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董妍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已经持续有一个月有余,目前即将进入到疫情发展的中后期阶段。这一阶段,公众容易出现担忧、麻木、懒散和烦躁等不良社会心态,需要及时进行调适,以便更好、更快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担忧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疫情爆发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采取了最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目前为此,各级学校和部分企业还没有复工,因此会对一些中小企业和低经济收入群体造成较大的影响。中小企业业主、没有复工的企业员工、进城务工人员、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人员、农民等,他们会在疫情后期对自己的经济收入产生严重的担忧,甚至可能会超过对疫情变化的关注。这一部分的群体,应尽快调整心态并考虑应对目前现状的对策。首先,要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充分认识为了应对当前的困境国家和地方已经采取的相关措施。其次,与其担惊受怕,不如主动出击,可以考虑在当前的情况下,自己目前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最后,当困难一时解决不了的时候,考虑一下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现在可以做哪些准备。当然,如果这种担忧的情绪对生活干扰很大,比如已经严重失眠,则需要寻求心理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帮助。
麻木
有调查显示,无论是SARS疫情还是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身处疫情地区的人们,可能会对疫情的信息更为麻木。比如,湖北一些地区还有民众出门不带口罩,不做好个人防护,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台风眼效应”——即处于疫情较为严重地区的民众,由于反复受到负面信息的刺激,在面对灾难时会逐渐表现出麻木、习以为常的心态。同时,当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时,无论是否处于疫情地区的人也都逐渐会对疫情信息的关注度也会持续下降,进而产生麻木的心态。前几天排队去香山的例子就是对这一现象很好的说明。因此,在疫情后续阶段,会有一部分个体出现对疫情漠不关心的麻木心态。因此,需要媒体还要继续宣传当前阶段预防疫情的重要性,单位和社区组织等还要引导公众认识到疫情防控的必要性。
懒散
由于这次疫情,很多人员已经有差不多1个月的时间没有去单位上班。不论是居家办公还是居家休息,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工作日也都会有所不同。由于过长时间缺乏有规律的生活,人们会逐渐产生懒散的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不愿意上班,等等。如果存在上述心态,则需要尽量调整,以使自己在疫情结束后,能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首先,应尽量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力求保持与工作日时一致。其次,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做一些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最后,适当增加室内外运动,提高身体的活力。
烦躁
除了以上三种心态之外,疫情之下长期居家人员也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有的人是春节期间回到了双方父母的老人家里,婆媳之间、女婿和岳母之间,由于之前没有这么长时间在一起生活过,很可能会有很多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进而产生一定的矛盾。亲子之间由于学习问题、夫妻之间由于生活琐事问题也容易发生口角。所以,在疫情后续阶段,还有一部分群体会产生烦躁心理。首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找一些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比如,在一起包饺子、做家务,多体会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其次,在自己独处的时间里,学会调节情绪,比如,听听轻音乐。最后,家人之间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
在疫情防控的中后期阶段,盲目乐观和麻木不仁都是对待疫情不太正常的心态。然而,当疫情悄然慢慢褪去的时候,人们的这种危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保持的,以免其他病毒或者疫情再卷土重来。
文字/董妍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