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袁卫星:写作的动力是什么?时间哪儿来?可以写什么? | 写作课

袁卫星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2021-10-25

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关注我们吧!相约每一天,收获专业成长




老师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写文章的动力从哪儿来?教师工作这么忙,有时间写吗?想写又不知道要写什么?


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他是“论文专业户”——已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达到上百篇;他也被称为“江南才子”——吟诗作文,出版著作十余本。他坚持用阅读和写作的方式思考教育……


今天,好师妹给大家请来这位老师——袁卫星,他将亲自为大家讲述他对于教师写作的思考!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袁老师的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吧!相信从袁老师的思考中你一定能有所收获,你困惑的那些问题或许都能找到答案!


今晚8点,特级教师袁卫星将来到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平台带来直播课——《教师反思写作的三个要点》。让我们和袁老师一起,写出自己的教育反思,成就自己的专业成长吧!


点击下图来收听课程吧!



袁卫星,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著有《听袁卫星老师讲课》《做一个理想教师》《生命教育》《生命课》等专著10余部。


 

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关于教育写作的几点思考




经常有人问我这么三个问题:你写了不少文章、出了不少书,一,动力是什么?二,哪来的时间?三,究竟有什么可以写?问多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还是写出来,让更多的朋友,尤其是青年教师看到,权作一个“过来人”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写作动力:
学会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有一次,我和我的徒弟谈工作。我说,咱们教书就像是炒鸡蛋,你是怎么炒的?你来说说。她一楞,说,不就是鸡蛋打入碗中,放点盐,然后用力打散,热了油锅在里面翻炒,等熟了盛出来吗?


我说,你看啊:首先,这炒鸡蛋吧,也是个技术活。有时候,忘了放盐,有时候放了盐没有打散,有时候油多了有时候油少了,有时候火候过了炒焦了……这里面还有些诀窍,比如打蛋时放两勺温水,炒出来的蛋会嫩,会看上去多一些。


教书也是这样,也是技术活。一不留神,说不定这一届就被你炒焦了,或者你连打几个蛋,到最后一个,坏了,连前面的几个都给糟蹋了。因此,得先学技术,技术无它,但手熟耳。


再者,你就天天这一种方法炒鸡蛋?就这么甘心重复自己30年?今天回家你这么炒蛋:找两个玻璃碗,打蛋的时候,一个装蛋白,一个装蛋黄,蛋白蛋黄给分开,当然别忘了撒盐花。然后热锅,热到锅子快冒烟了再放油,先橄榄油,热五成,溜蛋白;再菜油,热七成,炒蛋黄。分别盛出,装入一盆。再用半个西红柿,切片,点缀在盆边。明天你告诉我,同样炒鸡蛋,过程和口感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是的,“纯粹的教书能享受到一种乐趣,纯粹的做学问能享受到一种乐趣,边教书边做学问,能享受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乐趣。”这不是我说的,是先贤梁任公说的。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做一个研究的实践者、实践的研究者。教师这一辈子,站在讲坛上三四十年,也许只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乐趣。


那么,怎样做一个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呢?我想,阅读、思考、实践、创新是关键词。借用导师朱永新教授的观点,他说,阅读能让我们丰富起来,能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智慧来武装我们,来提升我们。但这是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阅读是学的话,那写作就是一种思,思是反思,思是站在自己肩膀上反思,教师仅仅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还不够,教师还要学会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举个例子。一次公开教学,我执教《安恩和奶牛》。我在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以为“巧妙”的设计:奶牛是怎样一头奶牛?安恩是怎样一个妇人?为什么是“和”,而不是“卖”,也不是“的”?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奶牛”、这样的“安恩”?如果文题变为“我和奶牛”、“安恩和我”,你有什么需要表达?……在课后评点中,听课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说:挖得深,读得巧,引得高。


然而,我没有被别人的褒扬冲昏头脑,夜阑人静,我把当年的课堂录音整理出来变成文字的时候,就有问题直入脑海:平时学生阅读,自己会想到这几个问题么?平时学生阅读,会如课堂上被老师领着那般跳着读、挖着读么?写着写着,想着想着,不觉背上冒汗:是啊,我口口声声说要“以学为中心”重建教学关系,可是为什么到了自己的课堂里,还是走不出老套呢?


