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一次失败的“城市乌托邦”计划,造就了东京今日的“赛博朋克”

RDV SKPRendezvous 2022-05-15

近日,日本东京的中银胶囊塔即将被拆除的新闻,一度引起轩然大波。

 

中银胶囊塔坐落在东京银座区,是世界上第一座胶囊舱体建筑,也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为其所属时代理念最先锋、技术最先进的建筑,中银胶囊塔承载了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也在日本建筑向世界舞台推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它曾频繁出现在好莱坞影视剧、国际时尚杂志、电视广告和MTV中,是国际上最具识别度的日本象征之一。

 

震惊,哀叹,悼念,在种种复杂的情绪和声音中,中银胶囊塔的命运也将我们的目光引领向一座城市,一场关键性的建筑运动,一段宏大的未来构想。它衔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允许我们望向未来。



东京,赛博朋克的城市印象 ✦

高密度、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 


在被称为“赛博朋克”圣经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威廉·吉布森构想了一种由单元模块组成的“棺材旅馆(coffin hotels)”,它的建筑结构似乎直接能在东京银座的中银胶囊塔找到对应,这让人很难不去怀疑,威廉·吉布森是否就是以黑川纪章的设计为参考,创作了他的赛博朋克世界。


▲中银胶囊塔局部


而在游戏《赛博朋克 2077》中,主角居住的公寓,直接就是以中银胶囊塔为原型进行设计。此外,《空壳机动队》《阿基拉》等科幻电影,也都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中银胶囊塔所在的城市——东京。


▲《空壳机动队》


如此种种似乎在暗示,中银胶囊塔会出现在东京并不是一种偶然。当你仔细观察东京的城市天际线,现代的玻璃建筑与传统的和式房屋交错排列,在这座人口高度稠密的城市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未来感:


▲东京城市天际线


它仿佛一个大型机器,不断地代谢掉过去的建筑、生长出新的建筑,由此孕育着现代感,以及未来可能的模样。



中银胶囊塔 ✦

同时代一起更新换代 


黑夜中,无数个“太空舱”堆叠成柱体结构,就像漂流在地球的废弃太空船,在茫茫夜色中寻找同类——这,就是中银胶囊塔。


▲中银胶囊塔局部


中银胶囊塔建成于1972年,是为上班族住户提供起居功能和生活居所的建筑。整个建筑由139个胶囊舱体和2个核心筒组成。每个胶囊都采用宽2.3米、长3.8米、高2.1米的同等规格,被四枚高张力螺丝一一固定在中央结构上,如同“肢体”依附于脊髓上。所谓“脊髓”就是建筑中心的固定核心筒,其内包含电梯、楼梯、机械设备等基础设施,承担整个建筑的服务功能。


▲中银胶囊塔内部


每个胶囊内部是一间公寓,安排十分紧凑:一侧墙上嵌有橱柜、灶台、冰箱、电视机和磁带卡座。在对面的角落设置有浴室单元。房间的另一端是舷窗和床位。这些生活基本需求被极致压缩在4×2.5米的空间之内,成为工薪阶层的最高标配。


▲中银胶囊塔内部构造与设计图


但中银胶囊塔不仅提供公寓的功能,还承担了宏大的愿景,即创建一个完全灵活的,可以适应快节奏、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的系统。它的设计理念中包含每25年进行一次胶囊舱体更换,以便让这些舱体可以跟随时代而更新换代,从而能让主体结构维持200年的使用年限。


可惜的是,在现实中增加和移除胶囊舱体的费用十分昂贵,以至于在建筑落成的50年里,没有一个胶囊被移动和替换过。此外,缺乏定期维护,也导致建筑的管道老化,漏水与管道破裂问题层出不穷。


▲中银胶囊塔大楼


后期,中银胶囊塔也尝试过各种方式的自救,包括对外开放、艺术家驻地计划、Airbnb住宿等。包括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师联合会、甚至日本通信公司巨头Docomo在内,都曾奋力挽留这座建筑。2007年,黑川纪章本人也曾录制视频,呼吁对其进行保护。然而,种种努力都没能挽回它被拆除的命运。



