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遇 | 百年雄鸡舞 聚力话传承
在农耕社会里,雄鸡与农民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鸡”与“吉”谐音,它们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渐渐演变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图腾。许多民间艺术都取材于雄鸡,肇庆市德庆县武垄镇的雄鸡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庆雄鸡舞蜚声海内外。肇庆学院新闻中心德庆武垄乡村振兴促进团慕名来到武垄镇播荫村,细寻雄鸡舞的传承故事。
雄鸡现身迎新村
日出东方,武垄镇内的雄鸡声声啼鸣,震撼人心。阳光透过古老建筑的缝隙,投射在未完成的编织品上,一双饱经风霜的手正灵活地勾勒出雄鸡的模样。这项起源于明初的古老技艺,承载着播荫村十余代人关于幸福生活的美好记忆。
四百多年前,播荫村的先祖举家迁徙,数易居地,皆因各种天灾人祸无法扎根,直到来到播荫村,一只冠红声亮的雄鸡迎面喔啼,让因频繁搬迁而疲惫不堪的族人们振奋不已。他们遂就地取材,用红布制成大雄鸡模样,擂起锣鼓,在新屋入伙之际,擎雄鸡围绕村寨巡舞一周。
从此之后,他们在播荫村安居乐业,富足平安,播荫村也日渐繁荣昌盛。雄鸡自此成为播荫村的吉祥物,每逢喜庆的日子便要舞雄鸡庆贺。经过多代改良,如今的雄鸡舞动作灵活多变,饶有生趣。伴随着喜庆的音乐,实践队员们仿佛置身于热闹的社戏现场,与村民们一同庆祝今年的丰收成果。
虽然雄鸡舞受众面较广,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但很少有人愿意以此为生计。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和很多传统文化一样,雄鸡舞也曾濒临失传,这是让非遗传承人梁兆金和梁祯元非常痛心的事。
打破传承困境 凝聚雄鸡情结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留下这份活的历史记忆?2012年,在外打工的梁祯元回到播荫村,刚巧德庆县文化馆有意对雄鸡舞进行挖掘、保护,双方一拍即合,在保留雄鸡舞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找到省内专家重新编写配乐,同时定制专门的演出服装,改良表演道具,丰富雄鸡舞的动作。
经过重新改编的雄鸡舞频频登上各大巡演舞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并自发保护这项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垄中学的梁红梅老师,便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梁红梅被雄鸡舞深深吸引,她和学校共同达成“要将传承保护与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共识,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特色雄鸡拼贴画的艺术课程、拍摄微视频等不同形式,让雄鸡舞得以继承创新。同学们所创作的雄鸡艺术作品在多项比赛中频频获奖,2020年更是代表德庆县参加市内的美术巡回展,在现场亲手制作并展示拼贴画。
“雄鸡舞的训练虽然很艰苦,但孩子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都乐在其中。”梁红梅如是说。雄鸡舞进入校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为武垄中学育人提供了第二课堂。
有很多老师向梁红梅反馈:“许多队员在加入雄鸡舞队之前很调皮,时不时违反学校纪律;但在加入队伍后,他们的心智变得成熟了。”由于每天下午都要训练,队友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默契度提高的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除了练习雄鸡舞的动作外,队员们还会自发观察雄鸡的姿态,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在课余时间,雄鸡舞队除了到各地参与活动、比赛外,也会前往播荫村调研,了解雄鸡舞的历史。两位非遗传承人梁祯元、梁兆金也常常到学校指导雄鸡舞队训练,将一些技术要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队员们。
烈日炎炎,武垄中学雄鸡舞队热情洋溢的表演吸引着每一位实践队员的注意。演出结束后,他们仍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表演道具。“我很喜欢雄鸡舞,它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我希望未来能创新雄鸡舞的形式,把它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雄鸡舞传播得更远,是每一位热爱它的人最大的期望。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的快生活中,每天都有太多新奇事物出现,有许多发端于农耕社会、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渐渐隐没在城市的喧嚣中。所幸,总有一群人怀着对乡土的眷恋,默默守护着这一个个文化瑰宝,并不断发扬光大,让它们以全新的姿态与世人会面。
雄鸡文化的炉火如何能越燃越旺,是传承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传统编织工艺繁复,很难找到传承人;每一次去表演、巡演,都需要经费支持,但经费来源也是困难重重。要想让雄鸡舞走向更大的舞台,除了德庆县文化馆的支持,仍需要来自各方的关心关怀。
肇庆学院新闻中心德庆武垄乡村振兴促进团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出发,带着在实践中的满满收获归途。身为湾区青年的我们,将会以传承非遗文化为己任,让更多瑰宝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部分图片由武垄中学提供
采写:杨芷悦 陆婉婷
摄影:吴泽盈 王静
排版制图/海报:曹德玲 林宛铮
责任编辑:陆婉婷 曹德玲
审定:黄星源 陈丽珠 吕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