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行的意义

蔡德林 诗与歌的旅行 2023-09-17

对于很多人而言,旅行的热情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我记得少年时候,有个亲戚贩一车西瓜去四川卖,我就跟他要求搭便车去四川看看。亲戚说驾驶室只能坐两人,我要去只能趴在车厢里的西瓜上面。我觉得这点苦能受,但临到出发,被我母亲强力制止,说那西瓜圆溜溜的,趴在上面肯定会摔下来;就算不摔下来,那么大的太阳,不把你晒死?我只好作罢。

那时候一定也不知道旅行的意义,纯粹就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满足好奇心当然是旅行的目的之一。当然有的人旅行是为了看风景,但如果仅仅是看风景,不见得非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风景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对眼前周边的风景往往视而不见。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你身边的寻常物事,在别人眼里也许是绝妙的风景。

有人旅行是为了换心情。我不知道大多数人的那种旅行(其实是旅游)是不是能够换来好心情,我也跟过团的,却常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好心情都给弄没了。那么多人,闹哄哄跟赶集似的,跟着导游那面脏兮兮皱巴巴的小旗帜,听着他那些些肤浅粗俗的解说和笑话,吃着可疑的饭食,一不小心还会被骗去买价格高昂的假货,这换的是什么心情。

也有人把旅行当做一种跟风赶潮的时尚,匆匆赶到风景点,玩玩自拍,发到朋友圈,晒晒幸福,拉拉仇恨。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旅行的意义好像不在此。这就好比买椟还珠,你晾晒的只是那个包装,那个表壳,而把真正有价值的珠子还给了人家。

那么,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把旅行与旅游区别开来。

当然,旅行和旅游的区别也就是一字之差,一个是行,一个是游。行是行走,游是游玩。我们看到的那些著名的游记,譬如徐霞客游记,老残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虽然都是游记,但著作者都是旅行家。他们那种游,可不是我们现在的跟团游玩。那时候没有微信,他们晾晒的幸福就是那些名著。我们写不出名著,但我们却可以学他们的方式旅行。

人与自然是需要对话谈心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但被政府圈起来收费的那些风景,就像动物园的老虎,它的目光被那些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加上游客如云,应接不暇,哪有心思与你对视?你也被汹汹的人流裹挟,无暇对它吐露心曲。你不能跟风景对晤交流,心弦就难以拨动。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读书和走路都是人生的必修课。现在走路的人多了起来,读书的人还是少。但不读书或者读书太少,你的旅程就一定没有那么多的流光溢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江山也要文人捧,你如果腹中空空,千里迢迢来看江山,江山还是自顾自地睡它的大觉而不屌你。

如此说来,不怎么读书的人是不是就不能旅行了?当然不是。不过你要到一个地方去,不妨先补补课。现在查找方便,可以问度娘,如果想看更客观真实全面的,可以翻墙看维基百科。你查那些地名,总会出来一些内容,比如市委书记是谁、招商引资之类,你可以略去不看,因为记住了没用,那市委书记市长什么的也不会来关照你。

我们该看些什么,可能各人自有兴趣。我个人则对地域文化很感兴趣。首先是方言,方言是活化石,里面藏着历史文化的密码。苏州的吴语玲珑婉转,它能不被北方官话吞噬,来自于他们作为富雅之地的自信与坚守。我还发现吴语的有些词语与老湘语类似,然后证于历史,知道过去吴楚曾经是一家,你甚至会恍然走神,眼眸里飘忽起历史的云烟。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标识。你在深圳街头听南腔北调,能从五花八门的方言中一下子找到你的同乡。方言的流布又与先民的迁徙有关,甚至与官员的升迁有关。操同一种语言,亲不亲故乡人,所以刘邦就大量重用丰沛故人,宋太祖就不用南方人,嫌他们说话像鸟叫。可路易艾黎说,重庆、安庆人说话最好听,像小鸟在歌唱。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域说北方方言?蒙古语与满语对北方方言有什么影响?天津人说话为何有一种挎味?杭州人的吴语为何有北方腔?南京人为什么不说吴语?武汉为什么会形成那么一个方言岛?潮州人为什么不说粤语?赣方言又是怎么来的?你大抵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再到那些地方去,会增加更多的聆听兴趣。

地域文化还包括美食。我说的美食不是山珍海味,那是达官贵人才吃得起的,也不一定就好吃,特别是与地域文化关系不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在西安吃的荔枝,跑死好多匹马,其实还没有苏东坡在惠州吃的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与西安的关系就不大,在西安你还不如吃羊肉泡馍。

