政策全都没有问题后,他开始着手搭起了地基。由于蒙古包的天窗和木壁都是真材实料的牛皮,为此,松布尔可没少费功夫。先是购置材料,寄往新西兰,光是在新西兰海关就被扣了1个月的时间。一切准备妥当后,一个标准的蒙古包就这么“拔地而起”了。白色的帷帐配上朱红色的木门,门上用英文写着“蒙古人家”,推开门就能看到一副成吉思汗像被五彩的哈达围绕着。招待客人的奶茶、马头琴、蒙古小麻花,驱邪的吉祥符、佛龛、漂亮的马鞍,蒙古族的各种装饰在松布尔的蒙古包里应有尽有。蒙古包盖好后,除了自己偶尔进去住几天,松布尔还经常在里面招待闻讯赶来的新西兰媒体们。缓解了自己的思乡之愁,又能顺便推广家乡文化,还意外成了网红,一举三得,要么说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除了一般餐桌上能看到的蔬菜之外,中国人还非常喜欢吃各类“看似不太能吃”的野菜。春天吃香椿、荠菜,夏天吃槐花和蕨菜,秋天吃桔梗、野菊花,冬天吃荠菜、鱼腥草。吃不了的还要冻在冰箱里保鲜,以便吃不到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解馋。博主@美国休斯顿玫瑰姐姐曾经是一位知名化妆师,和很多香港艺人都有过合作。十二年前,她嫁给现在的美国老公,跟随他搬到了美国休斯顿。去了美国后,玫瑰姐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事业,在休斯顿的中国城开了一家自己的化妆造型工作室。有一次,她陪老公一起回婆婆家,吃完饭出去散步的途中,她在附近一个原始公园里发现了一种非常眼熟的植物。根据玫瑰姐挖野菜多年的经验,她确定眼前的这种植物就是能炒能炸,怎么做都好吃的野蒜。而且由于原始公园平时没有人来破坏,这些野蒜的个头都还不小。回到家尝了鲜的美国婆婆都说她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鲜的蒜,于是她带着婆婆再次来到公园准备再挖点带回家。就在她们开心地挖野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前去散步的美国当地人。她们看着一个亚洲长相的女性在公园里挖“野草”,觉得非常新奇,于是纷纷上前问她在做什么。玫瑰姐告诉她们这是野蒜,非常好吃,用来炒香肠味道很绝,于是那群当地人带着好奇每人采了一捆带回家吃。当她们尝过野蒜的味道后,这种“奇妙”的野菜就在附近社区一传十十传百,直到引起了当地森林管理局的注意。(所以说其实并不是外国人不吃野菜,而是她们真的不知道什么野菜是可以吃的。)管理部门还是第一次看到大家这么“疯狂”地挖一种野菜,很担心会野蒜会被挖到灭绝。考虑到公园的生态保护,管理局直接出台了一条法律,禁止大家再采野蒜。经历过这件事之后,玫瑰姐的老公经常开玩笑地称她是“第一个挖野菜挖到美国修改法律的中国人”。今年2月份美国德州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极端天气,在连续大雪的覆盖下,德州断水断电,生产生活几乎停摆。然而玫瑰姐的老公骄傲地表示自己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有这么一位会过日子的老婆,自从疫情以来家里的冰箱从来都是满满当当的。灾情最严重的时候,玫瑰姐的美国邻居大妈打电话来,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吃过热饭了,于是玫瑰姐迅速做了一份鸡肉炒饭送了过去。守望相助,居安思危,也难怪中国人可以舒适地与任何环境共存。
就像玫瑰姐说的,“就算没有菜,中国人也能再活至少2个月”。
《60岁移民新西兰,华人大爷在自家后院盖了个蒙古包!喝酒吃肉唱歌,前所未有的快乐》
我们从《Vista看天下》杂志出发,致力于挖掘国际热门事件、人物背后的深度报道和新闻故事添加小助手微信vistashijiepai受邀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