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

RUCPSY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022-05-12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

胡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现在疫情防控依然在进行中,大家千呼万唤的疫情拐点却依然尚未到来,防控战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尽管电视上、新闻中卫健委的官员和专家们依然还在提醒大家,应该坚持防护,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但是人们似乎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似乎三个星期前的恐慌、愤怒、焦虑等已经不复存在,历史翻篇如同小朋友翻脸一样的迅速和猝不及防,常常会让人诧异,怎么了?有的人甚至已经开始不喜欢戴口罩,或者把口罩拉到下巴下面,似乎戴口罩是为了别人,为了给某个权威交差……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否是正常的反应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情绪其实很正常,这是一种情绪倦怠的反应。严格意义上,倦怠并不是一种基本和简单的情绪,只能算是一种情绪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跟情绪倦怠进行对抗。所谓情绪倦怠是指人们在某些情境下出现的情绪低落厌倦状态。通常会出现在几种比较典型的状态中:比如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同一种行为,做同一种事情,会因为机械性重复,而产生反应疲劳,表现在情绪上就是一种麻木倦怠状态;或者比如长时间处在同一种外部环境中,而这些环境的最主要部分从无改变,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外界刺激停滞错觉,反映在情绪上就是感觉疲软倦怠。这两种典型的情绪倦怠,都是来自于外部刺激过低,或者没有变化,或者没有控制感,所以会感觉倦怠和疲惫。如同这次的疫情,长时间的外出行动限制,外部环境没有太多的变化,家中熟悉性也产生不了新鲜感,这样逐渐的就会觉得没有意义,或者疲软无聊,开始让人们觉得倦怠。





还有一种情绪倦怠,产生的状态与上面正好相反,就是外部刺激过多,人们内部的心理资源枯竭,从而表现出来的情绪倦怠。比如人的内心受到重大刺激以后,会产生自我保护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会消耗大量的心理和生理资源,人们会处于一个自我保护的封闭状态,这个时候一切的外界信息,或者说大部分信息,都很难刺激人们的主观反应,自然就会在情绪上就表现为漠然倦怠状态。除开个人资源消耗以外,人在内心极度烦躁的情况下,对外界的反应也会陷入混乱和狂躁状态,情绪极度不稳定,也可能表现为躁动厌倦状态。

无论是外部刺激过少,还是内部资源耗竭,抑或者资源耗费在其他更重要的方面,情绪倦怠都可能会发生。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情绪倦怠,无论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或者发生在什么条件中,或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导致的,情绪倦怠都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因为倦怠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力,所以长期的倦怠会影响身心健康。

情绪倦怠最初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人们会直接表现为焦虑和抑郁。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是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因素,所以倦怠会让人很疲惫,而且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期的倦怠感会与II型糖尿病有关。







管理建议



对于个人来说,倦怠其实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所以当你发觉自身处于慢性的倦怠中,你需要加强自我的管理,所以建议如下:

1. 自我进行认知调整。相信疫情始终会过去的,正如最近的热词——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哪个冬天不会远去。也许这一段时间是你人生少有的纯粹陪伴家人的日子,所以从这些日子中寻找意义和价值,会让你远离倦怠;

2. 积极面对问题。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手段,给自己设立一个短期目标,读一本书或者写一段日记,给自己画一条成长曲线,看自己的成长,这都是面对刺激减少而产生倦怠的重要方式;

3. 适当正确归因。想想曼德拉关闭在一个小监狱中好多年,他在牢房中通过读书、规律生活增长自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面前的所有境遇,对你来说也许都是机会,改变自己的机会,不怨天尤人,“我命由我不由天”;

4. 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无论多么长的假期,人们都可以选择正常的生活,所以保持规律的生活和运动,会让人们远离倦怠,身心健康。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比较视阈下的中西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项目号19ZDA021)成果之一;作者胡平,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字/胡平

图片/网络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