与当地人文自然相关的食品,你总得尝一尝。你在苏州,大闸蟹可以不吃,太湖三白也可以不吃,莼菜和鲈鱼却需要尝尝,因为它太有文化了,太有历史了。地方特产在当地肯定多,一般都不是很贵,你却能尝到不同的风味。我在湖北恩施徒步的时候,多次吃当地的土豆,因为富含硒,的确比其它地方的好吃。

我最难忘的几次美食记忆,都与地域有关。我老家湖北是千湖之省,鱼虾多,我偏爱小鱼小虾,吃习惯了,在深圳的时候没得吃,就常常想念,现在到了太湖边,正好大快朵颐。小鱼便宜,当地人说我节俭,其实我就是好这一口。把小鱼抹上盐,略略晒一下,两面都煎焦黄,然后加各种调料小煮到刺软,一并吃掉。人间美味,不过如此。

深圳的盐焗海鲤鱼,广州的毋米粥,巴黎的烤肉,台北的葡萄汁,香港的肠粉,成都的钟水饺、西宁的手抓羊肉,太原的擦面,善琏的红油馄饨,盛泽的迷踪蟹,菏泽的羊骨汤,丽江的野生菌火锅等等,都让我念念不忘。美食其实吃的是一种精神,执意寻找的过程就很有趣。当然也有偶然的遇见,那更会让你喜出望外。

植物也和地域有关。我没有多少植物方面的知识,看到一些奇异的花草树木,就晒到朋友圈请教,一般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我在文学作品里读到的一些描述,在旅途中可以帮助我增加审美的趣味。读书就像在存款,你把美储存在心里,到适当时候提领出来,与自然景观两两印证,互相参看,美就会升值,心里的愉悦会更充沛。

看到紫薇了,你想起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那一树紫薇对你就有了怜惜与爱意。看到石榴了,你想起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那石榴花就会特意为你绽开笑影欢颜。当然也不仅仅是植物,你面对河流、湖泊、桥梁、大漠、草原、山峦,星空;你听到一声山歌,看到一个丽影,都会有阅读的美从心里溢出,为你眼前的美添油加醋。

美食风景之外,还有风俗。风是流行的东西,沉淀下来就成了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的差异构成了人文景观的丰富层次。要查勘风俗,你必须与当地人打交道。旅途中,人其实是最重要的风景。所以我每到一地,都找当地人交谈,这有点类似于采风。在一些没有开发的地方,我常常吃住在山民家里,这样交流起来更方便。

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可以住到人家家里去的。其实在没有开发的地方,村人都好客。你带一个睡袋,也不担心旅途风尘弄脏别人的床褥。走时给点钱,人家一般都不接受,你好说歹说让他接受了,还会送你一些土特产。这才是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啊,他们的言谈、神情里,他们的衣着、家具上,都有历史遗留的密码,有地理刻画的印痕。

无论是燕赵、湖湘,还是江淮、吴越,还是其他一些地方,你都能体察到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个性与气质。一方燕子衔一方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共同之处是每个地方都向往先进文化,比如很多地方都自称邹鲁,如海滨邹鲁,江南邹鲁、山中邹鲁等,都是说自己文化繁盛。因为邹是孟子的家乡,鲁是孔子的故里,出了圣人。

人在旅途,各种不同的建筑你不可能视而不见。你到徽州去,那些白墙青瓦、雕梁画栋的徽派建筑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福建的土楼,西双版纳竹楼,北京是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骑楼,江南的园林,以及曾经作为开放口岸的那些城市里,老外们留下的欧式建筑,都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建筑是石头的史诗,让你感觉历史就在眼前。

要感受地域文化,你只能徒步。慢是慢一点,累是累一点,但却充满了诗意和力量。只有徒步,你才能与那些山水人文进行深度的交流,与那些历史地理产生亲切的联系。当然徒步还能健身,还能蓄养你的豪情与浩然之气,让你充分感受自己三尺微命的辽阔与壮美。徒步还特别适合思考,适合与自己谈心,发现自己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期许与念想。

王小妮说,世界何其辽阔,值得亲眼看看。中国人的真正人生,恰恰不该从课本开始。在旅行中启动和打开自己,因为一个生命必须是自由的,开放的,不断去关注、发现和用充足的新鲜感去注入的。一肩风月,一身征尘,一卷诗书,一路华章;满目青翠,满心喜悦,满腔豪情,满怀爱怜。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