让建筑不断生长 ✦

新陈代谢派运动的起源 


支撑中银胶囊塔的“脊髓-肢体”构造逻辑,以及随时代而更新换代的理念,都指向日本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建筑运动:新陈代谢派。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复苏,促进了信息科技和思想运动的兴盛。而建筑作为一种高度集成式的表达,成为时代最高精尖的技术、最激进的想象的载体。1960年,在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上,以丹下健三领军的年轻建筑设计师团体公开发表宣言《METABOLISM/1960——城市规划提案》,他们以生物学中细胞的新陈代谢为模型,提出城市和建筑都应顺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现状而有机成长、繁衍、淘汰、以旧换新,不断地持续循环再生。


▲新陈代谢派的城市构想


以1960年的世界设计大会为契机,以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为首,黑川纪章、菊竹清训、大高正人、槇文彦等建筑设计师为成员,“新陈代谢派”正式成立。这一运动的背景是战后日本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人口压力,都市开始膨胀、变得拥挤,大都市的构想一度盛行。新陈代谢派主张,前工业时代的静态建筑已经不合时宜,能够更新和生长的建筑才能支撑未来社会的运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陈代谢派以核心筒作为建筑轴心+四周舱体作为可替换肢体的形式,试图让建筑和都市如同生物体一样新陈代谢、保持生长。


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新陈代谢派走向顶峰;但也是这场盛会,见证了这一派别的分崩离析。它成为了现代建筑史上最后一场单一宗旨的建筑运动,将日本建筑推向了世界最前沿,也成为历史的绝唱。




▲未曾实现的新陈代谢派建筑


如今,虽然大部分新陈代谢派建筑就如同中银胶囊塔,消散在了历史的洪流中,但也有一些建筑保留下来,至今仍在使用,例如静冈新闻广播中心、富士电视台总部、军舰大楼、天空屋。它们矗立在东京的城市一隅,成为新陈代谢派留给后世的遗产,也见证着他们曾对未来进行过怎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畅想。



天空屋 ✦

最早的“新陈代谢”建筑实践 


天空屋(SKY HOUSE)位于城市中心的山坡宅地上,是一座包含庭院的住宅。其庭院入口位于山脚下,住宅的入口却在山腰处,远远看去,仿佛浮在半空中的宇宙飞船。


▲天空屋(SKY HOUSE)


这是建筑师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的自有住宅,也是“新陈代谢”派最早的建筑实例。作为日本战后第一世代建筑师的代表,菊竹清训认为,建筑应具有永续性,透过友善环境的思维,增加现有建筑的重复使用率,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设计提高建筑的质感。


菊竹清训

日本著名建筑师

(1928-2011)


天空屋“庭下中空”的悬浮结构由一块10x10米的混凝土厚板和四根高度为4.5米的混凝土支柱实现。四根支柱分别位于每边的中轴线上,以此解放出了四角的空间。这种中空结构体现了建筑师对功能主义的抵抗。


▲天空屋“庭下中空”的悬浮结构


在混凝土厚板之上的生活空间,也呈现出一种开放、灵活的布局:天空屋的室内采用传统日本和式结构,使用柜橱类家具自由分割整体的空间,厨房、浴室和储藏室装配成可以自由移动的成套设备;设置在起居室的“柜台”具有随意选位的可能性。


▲天空屋内部的生活空间


新陈代谢派发展出一种设计主张,即强调建筑能够满足适应事物不稳定性的需求,天空屋的底部结构就是容纳不同功能的模块化房间的最佳试验场。在超过50年的时间里,这所住宅经历了多次改建,例如在楼板下方插入一个小空间作为儿童房,又在孩子搬离后将其移除。


