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的不同面相

夏家少爷 2021-05-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绍兴东西 Author 梦里绍兴

上海申新纱厂


        这两天很奇怪,两篇写历史的文章都被删了,其中有一篇文章公众号还被禁了一星期。尽管文章的资料来源正确(国家正规出版社),也做了申诉,并附上证据,最后审核还是未获通过。


        我一直觉得事实是历史的基础,基于事实上的阐述决定着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为了尽可能寻求历史的事实,我写文章的时候努力做到客观、理性、中立,并牢记不做任何没有依据的引申阐述,可结果,文章还是屡屡被删,甚至封号。这也是让我很困惑的地方,为什么平台要打压反映客观历史事实的文章?


       历史是复杂的,有着不同的面相。当我们看到历史这一面的时候,或许忽略了历史的另一面。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对历史事实选择性的接受,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其危害是严重的,会影响一代甚至数代人不了解历史真相。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不是还会被删,但我依然想说出历史的事实,历史的不同面相,让我们对前人的经历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说真话要被删,那想删就删吧。毕竟,控制文章命运的不是作者,而是平台。


        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课文里有夏衍的文章《包身工》。《包身工》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构成了旧中国整个社会——城市和农村,工人和农民——的悲惨生活。


        刚好看到学者谢泳所写的《靠不住的历史》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读〈江南实业参观记〉》一文,发觉和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可以做一个比较,参照阅读。


       这两篇文章之所以值得比较,是因为它具备可比较的基本要素。时间,都在1935—1936年抗战前;地点,都在上海;企业性质,都是纱厂(纺织厂)。

saomiao

 扫描加好友,注明“少爷”     

 

       可以说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企业性质的两间工厂之间天差地别的不同。如果前者是地狱,那么后者就是天堂。


      我们现在先了解一下《包身工》一文企业和员工的状况:“《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由于《包身工》内容大多数人都了解,所以在此不再引述,有兴趣可以自行阅读。


       我们来看一下《江南实业参观记》记载的上海另一纱厂的内容。


      《参观记》的作者是苏秉璋、李福田,这是一本日记。


       作者是河北高阳(保定下辖一个县)的实业家,他们在国民党元老李石曾的关照下,于1935或1936年间前赴江南参观考察。


       其中记载了他们在上海考察荣宗敬(荣毅仁伯父)申新纱厂的情况,记载极为详细,我们重点摘录一下。有必要说明的是,两位作者参观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所以不会在记录中对实际情况做不必要的粉饰。和包身工的区别,这是考察实录。


        看他们写到的工人生活区的情况:


        “劳工自治区的面积很大,房屋整齐,要不说是劳工自治区,真要以为是富人的宅院。”


      

      说实话,脑子中一直刻着《包身工》居住环境的我,刚读到这文字,简直不敢相信,当时的上海有这样的工厂。


       接着记载了整个职工住宅区的布局,宿舍安排从最多住十二个人到住三五个人都有。宿舍中一切生活设施配置齐全,业余时间还有免费的文化课。


        除了工友间的文化课,自治区里还开设学校。


        根据记载:“这个自治区里,设有完全小学和晨校夜校,还有托儿所,所有学生,都是劳工子女。大概在低级部时,厂中供给一切费用。”这说明子女上小学低年级时,读书是不要钱的。就算到高年级了,收费也非常便宜。


       除了学校,自治区还有一些组织和配置,有自治法庭,工人自己推举人员组成;有图书馆、阅览室,甚至有工人自己的编辑部,考虑到当时许多人没文化,还专门配置有代写书信的人;有职工医院、自来水、浴室;有运动场、公园、戏院、民众茶园;甚至连墓园都准备好了。


       怪不得作者做了这样的总结:“总之,劳工自治区,称得起组织周详,管理得法,俨然是超出现社会的一个优良小社会。所以该厂职工,都能安其居,乐其业。”


       通过这个记录,包括当事者本人,都觉得申新纱厂职工的生活环境都好于当时一般的社会环境。


        这样的环境和《包身工》所描述的环境,简直是不同的世界。


        据此,我们不妨得出这样的结论。《包身工》所写的环境当时确实存在,申新纱厂这样的环境也真实存在。就算社会发展到现在,血汗工厂同样存在一样。


       显然,只能说真实的历史有不同的面相,合在一起才更真实。强调某一方面,都可能让我们离历史的真实越走越远。

         

此公号不错,值得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