于是我开始改变。我以金圣叹批注式阅读为典范,在课堂中引入“圈点勾画”,以一个“领读者”的姿态,和学生一起老老实实从文章题目入手,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开始“原生态”的阅读教学。结果让人吃惊:效果比原来的“精心设计”要好。这个好,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就这样教学了一段时间,又有一天,跟着我做新生命教育的卢锋博士和我谈绘本阅读,提到了英国学者罗贵荣(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动态回顾循环”(Active Reviewing Cycle )的引导技巧,即4个“F”的提问重点:Facts(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


谈完当晚,我就找来关于“动态回顾循环”的有关资料认真学习,并写读书笔记,记着记着,眼睛一亮: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阅读测评,这4个“F”,不是阅读素养形成的很好路径么?于是,我开始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和学生在课堂里进行“游戏式”的“4F阅读”。我带着4个花色代表4个F的扑克牌去到课堂,给我的课堂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阅读革命。


二、关于写作时间:
放弃一些意义不大的东西


在去年的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寒假成长营活动中,网友红萝卜(龚红珊)问我:“袁老师,你正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老师,也是我想成为的语文老师,太勤奋,太有才了,面对学校的诸多杂务,你哪来那么多时间做研究和写作呢?


我这么回答:您过奖了,谢谢您鼓励!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教、研本为一体;教基于研才更科学,研源于教才有活力;善教者必是善研者,善研者也必是善教者。比如我上语文课,备课前,一般都会采用知网查询系统将正式发表的课文相关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悉数下载,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进行沉淀,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而在上课的时候,我也常常用智能手机或录音笔将自己的课录下来,课后整理,有时候还要调查学生感受,以便于教学反思。我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素材多了,也就有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当然,为了潜心教学和研究,我也放弃了很多对我来说意义不大的东西以赢得时间,比如,我从来没有打过电脑游戏,也很少看电视连续剧。


我写作最勤的是2001-2003年在翔宇教育集团任职的时候。先是孤身一人、孤灯一盏地与思想家对话:孔子、墨子、老子,佛学大师、禅学大师,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草原部落、北大抽屉,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康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思想家赋我以哲,使我开始跳出学科教学的小圈子,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去探求教育的哲理和诗意。


然后思考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发展学生的精神,洗礼他们的灵魂,点燃他们的思想。我提出三句话: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出意义。


接着用实践让自己和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在阅读教学中定位“读—解—悟”,在写作教学中定位“学—思—创”,开始探索“专题式语文学习”,如“感悟亲情”“善待生命”“重返历史”“神游未来”“亲近大师”“超越自我”。我在教室布置发表栏,在课堂设立演讲坛,在学校成立学生出版社,鼓励(甚至是鼓动)学生亮出观点,发表见解,形成思想。我借用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博士的意义治疗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纤弱的细丝,为我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编织出意义和责任,找到“充实” ……


最后,我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每月都以“杏坛小札”的形式编印一期个人当月教育教学文集《寻找失落的人文》,每期4~5万字,几乎所有的文字都会在下月见诸教育报刊,这让我的笔一刻也不能停下来。惟存教育网站的柳栋先生还以兄长般的友情为我在互联网上安了名为“卫星话语”(www.yessay.net)的“家”(个人主页),“小札”自此有了电子版,有了网上读者,我更加掂出了手中笔的分量。


 

三、关于写作内容:
写我所思,写我所创


这一点,其实前面涉及。这里,把我10多年前在江苏省“五四杯”论文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择要再录几段。


我觉得,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摸索了一段之后,应当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念,而不是人云亦云,唯唯诺诺。    


比如在课堂教学观的建立上,我对华师大叶澜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上的一篇文章产生过强烈的共鸣。这篇文章叫做《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就认为,课堂40分钟不是寻常的40分钟,而是我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40分钟,往而不复的40分钟。当我和我的学生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当为这堂课的平庸苍白而羞愧,也不应当为这堂课的碌碌无为而悔恨。因此,我在我的语文课上向学生提倡三条:一是自由与质疑,二是活跃与创新,三是合作与交流。我的本次获奖论文《试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提出三条标准:一是是否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二是是否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三是是否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又比如,对于当前的“减负”,我这样思考:“减负”是不是有个治标和治本的问题存在?陈景润一生致力于“1+1”的研究,我看他从来也没有把那些草稿看作负担;居里夫人一头扎进实验室,如果她把这认为是负担的话,是不会发现“镭”的,我们的学生泡在游戏机房或者网吧里,浑身发热,两颊通红,气喘吁吁,体力和脑力上的负担都不轻,但他们心甘情愿。所以我想,学生厌学,感觉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学习的枯燥、被动和在学习中不断遭受到的低分、批评、轻视以及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挫折感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学得生动起来,给他以一个活的教育?为什么不让学生学得主动起来,给他以“疏、导、引”,而不是“灌、抱、喂”,更不是“棒、喝、罚”?为什么不让学生学得心情舒畅起来,不让分数成为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不让名次成为家长手里的“索命绳”?再进一步想,我们只关心学生“学什么”,学语文、学数学、学外语、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一学就是几门,十几门;只关心学生“怎么学”,又是抄写又是背诵又是做题又是应试……法器是一件又一件;为什么不关心学生“为什么学”、“为谁学”?——一句话,学生学习的动力源问题,似乎远没有解决。我思考这些,并把它们一一地写出来,希望能在同仁当中“引起疗救的注意”。


