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ndas:数据离散化与离散化数据的后期处理(one-hot)

黄伟呢 凹凸数据 2021-08-09
↑ 关注 + 星标 ~ 有趣的不像个技术号每晚九点,我们准时相约  


大家好,我是黄同学


今天跟大家聊聊数据离散化与离散化数据的后期处理。

1、什么是数据离散化?

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就是将连续属性的值域划分为若干个离散的区间。


最后用不同的符号或整数值,代表每个子区间的属性值。

2、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离散化?

  数据离散化可以有效的降低时间复杂度和内存开销。


  对于某些机器学习算法来说,像决策树、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他们的数据集大多数都是针对的离散型数据。因此做出有效的数据离散化,对于降低计算复杂度和提高算法准确率有很重要的影响。


  离散型数据更容易理解。针对收入字段,一个人是3000,一个人是20000。如果将收入看成一个连续型变量,对于这么多数字,我们需要通过数字层面的比较才能知道,谁属于高薪,谁属于低薪,看起来并不直观。如果将收入转换为离散化数据类型(低薪、中薪、高薪),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出原始数字的含义。


  离散化后的特征对异常数据有很强的鲁棒性:对于年龄这个特征,如果年龄>30是1,否则0。假如特征没有离散化,一个异常数据“年龄300岁”会给模型造成很大的干扰。


更多数据离散化的内容,可以参考如下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91181935

3、怎么进行数据离散化?

  对于获取到的数据集,会有很多个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段。有的特征是连续性数据类型,有的数据本身就是离散型数据变量。


  已经是离散型数据变量,我们不用管。但是对于连续性数据变量,如果需要进行数据离散化,应该怎么办?


1)pd.cut()和pd.qcut()的参数说明


  • qcut():表示自动分组,一般用的不太多。

  • cut():表示自定义分组,这个用的最多。

  • 语法:pd.cut(x, bins=, labels=, right=, )

  • x表示一个序列(列表、Series等),也就是我们想要离散化的数据类型。

  • bins在定义分组的时候,可以传入一个序列,进行自定义分组。

  • labels表示给每个分组起别名。

  • right=False表示左闭右开区间。默认是right=True表示左开右闭区间。

  • pd.cut()一般会与value_counts()进行搭配使用,用于统计每个分组的个数。


2)pd.cut()和pd.qcut()的使用说明


① pd.qcut()的使用说明

x = [165,174,160,180,159,163,192,184]
s = pd.Series(x,index=["NO1:165","NO1:174","NO1:160","NO1:180",\
"NO1:159","NO1:163","NO1:192","NO1:184"])
s_qcut = pd.qcut(s,3)
print(s_qcut)

结果如下:


② pd.cut()的使用说明

x = [165,174,160,180,159,163,192,184]
s = pd.Series(x,index=["NO1:165","NO1:174","NO1:160","NO1:180",\
"NO1:159","NO1:163","NO1:192","NO1:184"])
s_cut = pd.cut(s,bins=[150,165,180,195])
print(s_cut)

# 添加labels参数后
x = [165,174,160,180,159,163,192,184]
s = pd.Series(x,index=["NO1:165","NO1:174","NO1:160","NO1:180",\
"NO1:159","NO1:163","NO1:192","NO1:184"])
s_cut = pd.cut(s,bins=[150,165,180,195],labels=["低","中","高"])
print(s_cut)

# 添加right参数后
x = [165,174,160,180,159,163,192,184]
s = pd.Series(x,index=["NO1:165","NO1:174","NO1:160","NO1:180",\
"NO1:159","NO1:163","NO1:192","NO1:184"])
s_cut = pd.cut(s,bins=[150,165,180,195],labels=["低","中","高"],right=False)
print(s_cut)

结果如下:


3)pd.cut()配合value_counts()使用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x = [165,174,160,180,159,163,192,184]
s = pd.Series(x,index=["NO1:165","NO1:174","NO1:160","NO1:180",\
"NO1:159","NO1:163","NO1:192","NO1:184"])
s_cut = pd.cut(s,bins=[150,165,180,195],labels=["低","中","高"],right=False)
count = s_cut.value_counts()
print(count)

count.plot(kind="bar")
plt.xticks(rotation=360)

结果如下:


4、离散化数据的后期处理(one-hot编码)

  不管是连续性数据变量,还是离散型数据编码,都是数据的一个特征,都有它独特的含义。但是对于离散型数据编码,一般展现出来的是文本字符串,我们虽然认识,但是机器不认识,因此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就需要将其变成数字。


  比如说,我们有这样两组数据。一组数据代表的是性别,一组数据代表的是物种,另外一组数据代表的是毛发。


如下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性别来说,不是男、就是女,一般的处理方式都是采取二值编码,即“男=1”,“女=0”。对于物种来说,有很多个物种,图中我们采取的是1,2,3…这种格式的编码。对于毛发来说,我们采取的也是1,2,3…这种格式的编码。


  但是很显然不太合适,对于性别、物种来说,采用图中的编码方式,很显然3>2>1>0,计算机会将这样的数字会等效看代,因为存在着一种大小关系。但是对于毛发、学历来说,采用这种编码方式,却是可以的,因此毛发有多有少,学历有高有低,因此不同的数字大小,表示等级的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one-hot编码处理一下,最终效果如下:


1)pd.get_dummies(data,prefix=)的使用


  • data表示数组、Series或DataFrame。

  • prefix表示给分组加前缀。


① data传入一个Series

x = [165,174,160,180,159,163,192,184]
s = pd.Series(x,index=["NO1:165","NO1:174","NO1:160","NO1:180",\
"NO1:159","NO1:163","NO1:192","NO1:184"])
s_cut = pd.cut(s,bins=[150,165,180,195],labels=["低","中","高"])
print(s_cut)
pd.get_dummies(s_cut)

结果如下:


② data传入一个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性别":["男","女","男"],
"物种":["主","狗","猫"]})
print(df)
pd.get_dummies(df)

结果如下:



如果大家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黄同学的CSDN博客









后台回复关键词「进群」,即刻加入读者交流群~





黄同学的博客关注了吗?

朱小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