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60年的挨饿记忆,刻骨铭心!

有位江苏老人回忆,1960年他九岁了。那年春天,是他对饥饿体会最深的时候。

大食堂倒了,接着是秋收减产,勉强把春节熬过去,家家户户缺粮断粮。他中午放学回来,大太阳一照,头晕眼花,走路都摇晃。

过桥,那桥是用两块板铺起来的,很窄。走到中间腿肚子打颤,看到河里的水,心发慌,头皮发麻,吓得蹲下来,与同学们相互搀扶着才敢过。



过了桥,出了一身汗,走路更没劲更慢,一点点小孩的朝气都没有。所以小说《艳阳天》中有一句:“饿得连自己的影子也拖不动了”,这是非常了解农村才能写出来的。

家里没粮食,吃了几个月的胡萝卜缨子。到了三月,野菜成了每顿饭的主食。荠菜、曲曲菜、马齿苋……每天是一锅绿水,捞不出米来。

有一天,吃了野菜粥,被大两岁的堂姐领着,到河西边挑野菜。被风一吹,肚里很难受,倒海翻江,哇的一声吐了,全是绿绿的野菜水。

堂姐着急挑野菜,让他在地上躺一会儿。可他是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妹,知道家里下顿还等着野菜,也不能回去,不敢就此休息。



挖野菜时要不断的寻找,为了节省力气,便跪在地上用膝盖往前挪。头上的太阳像火一样,实在因为虚弱,挑了一会野菜,眼睛发花,直冒金星,腿发软,连沟也迈不过去了。扶着堤,站不住,竟倒下昏了。

等他醒来,已是太阳落山。起风了,天凉凉的,堂姐还在远处挑野菜。小小的堂姐帮背着篮子,搀着他,回家了。

母亲听说晕了的事,赶快把给四弟的粥舀一口过来,他喝下一点米汤,甜津津的,真管用,马上便有了精神。

三弟那时候三岁,咽不下野菜,整天歪着头,无精打采。吃野菜多了,一拉屎肛门就疼,哭着,喊着。见了野菜不敢吃,可是不吃就要饿死。边咽边掉泪珠。

四弟一岁多一点,没有奶水,每天给他喂一点大米粥,那是全家人的口粮余下的。喂完四弟,母亲用指头刮罐底,让三弟舔舔指头上那点米汁。

他一直深深记住那种饥饿的感觉。饥饿使人心慌,腿软虚汗,颤抖。长期的饥饿并没有明显的疼,是种慢性的虚脱。

后来才知道胃里没有食物,大脑被停止供给,人就麻木了,对外界不再感兴趣,也没有欲望。什么也不敢想了,只要能活下去,吃饱饭,那便是天堂。

那年的麦收时节,到处是拾穗的老人和孩子。麦草尖上只有一粒麦,也舍不得丢掉。闻到新麦的气息,便有种大难获救的感觉。

对于死亡的认知和印象就是从那个年纪开始的,见多了,也就不怎么怕。村里有位舅爷爷,也就六十岁,在家饿了十天,没吃一点东西,临到咽气时大声喊饿,总不瞑目。直到人们找来一小匙稀粥喂到口中,他才闭上眼睛,这样,他转世便不是“饿死鬼”了。

有个外乡人,有一天在路边倒下了。他原来是走路咚咚响的强壮汉子,现在脸上没什么肉,挂着一脸的皮,吓得别人不敢靠近他。

他瘫坐在地上哀求:大爸大妈,有一口米汤喝,我就能回家了……

有人问:你不是刚从家里出来吗?回去干什么呀?

他回答:没想到都是没饭吃,要死就死在家里呀。


大家默默地看着他走了,不久听说那人死在街南的草垛堆了,死得无声无息。

回忆者有一次因吃野菜中毒,急性肠胃炎发作,被送到医院。病房里其他病人,说这病床上刚死了一个小孩,用席子卷走了,你这个孩子命不强。

母亲吓得把他从病床上抱起来,一直流泪坐到天亮。在那些日子里,母亲总吃着野菜,仅有的米让孩子吃,野菜饭不够,宁可一口也不吃,但一家终于奇迹般地活下来了。

他说自己家乡地处黄海边,荒滩面积大,野菜多,比江苏有些地方算好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哥的自留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