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巨潮WAVE》某篇文章被全网下架这件事

杨旭然 巨潮WAVE 2022-11-15


文 | 杨旭然


1. 《巨潮WAVE》一篇关于某地产大佬的文章被全网下架。这不仅我们这个内容机构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团队多年媒体工作历程中第一次遇到的情况,所以也很值得我们写篇东西总结纪念一下。在被下架之前,这篇文章在全网的阅读数量已经是百万级——今日头条、雪球平台都有大几十万人阅读,并且后台有十几个公众号(包括多个流量大号)已经开了白名单。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遭遇下架的话,这篇文章还会有进一步的大规模传播。



2. 一篇财经文章能够在社交网络中进行传播扩散,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真实、好看。对于读者来说,每一次的转发都意味着对自己“社交网络形象”的强化,每个有些头脑的人,也都在刻意维护自己在周围人心目中的印象。更不用说对于内容平台来说,算法是其核心能力。总之,某些文章能够成为小爆款、大爆款,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读者愿意去相信,愿意去扩散。



3. 财经内容与社会、时政新闻内容不同,它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引导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的责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推力之一。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创业者是通过财经内容驱动投资和创业决策,不论这些内容和决策是否正确。更加真实、丰富、多样化的财经内容,本身就有着超过写作者预期的价值。这些话同样适用于财经内容的监管者——财经内容就像是亚马逊热带雨林里蝴蝶扇动的翅膀,它将在什么地方掀起怎样的风暴,谁也不知道。



4. 因此,财经内容质量的好与不好,精确与否,多样性与否,其价值和意义,都超过了这个从业链条上每个人的想象。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资本的流动,都有创业者的命运,都有普通人的人生。敬畏之心,必应有之,我们都还远远未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那个层次。



5. 在财经媒体领域工作已久,总会听到企业界、产业界的人士对我们提出类似的疑问或指责:作者“不了解细节”,或者“不了解具体情况”。以至于给很多“博弈”留了口子。这种质疑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作为财经作者,我们是要尽善尽美地熟知每一个行业的各种细节,全盘掌握,还是站在经济、产业的规则规律层面去观察变化?这二者哪个更适合内容从业者,哪个角色对于社会整体、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价值?这个话题是开放性的,可供所有财经从业者去思考判断,形成自己的答案。



6. 内容本身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尤其是公众号),所以“内容机构”的面目也比较模糊。究竟什么是内容机构,什么是财经内容机构,财经内容机构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但不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媒体与公关,原因不难理解,媒体从来不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机构,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公共属性。



7. 《巨潮WAVE》通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财经内容能力,对于很多投资者、创业者、财经关注者和企业界人士来说,也已经不算是陌生的面孔。我们相信只要保持初心,多年如一日地去做我们最擅长的工作,就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收获,而我们的收获,必然是建立在阅读者、关注者获得收获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我们之间相互适应、相互成就的过程。



8. 很多今年关注我们的读者,可能对于我们还不太了解,我们在此重新介绍一下自己:《巨潮WAVE》这个团队都是多年的财经媒体的从业者,在纸媒、新媒体平台和企业都有从业经历,任职职位包括了纸媒主编、执行编辑、新媒体平台机构主编、企业内容负责人、行政负责人等。我们专访过大量中国的一线企业家,横跨国有、民营、跨国三种所有制,特别是其中包括了数十家央企国企机构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领导。正是这些难度极大的专访和写作锤炼,让我们可以持续性地写出效果还算不错的深度内容。多年近距离观察资本和产业,让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者”,而是站在了资本投资和财经内容的中间地带。我们有能力以产业的视角观察资本,用资本的视角审视产业。



9. 我们虽然很能写,但也并非难以沟通的书虫和学究,我们能在自己的读者社群中与几千人交流得其乐融融,足以说明情商是在线的。欢迎各界人士与我们沟通交流,而不是在觉得文章内容“不合心意”之后,才想起来与我们沟(bai)通(che)。


请注意,我们不删稿。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同时推荐关注巨潮商业评论,发现股票投资精彩干货:      


添加好友juchao2021,邀您进入巨潮投资者交流社群。机构投资者请告知身份,进入独立的巨潮机构投资者社群。


本文系巨潮WAVE原创,申请转载授权请联系mycree2021,商业合作请联系juchao2021,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





   推 荐 阅 读


  

内容不错,点击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