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剥豆歌系列I外国铜匠

夏家少爷 2021-05-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绍兴东西 Author 梦里绍兴

文/徐虹升


六〇后,地道绍兴人,七十年代的建筑工人,八十年代从业外贸,九十年代留洋工读,〇〇年代下河拼搏,从山会街巷的石板路上款款走来,,、



       立夏说起小时候的童谣剥豆歌,由于时日久远,小明已经记不全了,幸亏各路绍兴朋友建言献计,一起重拾儿时回忆,终于成功接龙补缀圆满,实在是快事一桩。


       其实童谣也好儿歌也罢,都离不开所见所闻的生活知识。今天话题岔开,从砻糠搓绳起头难的那句“派雨伞”开始,另辟蹊径对相关故事人物再作另类分解。


       小贵宁,奶嬷呕偌剥豆起,啥个豆?罗汉豆,啥个罗?三斗箩,啥个三?派雨伞,,,


       什么豆?只怪小明才疏学浅,幸好要紧关头总有县前街小王朋友出来解围圆场:什么白豆黑豆,分明东北芸豆,一锤定音!

什么派?后生哥兴许会说什么蛋黄派,其实六、七十年代有口苦饭吃已是勿错,哪来什么蛋黄派?小王不假思索一句“造反派”才多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气息和文化特征。


       人非生而知之者,知识抑或见识乃是从平时的学历和阅历中积累而成。那么朋友会问:这小王何许人也,怎么这么厉害!这位出生于文革元年的小王朋友幼时家住绍兴城中心的县西桥畔,家里排行老九,老来得子,本该是父母双亲掌上肉,民间有谚“婆惜长孙娘惜幺儿”嘛,然因时运不济,小王读不上几年书,还是个位数的年龄就开始赤着屁股屁颠屁颠跟随老父铜匠担,上山下乡走南闯北学手艺了,不是说手艺人掼勿煞嘛。


       江浙民间向是钟爱的什么铜火熜、汤婆子、锡酒壶、镴烛台,别看小小一副担,乃是父子俩随身三百亩,维系着家里十余口人的生计。小王年纪虽小但秉性聪明加上后天好学,一边看一边学,帮着老父抽抽风箱加加焦炭替替手脚开始,从点火生炉到铜块锡粒在坩埚内炀成铜水、锡水,浇铸成型,焊铆锉刨,压延抛光,环环相扣,纯粹手工。那可是件技术活,小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练就过硬本领。


       都知道五马坊口陆师傅挑着铜匠担早出晚归专做红卫街道周边生意,以五马坊口为圆心从不出2、3里半径内,经营范围也无非是钢钟罐头、白铁斗桶、搪瓷脸盆补个洞托个底,配把钥匙换具锁芯,装个门钮换只铰链之类的小打小闹。不知是手艺人的约法三章还是行业规矩,小王父子跑的多是绍兴城外,甚至远走杭嘉湖下三府,象前文中屡有提到的,沿着京杭大运河到什么崇福、濮院啦,直至江浙交界的甪直、北厍啦,说来惭愧,小明连那几个字都还生疏认不准哩,在那交通不便的七十年代何曾不留下一个十来岁的绍兴城里少年的足迹,其间苦劳难以想象!


       俗话说“游过三山六码头,吃过爨筒热老酒”,千万别小瞧铜匠师傅,不说那套技术活,见多识广这就成就丰富了小王今后的人生阅历,哲人笛卡尔不是说过世界是部书嘛。

sa

三观一致加好友,注明“少爷”


       返照小明还是1988年从一建公司考入当时名声在外的外贸公司,人生才得以有机会走出了杭州以远!从小囿于绍兴古城11平方千米内,所见所闻自然局限于裘家台门内口口相传的象老虎外婆啦呆女婿啦徐文长的故事。


       小明开眼都是88年以后的事,话说报到外贸公司第一天就遇上了金发碧眼高鼻子,身材魁伟象费翔的外国人。虽然改革开放已十个年头了,但在当时的绍兴看到外国人还很稀奇。几次碰面后“老外”竟出乎意料用流利的绍兴话主动向我打招呼,觉得很好奇,一个老外要学好中文普通话已属不易,一口地道绍兴话竟毫不逊色于我这土著绍兴人。


       中午食堂饭,也格外留意起“老外”的古怪来,只见他总是往碗里倒入很多红色的“辣酱”,然后刀叉并用,三下两下,一大碗面食便象老虎啖蝴蝶,立马吃个精光。人高马大食户大无可厚非,这么爱吃辣就奇怪了,于是私下一番仔细打探,才知红色的并非我们在番薯菜沃饭里常常会放一点的红辣酱,乃是当时我还未知的酸酸甜甜的番茄酱啊,要知道肯德基麦当劳都是很久以后才出现,因此也不能怪小明少见多怪。


       不久便获悉这“老外”本是我们绍兴人,大名叫林良缘,只因他爸爸出身铜匠世家,年轻时心高气盛挑着铜匠担不光走出了浙江,甚至走出了国门,一直走到了欧洲,就在意大利一个叫那不勒斯(原来还是番茄酱原产地)的城市,也许因为小伙子长相秀气手艺精湛为人真诚,行走江湖之中竟被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看上了,几经波折最终经受不住人家美丽姑娘热烈奔放的攻势,终究瓜熟蒂落演绎了一则幸福浪漫的跨国婚姻,不久便陆续有了爱情结晶。


        由于意大利姑娘的基因强大,良缘兄弟姐妹个个都是蓝眼睛高鼻子身材高挑的西方人长相,没了咱黄皮肤黑眼珠温柔似水的绍兴人气质。要不是因为六十年代他爸爸老林挑着铜匠担带着一家子返回祖国,要不是六十年代我们已经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良缘兄妹们兴许就成了冬天一把火的费翔们了。


       这就是我们绍兴人早时常说起的外国铜匠,同辈先辈朋友们也一定耳有所闻。林良缘一家无非是我所了解的当年“外国铜匠”的一个代表或者缩影而已。


       咱们中国人,浙江人也好,绍兴人也罢,秉性勤奋刻苦上心,一副担子周游四海,甚至走出国门闯荡世界,就象隔壁义乌人挑起一副货郎担,不就是喊着鸡毛换糖的号子做大做强的吗?


       凭着勤劳,聪明,博闻,好学,遇上水就发芽遇上光就茁壮,前提遇上对的时代要不发达都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