▲经历了多次改建的天空屋中庭


由于底部填充了其他房间,今天的天空屋已不再中空,使它引人注目的“高架”轮廓也不再明显,但恰恰是这种转变,体现了新陈代谢派试图在建筑中实现的适应性。



静冈新闻广播中心 ✦

丹下健三对于新陈代谢建筑的最早实践 


距离中银胶囊塔仅几步之遥,静冈新闻广播中心是一座通体全黑的直立建筑,两侧凸出的玻璃箱体,让它看起来像一个放大版的俄罗斯方块。


▲静冈新闻广播中心


这座建筑的建造者是新陈代谢派创始人,亚洲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被誉为“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丹下健三


早在1960年,丹下健三就为东京湾策划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方案:他提议在东京湾上建立横跨整个海湾的主干道,并在主干道两侧连接几十个日本传统住宅区。他认为,这是一种“寻求新的城市空间秩序”的方法,而这种秩序“反映了当代社会开放的组织结构和自发的移动性”。这一方案就是著名的“东京计划1960”——由于该计划过于天马行空,难以实现,最终仅仅成为了存在于新陈代谢运动史中的乌托邦构想。


▲“东京计划1960”


静冈新闻广播中心是丹下健三真正建造的第一座新陈代谢建筑。它建于1967年,模块化的结构与中银胶囊塔相似。直径7.7米的圆柱体构成了高达57米的主干结构,悬臂式玻璃和3.5米的钢箱在主干两侧不规则地穿插接入柱体,它们的实际用途包括楼梯、两部电梯,以及每一层的厨房和卫生设施。


▲静冈新闻广播中心


丹下健三格外强调建筑对于人性的体现:“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不见踪影……”


在丹下健三的构想中,静冈新闻广播中心应该成为一个不断拓展两侧箱体的建筑;然而,就像大多数新陈代谢项目一样,有机生长的梦想慢慢消失了,这座建筑今天仍以其最初的形式屹立在东京街头。



富士电视台本社大楼(FCG大楼) ✦

最奇异的新陈代谢建筑 


从东京湾向台场方向望去,能远远看到拥有一颗巨大银色球体的建筑。这里就是富士电视台的总部大楼。它同样由丹下健三设计建造。如今,富士电视台本社大楼成为了东京建筑之旅的必经之地,吸引着无数建筑爱好者前来探访。


▲富士电视台本社大楼


富士电视台本社大楼于1996年完工,是一栋地上25层、地下2层的多功能建筑。建筑主体采用钢骨搭配局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密度的两座主塔楼由三座人行天桥连接。大楼外观的原色铝板呈现了现代建筑特有的科技味道,在夕照的映射下生出一种末日般的华丽感。


▲夜晚灯火通明的富士电视台本社大楼


富士电视台本社大楼在造型上最具赛博朋克的未来感之处,就是位于大楼25楼、被称为 “Hachitama”(はちたま)的超巨大球型瞭望台。


▲球型瞭望台


这座瞭望台重逾1200吨、直径达32米、以钛合金材质制造。当初它是以非常特殊的工法,将整个完整的球型结构抬移至现在的位置。



Sky Building Number 3(军舰大楼) ✦

最高密度的新陈代谢建筑 


天空大厦3号也被称为“gunkan”,从外观看犹如一艘桅杆高耸的战舰,因此也被称为军舰大楼。


▲天空大厦3号(军舰大楼)


天空大厦3号是设计师渡边洋治(Yoji Watanabe)于1972年在东京新宿修建的建筑项目。渡边洋次的设计理念非常强调建筑密度,认为预制元素须具有扩大设计的空间。天空大厦3号是渡边最著名的建筑,它使用高比例钢材建造主体,庞大的规模仿佛中银胶囊塔的MAX版。



天空大厦3号

▲天空大厦3号


天空大厦3号的结构同样由支柱和单元模块组成,这些预制模块以插入支柱结构的形式存在、发展。该建筑由一个中央核心和两侧重复的单元公寓组成。



天空大厦3号内部结构

▲天空大厦3号内部结构


每套公寓包括一个小阳台,从主空间向外凸出,与中银胶囊塔的主体造型几乎如出一辙。大厦中一些楼层的单元公寓相互连接,用来合并扩展出更大的居住空间。


这座建筑多年来一直处于半废弃状态,直到2010年彻底翻新。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兼具办公与居住用途的多功能居住空间。



