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一家人——给被隔离的人们更多的关爱
我们都是一家人——给被隔离的人们更多的关爱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张登浩课题组
随着疫情的发展,在对疑似病例进行医学隔离的同时,1月24日武汉宣布封城,黄冈、鄂州等地也宣布封城,其它很多省份也迅速采取相关的措施,要求人们减少外出,尽量不要走亲访友,同时多地也要求从外地返回的人员主动在家隔离14天,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1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疫情会在一周或者10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了。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上出现了一些针对湖北特别是武汉等地区人员,以及返回工作地的人员和返乡人员的各种负面的评价甚至言语的攻击行为。由于目前人们所能获得的有关疫情的信息大多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去个体化、信息的多样性以及传播的快速性等特点,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情绪感染,出现更强的团体极化,容易发展成网络舆情事件。
但我们要知道,“抗疫”不能成为“抗鄂”。武汉人、湖北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身在外地的武汉人、湖北人,他们大多数人与我们一样也是这场空前疫情的受害者,特别是疫情发生前去外地出差、旅游、探亲的武汉人、湖北人,他们现在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投,有店不能住,被当作洪水猛兽般看待,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要知道,被要求隔离的人员也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或者在指定地点集中隔离观察,要么居家隔离观察。他们很多人只是为了工作和生活而不得不在这段时间外出,有些人只是因为和确诊患者恰巧同乘了一架飞机、一列火车、一辆公交车、一列地铁。隔离期间他们无法工作、无法正常生活,但为了更多人的安全,他们做出了牺牲。
被他人拒绝、忽视、孤立等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排斥”。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发现,遭遇社会排斥后,人们的自尊、归属感、控制感和存在意义感都会受到伤害,会体验到与生理疼痛相类似的社会疼痛。人们会感到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所抛弃,无法体会到他人的关爱和温暖,会感觉失去对自己、对世界的掌控感,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伴随着大量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悲伤、羞耻等。除此之外,遭遇社会排斥之后,人们为了满足受损的自尊、归属感、控制感和存在意义感等四种需要,会想法设法地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但如果这种努力得不到回应或者继续受到排斥,就可能出现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可能不仅针对排斥自己的人,还可能会针对无辜的第三者,特别是手无寸铁,没有反抗能力的个体,比如儿童等。另外,长期遭受排斥也会使得人们陷入抑郁,回避社会交往,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疫情肆虐的特殊情境下,采取隔离措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应对措施。但我们不应该用歧视的眼光对待被隔离的人们,更不应该对他们有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和手足,是我们的家人。面对灾难,需要的是众志成城,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我们欣慰地看到,各级政府组织给被隔离的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帮助,比如帮助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妥善安排滞留外地的武汉和湖北的居民等。据人民网报道,武汉市民屠先生一家1月20日从湖北出发经长沙飞日本冲绳后,于1月25日返回长沙黄花机场。开福区政府积极协调安排他们住到了指定酒店。屠先生说,“长沙给我的不是冷遇排斥,而是寒冬中的一股暖流!”
作为被隔离人们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不歧视、不攻击、不排斥被隔离的人们,通过电话、网络给予他们情感的支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在隔离中依然能够体会到来自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以及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温暖,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减少对他们的心理伤害,让他们感受到隔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对社会负责,让他们在隔离期间能够安心,同时也能减少一些人对隔离的抵触情绪,更好地做好隔离工作。
“我们防的是病毒,不是武汉人”,关爱被隔离的人们也是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灾难面前,唯有携手,才能胜利!
附:全国各地针对在外武汉游客的指定接待酒店信息
(根据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信息整理)
文字/张登浩 等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