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疑病及自我调节

RUCPSY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022-05-12

疑病及自我调节

李雪婷  刘梦晗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由于新冠病毒的潜伏时间长,传染性又较强,有很多朋友出门时即便做好了防护,可能还是会产生被感染的担忧;尤其是近期有轻微的感冒或其他身体不适症状的人,可能会怀疑自己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当个体长时间专注于这种不良情绪,产生并接受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就会产生疑病。

疑病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状况,做出不切实际的疑病解释,并伴有忧虑,烦恼,恐惧和广泛躯体不适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通俗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病号”,他们总是为自己的“病”而苦恼,到处就医然而却不相信医生对他们的身体所做的无病结论。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疑病(顾波,2016)。

此次新冠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在人群中有20%左右的人会担心自己已经感染新冠病毒。人们会因为病毒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或他人的卫生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有着更多的怀疑,甚至会在去医院就诊时怀疑各种检查结果和医生。对于公共资源而言,疑病使得大量与疾病无关的人涌入医院,对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压力;同时也会无效占用公共医疗资源,使得那些真正患病的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于个人而言,疑病会使我们无病乱投医,无端增加经济负担,更可能使得我们因疑病就医而在医院内被传染,导致我们真的患病。

若要避免疑病给身心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01


摆脱多疑,相信医生


疑病的特点是多疑,容易把无关症状看成得病,容易把小病看成大病。具有疑病的人常常固守自己的猜疑,对医生的解释和客观的检查结果视而不见,这就使得疑病会愈演愈烈。因此,要努力让自己相信医生的科学诊断。如果实在无法使自己信服一个医院或一个医生的诊断,那么可以在在同一医院检查两次,或去不同医院进行两次相同检查,甚至可以找专家进行诊断。如果诊断的结论是一致的,那么就应消除疑虑(苏锦云&杨松青,2003)。

02


接纳情绪,积极调整


疫情的爆发和持续,都是外部的压力事件。当我们面对压力事件时,会进入“应激”的状态,疑病是应激状态的具体表现之一。我们在疫情中产生“应激”和一定程度的疑病,是我们身体为了应对压力所做的准备,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更好的面对和处理疫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疑病,是面对疫情而产生的正常的反应,并不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有错的。我们对此应该持有接纳的状态,而不应该是自责。正是因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病,我们才能更严肃地看待疫情的现状,更积极地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但是如果是长时间、程度重的疑病,就应该积极的对自己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目前身体的症状和新冠肺炎的症状真的完全一致吗?有发烧吗?有干咳吗?是否目前只是普通的感冒而已?平时感冒我们就立刻去医院了吗?通过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我们能让自己的想法更灵活、更实际。进而可以缓解情绪,更好地应对压力。

03


腹式呼吸放松术


腹式呼吸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放松,当我们处于疑病时同样适用。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先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都可以。然后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深吸一口气,吸气时间持续大约3-4秒,尽量保证整个过程均匀吸气。缓缓的吸入新鲜的空气,专注的感受空气慢慢的通过鼻腔进入肺中,肚子在我们吸气的过程中慢慢鼓起来。然后,再慢慢地用3-4秒呼出这口气,同样保持自己的专注力在呼气的过程中,让腹部慢慢回缩。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感到疑病缓解。




 参考文献:

  • 顾波. 对疑病心理的疏通和引导[J]. 政工学刊, 2016(05): 67-68.

  • 苏锦云, 杨松音. 浅谈“疑病心理”的特征、成因及防治[J].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 2003, 2(3): 34-34. 

  • 所秀艳,所建华,张礼晓. 心理社会因素与疑病症发生相关因素调查[J]. 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5, 2(8): 111-112.

  • 樊富珉. “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32-37.



文字/李雪婷 刘梦晗

图片/网络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