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三现象”——为了顺利度过下一个14天,你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四分之三现象”——为了顺利度过下一个十四天,你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李永娜 张涛 俞雪梅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博数政通(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我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了这场战“疫”。2020年2月2日开始,我作为12345专家热线的接线员,能够更加直观的面对每个人在疫情中的心理状态,在每个人的叙说中分担他们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慌。同样作为专家热线接线员的医生们甚至抱怨说,大部分人不是身体上出问题了,是心理出问题了。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在直面这些心理状态时,一个名词不时的浮现在脑海中,那就是“四分之三现象”——可能会成为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要重点防范、重点疏导的心理现象。
所谓“四分之三现象”,是指在隔离环境中,隔离时间过半之后心境下降到最低点的现象。生活在隔离环境中,人们的心境会随着的时间的延长出现变化,尤其是在时间过半之后,心境状态会降到最低点。这种变化不受绝对时间跨度的影响。举例来说,如果隔离要持续四周,那么第三周是最难熬的;如果要持续十天,那么最难熬的日子是第六天之后。
按照传染病的传播规律,14天为一个高峰,一般会有两三个高峰。钟南山院士认为,2月7日到2月20日为第2个14天,这段时期很重要。这从事实上宣示了防控的隔离时间。按照“四分之三现象”,目前的防控隔离时间恰恰刚刚过半。在第一个14天里,人们主要应对的是病毒传播的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应激,那么后半段,人们将不得不开始应对隔离环境带来的心境的消极变化。
隔离环境是极端环境的一种,这种极端环境不适合人类正常生活。当下为了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毫无心理准备的每个人,在一夜之间从自己原本的生活轨道进入了一种隔离的、行为自由受到限制的隔离环境中。单纯的隔离环境,就足以导致人们产生疲劳感,出现易怒等情绪问题,注意力难以集中,烦躁不安,血压不稳,身体虚弱,出现睡眠与饮食问题,同时伴随知觉敏锐性的提高。如果同时叠加灾难性事件的心理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将可能是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在目前的极端环境下,是很难将身体问题与心理问题完全区分开来的。
为了更好地度过第二个14天,对于个人来说,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 客观认识目前所处隔离环境的特殊性及其产生的身心影响。咨询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在家里天天监测身体指标,观测自己是否出现病毒感染类似症状,怀疑自己被感染。更有甚者在观察到体温稍微高于37度的时候就把自己居家隔离了起来,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如果自己对外在的信息和身体症状的变化过于敏感,出现身体虚弱、疲劳、没有胃口,甚至伴随一点点体温的变化,不要认为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把自己吓个半死,在排除接触史的情况下,这些变化很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不必为此浮想联翩,过度惊慌。
(2) 学会自我评估。不是所有人在极端环境下都会产生应激反应。情绪稳定的人、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人、灵活性与忍耐力高的人、具有幽默感的人,受到极端环境的影响会更小。因此,首先要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属于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心理弹性好的人;如果自己不具备这些特质,就要做好接受隔离环境冲击的准备,如果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心理热线寻求支持。
(3) 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目前的生活状态。极端环境是否发挥作用,不取决于环境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遭遇的不同解释。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目前的生活状态,拿当前的情形来说,有的人认为不上班、宅在家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放松休息、好好陪伴家人的机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自己平时想做但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可以与家人有更多的相处、交流,增进感情,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所以这种隔离的极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但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都被破坏了,延迟上班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从而出现比较多的消极反应。
(4) 保持规律的生活。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都是很重要的。不要想吃的时候就吃,想睡的时候才睡;也不要天天躺在床上;不要每半小时测一次体温;不要不断刷新疫情新闻。一天三餐,早睡早起,适度锻炼,让自己有事情做。
安静地宅在家里真的是一种幸福。请珍惜!
文字/李永娜 张涛 俞雪梅
图片/网络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