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7岁时登高望远,三步成诗,气势不凡叹为观止!
文 | 向小园 · 图 | 网络
公元1004年冬,契丹南下攻宋,包围了澶州等河北地区,直指京师开封,一时间朝野震荡,六神无主,面对亡国危机,宋真宗与群臣率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抗击外敌,而是弃城奔逃,苟全性命。
紧急关头,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反对南迁,坚持抵抗,并劝说宋真宗亲临战场,鼓舞士气。
期间,宋真宗三番五次打退堂鼓,踌躇不前,最终在寇准的督促下,总算渡过黄河,来到澶州北城门楼,大宋将士们在看见皇帝身影后,皆欢呼雀跃,士气大振,反观契丹士兵则面露惧色,溃不成军。
彼时,宋真宗将军中事务全权委托给寇准,寇准亦不负所托,指挥得当,捷报频传,待两军相持数十天后,敌军将领被北宋将士射中前额,当场毙命,接连失利的契丹只好派使臣前来求和结好。
对此,寇准却不愿答应,并希望契丹称臣献地,奈何拗不过宋真宗的求和之心,恰巧此时又有人诬陷寇准说他想要借征战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最终百般无奈的寇准只好同意结盟。
宋真宗当即派使者前去商议每年给契丹的钱数,并说道:“百万以下皆可许也。”
寇准听闻后,急忙叫来使者,叮嘱道:“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
虽然有了皇帝的许诺,但你此次前去,答应契丹的数目绝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我就砍了你的头。
最终,使者以三十万达成而归,此次危机总算解除,可以说澶州一战,寇准立下了汗马功劳,若无他的坚持与谋略,或许南宋之悲便要提前百年上演。
而寇准这般果敢善谋、远见卓识的品性,其实早在他孩童时所作的一首诗中,便已初露峥嵘。
《咏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为登山说。寇准年少聪颖,勤奋好学,并善于观察周身事物,当时寇准所居之地离华山十分近,于是父亲便带着他登上华山,时值7岁的寇准登高望远,见群山微小,江河奔流,山川胜景尽收眼底,心神震荡,当即诗兴大发。
一为宴客说。寇准7岁时,父亲大宴宾客,纵情畅饮,席间有人请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诗咏物,寇准于是踱步思索,走到第三步时便已脱口吟诗,举座皆惊。
诗一起笔,便直言华山的巍峨高耸:“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华山之上,唯有青天,想来这世间再也找不到能与它齐平的山了,群山匍匐,无敢争锋。
随后两句,以身临其境之姿,再现华山气势:“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站在山顶,抬头仰望苍穹时,红日仿佛近在眼前,唾手可得;低头俯瞰大地时,唯见云雾缭绕,昔日需遥望之景,如今却于脚下徘徊。
短短四句,却已气势大开,其中更蕴藏着少年寇准如高山般的志气与理想。
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生命这场旅途中,寇准始终未曾辜负自己,如愿成长为一代名相。
人生漫漫,当有壮志,若能不忘初心一路坚韧,终能登临高峰,遍览群山。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