代官山山坡露台✦

集合形态最优的新陈代谢建筑 


代官山的山坡露台是东京涉谷区最具文艺气质的复合型空间。这是一个由住宅和商铺组成的多用途建筑。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始终没有脱离中心轴线,并且采用多视线的交错设计。主体建筑之间有机地分布着蜿蜒的路径,让露台漫步成为一种散步的乐趣。


▲代官山集合住宅及山坡露台


山坡露台的建筑师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槙文彦(Fumihiko Maki),他是日本第二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曾师从丹下健三,同时也是新陈代谢运动的主要成员。他曾在《新陈代谢:新城市的设计》一书中表达了追求“形式组群”的意图和方法。


槙文彦

日本现代建筑大师

1993年普利兹克奖 得主

新陈代谢派主要成员


槙文彦认为,城市是混乱和单调的,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形式组群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文脉中形成一种个体和集体的特性,同时表达普遍性和特殊性,亦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动态平衡的“总体设计”。


▲代官山集合住宅及山坡露台模型


代官山的山坡露台是槙文彦以“新陈代谢”理念为核心设计的经典建筑。这座建筑项目总共历时25年,经历了五期建造,形成了如今的城市地标性综合体。在25年的时间里,槙文彦持续观察着当地居民的成长和变化,渐渐地,他将“沿街的围墙”逐渐变成了“沿街的空间”,并毫不吝啬地腾出许多空间留给树木,为行人提供歇息、聚集的场地。


▲代官山一隅


虽然代官山的山坡露台不像其他的新陈代谢建筑那样具有未来感,但当你行走其中,无时不刻可以体会到与所在街区外部空间的连接。风、光、水与人类,和谐地共居在这一不断生长的现代空间之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推荐✦


《日本建筑大师解剖图鉴:

解读建筑大师们隐藏于著名建筑的巧思》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作者:二村 悟

出版社:台湾东贩

译者:陈姵君


日本的近现代建筑拥有多种样貌,且具有多元的用途,住宅、神社、办公大楼、产业设施、交通设施等等,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特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书按照建筑大师所活跃的时代,依序从「明治」、「大正」、「昭和战前」、「昭和战后」介绍了63位缔造日本建筑历史的建筑师,并透过插画来图解这些日本建筑大师及其代表作品。想要轻松了解近现代日本建筑,却不知从何开始的人,可以将本书当作入门书。



《藤森照信 建筑侦探放浪记:顺风随心的建筑探访》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作者:藤森照信

出版社:远流

译者:谢晴


藤森照信是日本建筑家,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江户东京博物馆馆长。本书是他集五十年建筑经历之大成、跨越五大洲解说的80座世界重要建筑文集。书中,他从各种线索推敲、追本溯源,将对建筑的感觉化为具体语言。透过书中的文字与实地拍摄的照片,我们也能身历其境般感受和观察这些建筑现场,还能通过藤森照信的讲述,了解到相关人、事、物的精彩历史与逸事。



《东京建筑女子的日本建筑选品:城市风景×空间思维,100趟充满诗意的设计之旅》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作者:李昀蓁

出版社:山岳


台湾建筑师李昀蓁在东京旅居多年,本书是她撰写的100座日本经典建筑的精选。李昀蓁的足迹遍及东京、京都、广岛、冲绳、千叶、栃木、石川等地区,探索了隈研吾演绎日本庭园迂回特色的「根津美术馆」、安藤忠雄以预铸混凝土包覆空间的地下浮游宇宙船「东急东横线 涉谷站」、妹岛和世以柔软温和的曲线语汇呈现的墓园准备室「无忧树林」……在100趟探访建筑的旅程中,走入迷人且经典的建筑场域,感受流动的诗意。


- fin -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书签

周末

展览

获取更多阅读灵感


Let's Make A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S


北京SKP店

朝阳区大望桥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北京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 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


西安SKP-S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4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