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发展编织五彩经纬——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
当你看到“神舟”上天、“蛟龙”入海的精彩,当你享受高铁飞驰、手机导航的便捷时,是否知道这背后凝结着测绘人的智慧与汗水?在绝大多数人类活动都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当下,测绘地理信息正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治理变革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测一大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回信时指出,“几十年来,国测一大队以及全国测绘战线一代代测绘队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事迹感人至深”。
初心不忘,步履不停。党的十八大以来,测绘人传承测绘精神,牢牢把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定位,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汩汩动能。
支撑自然资源管理
为美丽中国描绘精准坐标
“这是建设用地审批决策支撑系统……”“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这是耕地保护智能监管系统……”近年来,从规划编制到用地审批,再到执法督察,一项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成果,见证了测绘人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智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伴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积极支撑服务“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履行,全面融入自然资源工作大局,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不断向前。
测绘队员在为秦岭保护区勘界立标 (王锋摄)
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交互联系,要对复杂的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管理,“空间信息”是抓手和纽带,而测绘地理信息则能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统一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以及空间表达。
以调查监测为例。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动态监测自然资源变化,是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前提和基础。自然资源“家底”如何查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要求,“以立体空间位置作为组织和联系所有自然资源体的基本纽带,以基础测绘成果为框架、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背景”。无疑,测绘地理信息发挥了“框架、基底、背景”的重要作用。
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上千支测绘队伍参与其中,成为调查的重要支撑力量。从调查、核查、检查到督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力保障了“三调”成果的真实准确。
服务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则是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核心。国土空间管控界线如何精准划定?测绘地理信息以其高精度、大范围等优势,不仅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客观全面的数据支撑,也为解决规划冲突和重叠、有效推动规划实施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手段,其支撑作用贯穿于规划编制、实施、评估以及修订全过程。
2021年底,自然资源部组织相关单位历时两年,全面建成覆盖陆地国土的我国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DEM),使地形表达的精确度、分辨率和现势性有了显著提高。DEM能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论证、方案推演与评估等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该成果已接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成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时空基底。
为提升督察现代化管理水平,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与测绘单位持续合作,通过人员、数据、流程整合,建立业务支撑体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融合,构建了即时监测、现状变化快速调查、综合业务监管等技术体系,推动督察工作迈向智能化和定制化。
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保护、确权登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地灾防治、海洋管理……测绘地理信息已经融入自然资源全链条管理,有力推动自然资源“智治”。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为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从突如其来到常态化防控,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了我们很多改变。其中,让大多数人感受颇深的一点,便是防控越来越精准。健康码、行程码、疫情地图……时空信息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这仅是测绘地理信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行各业需求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运用信息化、大数据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2021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致贺信时指出,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
十年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孜孜以求,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
精细化治理有赖于测绘地理信息的技术支撑。在武汉,全市8569平方公里的政务电子地图和历年遥感影像,800平方公里的地上、地下精细三维模型,1200万人口、350万栋房屋、200万条地名地址、8000余条道路等数据,汇聚于一个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这个平台如同人的大脑,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智慧城市运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城市到乡村,精细化治理风生水起。测绘地理信息以其能正确反映地表起伏情况和城乡详细情况,成为城市治理、乡村振兴所必须的基础支撑。
2012年以来,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启动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目前,全国已有60多个城市申请成为自然资源部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为城市综合治理提供了统一、权威、精准的时空信息基底。
防灾减灾救灾,测绘地理信息从不缺席。四川木里火灾、贵州水城山体滑坡、九寨沟地震……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测绘队伍总是第一时间冲向现场,擦亮“灾区上空的眼睛”。
经过4年建设,截至2020年底,我国初步建成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具备在国家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获取现场高清遥感影像、12小时内提供第一批现场应急测绘成果的能力。
国家应急测绘保障重要装备彩虹4无人机
重大工程建设,测绘地理信息更是一马当先。冬奥场馆建设中,从山区无人机测绘、夏季储雪量变化监测到训练中心制冰划线;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从首级控制网布测到主体工程的高精度测量,处处都有测绘人的足迹。京津冀协同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也都洒下了测绘人的汗水。
为川藏铁路建设提供精准可靠的重力测量成果 (刘则旭摄)
这些日益增长的各行各业需求背后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不断改革创新。
——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正在大力推进,避免重复测绘,促进成果共享,提升审批效率。据初步统计,实施改革后的地区,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测绘工作所需时间减少了约50%,经费降低了约30%,让市场主体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在测绘资质管理改革的推动下,测绘资质类别等级总数由138项压减至20项,压减幅度高达85.5%,最大限度减少了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地理信息产业自身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7524亿元,是10年前的约3.8倍。截至2021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6.4万家,产业从业人员将近4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300多万人,一批龙头企业的自主技术和产品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推动着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车联网、数字化建筑、北斗应用端等相关数字产业快速发展。
以北斗应用为例,自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建成并开通服务以来,北斗应用深度广度持续拓展,北斗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农业及水利、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多种数字化场景,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规模。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较2020年增长16.29%。
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卫生防疫、智能生活等各数字领域高度融合,已成为数字经济最抢眼的核心产业之一,助力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随着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地理信息产业因其独有的技术优势,既持续赋能数字经济,又在数字经济大潮中快速增长,已然成为我国数字经济新增长极。
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测绘地信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8848.86米!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是继1975年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立于地球之巅、2005年完成第二次精确测量之后的又一伟大壮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国产仪器首次担纲,珠峰高程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创新性较2005年明显提高。
2020珠峰高程测量国产测量设备登顶珠峰
精准测定珠峰新“身高”,标志着我国测绘综合实力已经迈向新的高峰。经过十年努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测绘基准基础设施技术全面升级,建成了覆盖全国、基于北斗、三维动态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得到全面应用,遥感卫星资源更加丰富,1∶5万基础地理信息实现对陆地国土全覆盖和按年度动态更新。各地通过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充实本地区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基础测绘转型升级。基础测绘逐步向以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转型。基础地理信息从以制图表达为核心,向以数据和要素为核心转变,推进基于地理实体对象的全息空间地理要素采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全面推开,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将为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
测绘队员在南澳大桥进行水准测量工作 (王晓强摄)
——公共服务能力加速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21年底,累计注册用户超74.5万个,支撑应用约67.8万个。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实现国产高分辨率陆地卫星影像产品的即时共享和高效利用。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标准地图在线服务系统应用日益深入。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形成了以《测绘法》为核心,包括4部行政法规、35部地方性法规和近百部地方政府规章的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提升审批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修订完善测绘资质管理政策。行业管理政策举措愈发健全,地理信息安全防控体系初步建成。
——科技水平实现飞跃。加快建设以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国产化关键软件产品和核心装备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资源三号以及高分七号卫星星座组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高精度卫星立体测绘成套技术的国家之一。“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绘仪器装备、地理信息平台软件等产品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十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共有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测绘队员在黄河边开展实景三维测绘 (陈宏强图)
——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我国向联合国捐赠了三版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为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提供了支撑。我国参与主导建立的联合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在推动全球地理信息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浙江德清,成为联合国在华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
回首十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成果丰硕,每一份成果都是对“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的生动诠释。
展望未来,测绘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精彩再现
来源|i自然全媒体
编辑|李长轩
二审|赵旭婉婷
三审|李奇松
投稿邮箱 | gzzrzy@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