写论文光有思考,光有理论,或称理念显然是不行的。至少,在我来说,我不想做“空谈家”。所以,在学校我争着做班主任,争着从起始班教起,目的是想:有一块实验田。现在小学教育很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我觉得,中学阶段,创新人才或许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却是大有作为的,而这离不开教师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而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有时候是可预设、可安排的。比如我用我自己历年来发表及获奖的诗歌,执教了一堂名为《亲近诗歌》的公开课,实现了教材内容的自编自创;我用写研究报告的形式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的阅读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以及良好的习惯性;我让学生自学、自编、自拍电视散文,目前已进入摄制阶段,在学生看来,这是一项很来劲的语文课外活动;我还从《诗经》开始,到《诗刊》结束,对学生进行“诗教”,旨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


但有时候,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却是随机、灵动的。我举一个例子。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10多年,我亏欠太多……”这篇作文,学生交得又齐又快,写得又深又好。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批改这篇作文,而是在看过一遍之后,发还给学生,并且告诉他们,希望他们把这篇作文寄给他们笔下的“亲人”,让他们的亲人来作出最好的评判。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文章作了认真的誉抄或者修改,当学生把作文装进信封写上名址交给我时,我看到的,是一群等待起飞的候鸟。


只有一篇作文无法寄出,那是一位学生写他百天前病故的母亲的,题目叫《永远的思念》,长约3500字。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陆续收到学生家长的来信,谈他们读了孩子作文的感受:有的感慨万千,孩子真的长大了;有的甜蜜无比,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有的激动不已,只要孩子懂,再苦再累也愿意……有的让我转信给学生,要和孩子一样,用笔,作一次情感的交流。一位患有癌病的家长读了她儿子写的《母亲的唠叨》一文后写来长信,说,“想不到,孩子能理解我的唠叨。他真的长大了!我此生再没有遗憾,以后的路,他能走好……”


在征求学生同意后,我安排了一次讲评课。读家长来信,读《永远的思念》。《永远的思念》几乎让我们每一位师生都流下了热泪。而就在读完后大家黯然的一刻有人敲门。我推门出去一看,只见一位学生的母亲拎着大包小包的棉被寒衣在外边。我一改通常将该生叫出门外的做法,将这位母亲请进教室。教室里一片鸦然之后,旋即掌声雷动,我临时决定让该生口述—遍他的作文,因为在印象中,他写的也是母亲。我把他母亲安排到空位上坐定,并让他大声口述自己的作文。学生说得很动情,母亲听得很动容。没等作文说完,母子两人就已经热泪盈眶了。全文说完,教室里再次掌声雷动。我顺水推舟,建议会唱歌的同学给《永远的思念》里的母亲,给在座的母亲,给自己的母亲,给所有的母亲献上一首歌。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念亲恩》,响起了《妈妈的吻》,响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事后,有许多同学都说,这篇作文,这堂课,他永生难忘。我说是的,我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并且悟到了一点人文教育的真谛。


以上这则材料,我把它成文字,在《人民教育》举办的“素质教育千字文”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袁卫星直播

《教师反思写作的3个要点》


袁老师的文章真的是干货满满!也一定带给老师们很多思考~


那如何更好地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登?关于教师反思写作袁卫星老师又有哪些好方法呢?今晚八点,袁卫星老师将带来直播《教师反思写作的3个要点》!一定不能错过!


话不多说!快点击下方图片,收听袁卫星老师的直播课吧!


 


教师寒假写作成长营喊你来



除了袁卫星老师,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寒假写作成长营,邀约9大专家名师!


1月22日——30日,连续9天,9位大咖,9场直播!


袁卫星、华应龙、肖培东、刘祥、钟杰、李敏、赖配根、汪瑞林、吴国珍,为你的写作出招,陪伴你的寒假成长,课程详情往下看!


限时抢

原价69.9元

发起拼团12.9元 

参与拼团19.9元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课程


 


本文作者 | 袁卫星

编辑丨程恺伦、杜京虹、贾蒙

制图 | 修宪如


名师案例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快来订阅吧!

收听好老师寒假写作训练营,及更多名师好课,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教育报“好老师”成长平台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