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李祖文:行走在追寻理想的路上|良师密码
只要走上教育人生之路,每个人都会生发出自己的职业理想、教学理想、教育理想。
这些理想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梦想,也是工作的密码、努力的方向。
今天,我们邀请特级教师李祖文分享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理想!
我很喜欢“工匠”这个词,当了教师后,我更喜欢“教书匠”这个词。
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从最好的鱼贩那里买鱼,从最好的虾贩那里买虾,从最好的米贩那里买米。从醋米的温度,到腌鱼的时间长短,再到按摩章鱼的力度,小野二郎都会亲自监督。他根据顾客的性别、用餐习惯精心安排座位,时时关注客人的用餐情况以做调整。他将目光盯在“食材”与“顾客”上,力求达到最好的品质和状态。
教育面对的其实也是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我们将“教学内容”弄清楚,寻找到最合适的“食材”——“教学内容”,将其做成“寿司”及时递交给“顾客”——“教学对象”。如果这些我们能够做到极致,能够一辈子做这样一件事、做这样的“匠人”又如何?
只是,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的特性,也不清楚“教学对象”身上发生的变化,我们却将力气花在让学生怎么学上。我们如果连“匠人”的功夫和意识都没有,何谈去做“教育家”呢?不管如何,我就想做“教书匠”,也希望将来能够有“匠人”的称号,也喜欢未来别人可以说我是一个“教书匠”。
但是,我自己还远远不能算是一个“匠人”。“匠”的坚持、专一、不厌其烦、追求极致,我似乎都有欠缺。
我还不能将教学环节重复百遍、千遍,以至于只要看见文章就可以有很多教学方案,就能够迅速根据不同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我还不是很了解我面对的孩子。他们总是千变万化,每一届总有自己不同的特质,我还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出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还不是那么静心。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需要不停地去打磨、不停地去重复,周而复始地去琢磨,我却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找各种理由回避。
我还不是那么坚定。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诱惑,或多或少地去妥协,即便自己明明知道坚持是正确的。
“匠人”的称号其实是崇高的,往往是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但我愿意仰望着,努力去靠近。或许这辈子都无法达到,但我愿意去试试。
教学理想:让学习真实发生
随着我的教学技能越来越娴熟,我越来越急迫地想解决孩子关于“学习”的问题:为什么一同长大的孩子学习差异越来越大?为什么我们越是教育孩子,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弱?为什么孩子一听说第二天临时放假会兴奋得跳起来?
“学习”为何会如此?或许原因是这样的:“孩子的听课习惯、学习习惯不好!”“孩子的座位不好!”“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当然,也有人将原因归结于孩子的智商以及家庭教育的不配合与不恰当。可不管什么原因,大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我们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条件与空间,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
但我们都没有想过,会不会是我们这些大人的问题?当然我们是不会承认的,因为“我同样教一个班,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学得好,就你学不好呢,问题不就是在你个人吗”。但我们也需要反思:或许我们的方式方法,只适合部分孩子,另外一部分孩子并不适合。久而久之,不适合的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我觉得,学习的“主战场”——教学现场(多数是课堂)可能是产生问题的最主要的地方。想要从这个角度破局“学习”困境,就需要在课堂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姿态,不再“俯视”,而是向孩子学习,像他们一样重新拥有想象力、好奇心,用“孩子的视角”重新去看待课程规划和教学设计,了解他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想要知道什么,从而想办法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我重新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孩子的想法更多地呈现出来,共同架构学习的历程。
我努力去更多地倾听他们的想法,真正地“弯”下腰与他们一起探讨,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
向孩子学习,真正的世界就展现出来了!让教室和课程友好起来,真实的学习就可以发生。
扫码看课
教育理想:打下烙印时保留“童心”
在我眼里,“童心”具有这样的特征:纯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不一样的想象力。我认为,这些是很宝贵的,这本与知识能力的增多不矛盾。但是随着岁月流逝,一个人的纯真、好奇心以及想象力却常常会渐渐消失,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呀!我想,我们的教育实践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教育在学生身上打下烙印的同时,可不可以保留一些孩子的“童心”?
作为班主任,我将这种“保留”放在《班级公约》中,这是我借鉴上海一所学校的做法拟定的。在做的过程中,我对儿童、对班级管理的一些原则性的观点也确定了下来:
(1)为了建立一个民主的班集体,促进班级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小学生,特制定本公约。
(2)本公约服从教育法律、教育文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班级的最高行为准则。
(3)本公约所称班集体是指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本班所有学生。
(4)本公约经2/3以上成员同意可适当修改。
(5)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律平等。
这是《班级公约》的前五条。不管措施如何,我还是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来对待。因此,在很多事情上,我都尽可能平和,尽可能尊重。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名很早就从事“群文阅读”的研究者。我是这样来实施我的教学观的:如果一节群文阅读课真正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权利,就不应该让孩子非要按照教师的节奏一篇篇全部阅读,教师也没有必要非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篇篇地与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多文本的组合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多文本的阅读数量多少,是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的体现,甚至会出现“教师所组合的某个文本学生并不选择来阅读”的情况,这恰恰应该是群文阅读教学应该有的教学态度。我希望孩子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权”,能够爱上语文课。
我也是一名儿童阅读推广者,我觉得,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阅读应该是:儿童读什么样的书,儿童自己来决定;儿童要怎么读这本书,可以坐着读,站着读,甚至趴在地上读;儿童可以先读一部分,然后放下,等过一段时间再读,甚至他只想读其中一部分,他有读多少的权利;读完一本书,甚至没有读完,他都可以参与讨论与分享,他也可以不讨论分享,他可以与同伴、老师分享,也可以跟亲人分享,他还可以与小宠物甚至小公仔分享;选择读一本书,他可能是为了学到什么,也可能是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更有可能就是无聊时翻翻,什么目的都没有,就是打发一下时间,他有无目的阅读的权利!
也许,这样一来,儿童阅读才有更广阔的天地,童心才可与成长同在。
点击查看更多
↓↓↓
“良师密码”栏目:意在展现良师风范,寻找教师发展的“密码”,为更多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路。
投稿邮箱:haolaoshiweixin@163.com
作者 | 李祖文(特级教师)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26日第04版 好老师
责任编辑 | 杜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