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高龄获诺奖引发的联想: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
John Goodenough,在97岁这年拿下了2019诺贝尔奖化学奖,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奖得主,同时他也被人称为“业界传奇”:
Goodenough从小患有阅读障碍,上学时也因此选择读数学(需要读太多东西的都排除了)。
30岁才入行开始读物理博士。
54岁才开始研究电池。
90岁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
Goodenough的履历发人深省:为什么美国教育可以培养出大器晚成的传奇人才?
我儿子矿矿是在国内上的幼儿园,之后到了美国。国内幼儿园里学的东西,足以让他在美国学校里风头十足。当美国孩子连十位数加减法都算不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能将乘除法算出来了。后来他到了初中,就跳级到高中上数学课,每天坐着学校的校车到高中上一节数学课又回到初中上别的课。
中美教育的差异有很多,其中之一:
中国的教育特点是学多悟少,一节课下来学生可以记很多,但那些基本上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都是老师的东西。
美国的教育特点是学少悟多,有很多东西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另一名中国台湾学生做了以下问答: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什么家?老人家
早餐不能吃什么?午餐和晚餐。
犯罪分子被判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被抓住。
比细菌小的是什么?细菌的儿子。
用什么擦地板最干净?用力。
学习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考试。
一个盒子有几边?两边,里边和外边。
如果是我来讲,我可能也会和中国老师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事变的经过,让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事件等等。
但是光教这些还不是好老师,我会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我会问这些问题:
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历史会怎么样?
如果蒋介石在逃跑时摔死了,会怎么样?
如果蒋介石逃出西安,会怎么样?
如果张学良被特务刺杀,会怎么样?
如果历史上没有张学良,还会有西安事变吗?
如果没有杨虎城,西安事变会怎么样?
如果张学良和杨虎城没有和共产党合作,会怎么样?
如果张、杨把蒋介石处死了,会怎么样?
如果蒋介石神秘失踪,会怎么样?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变怎么发展?
给西安事变设想一个最糟糕的结果……
兔子偷懒,乌龟不偷懒;
兔子不偷懒,乌龟偷懒;
乌龟和兔子都偷懒;
乌龟和兔子都不偷懒。
“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
例子:科学课中关于“气象”单元的三种设计
其一,老师循规蹈矩地把气象知识传授给学生。几个课时,就把所有知识点,像“鱼”一样,快速、有效地给到学生手上。
其二,老师把气象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带学生到气象站,把“鱼竿儿”给学生——让他们用各种仪器去预报天气。
其三,“研究气象谚语”是美国某小学四年级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孩子们耗时14周,去证实或证伪某些民间气象谚语。
显然,第三种教学方式下,孩子还在“如鱼得水”般不亦乐乎时,早被前面两条“鱼”甩了一个江湖。
但慢工出细活。首先,他们得学习研究气象谚语所需的气象知识。
其次,要掌握测量和预报天气的工具和仪器。
第三,还得去采访附近的居民、农民、气象员,收集民间气象谚语及其看法,并利用所学的现代气象学知识,去证实或证伪这些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气象谚语的正确性。最后,组成正方和反方辩论,再把证实或证伪的气象谚语做成书面报告在学校的“科学集会”上展示。
假如头两三个星期,进行书面考试,甚至操作仪器去预报天气,从老师手上得到了许多“鱼”的学生,会得心应手地烤、煎、炸、焖……而那些还在“江湖”里“浑水摸鱼”的孩子,可能连鱼鳞都没摸到。然而,到了第十四周,从老师手上得到的“鱼”,可能已红烧得差不多了,但“江湖”里却已有人“渔”得浪里“百”条了。
因为这种“玩法”不停留在让孩子掌握天气变化的科学知识上;也不满足于让孩子知道用什么仪器去预报天气——培养气象员,掌握的仅是人们已知的东西。而这是在培养科学家必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把“科技”看作名词,我们理所当然地教学生课本知识;但喜欢“以渔”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把“科技”看作动词。于是,学生们就去实践、体验、实验、思索、探究。
“以鱼”强调“学会”已知世界的知识;
“以渔”以“会学”为手段去探索未知世界。
“鱼”苦,“渔”乐也。
一个数学题:90减去25等于多少,美国老师鼓励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答案。有的人用90减20减5得到答案;有的人画九个长条,先去掉两个长条,再把另外一个长条去掉一半,得出答案;有的人画90个方格,给25个方格打叉,然后得到答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同一个目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前两天我去了深圳,有一个活动安排两个高中生和我对话。我问他们,如果你们是我的女儿,会向我提哪三个要求?她们的要求是,希望自己失败的时候父母能够理解、支持,帮助自己走出失败。学会失败是一种本事,要能在失败中总结和学习,每个人都会面临失败,如果不会学习、不会总结,是不会成才的。
很多人问我,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感悟最深的一条是什么。我说是跟父母交流。现在我儿子已经是一名律师了,他工作忙碌,但仍常常与我们进行两三个小时的交流。很多人看到会感觉奇怪,但我们从小就是这样的,时常进行充分的交流,甚至激烈的交锋,我觉得这条是很重要的。孩子不跟你交流,你面对的就是一堵墙,一片空白,怎么进行家庭教育?
你可能还会感兴趣:
哈佛76年研究结果:只要遇到真爱,人生繁盛的几率就会显著提升
纽约时报:孩子对家族史知道得越多,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识
犹太家庭的10条黄金法则 | 从平庸走向卓越
童年家庭生活造就日后的性格和恋爱方式
上了名校才知道的事 | 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视野的较量
记得拉至文末为小编点个『在看』
我在留言区等你们哦!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