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课标下,理想课堂十条基本要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成都陈大伟 Author 陈大伟


基于理想课堂的四大愿景:

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二)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三)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组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

再结合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观课议课”倡导者,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提出了“理想课堂十条基本要求”,今天分享给各位老师~
1. 建设良好教学关系,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私密领域。
这一条强调,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学从建立良好教学关系开始。
可以观察的点:绝大多数同学能从老师的目光和活动范围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亲近,这是对教师关注范围的要求。
相应地,也是对教师课堂站位、走动路线的建议。在接触和关注学生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应被接纳,没有学生被歧视和被放弃。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是安全的,他们的生命状态是舒展、相对自然的。
2. 有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应有基础性,一方面是对本次教学中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等关系进行了理性分辨和梳理。
二是能清楚地说明学生要学的东西是什么,并在教学中体现和实现主要内容。
3.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合理性和内在的感召性。
教学内容和要求应具有合理性,对当下的学生有较大价值,能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要求,学习内容对学生构成了挑战并且适合他们学习,这是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和难度要求。
同时,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表现对学习者应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性,学生可以体会或理解学习该内容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主要是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为了学生生活。
教师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处理:一方面要来源于生活,使学习内容“有根”;另一方面要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使知识“有用”;整个学习过程有学习结构、思维过程的展示和梳理,使学习“有法”。
4.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关联性、递进性、结构性、发展性。
在充分研究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应关注和体现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递进层次与结构跃迁。
这要求执教老师在更广大的视野中审视教学内容,做有结构的教学,做有学科前后关联、跨学科关联、与生活关联的教学,做有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教学,做面向未来发展、面向生活的教学。
5.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
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学习过程的发生。这一条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努力促进思想而不仅仅是提供思想,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学习主体。
但是,尽量少讲或不讲不是完全不讲,教师当讲则讲,教学要把握平衡,教师的进出、为与不为的理想境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教学需要多样化,学生需要得到多样的学习方法实践。
6.学生在活动前对学习活动的对象、要求、方法清楚明白。
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增强活动有效性的操作策略。教学要侧重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这一策略的有效方式是用多媒体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习活动。
7.课堂氛围、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性质、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教师要关注学习内容的类型和风格,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内容匹配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融洽地统一。
进一步,要研究和追求学习方式和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匹配,体现因材施教的理想追求。
8.学习活动对多数同学构成了适度紧张的能力(智力或体力)挑战。
我们对教学效率要有这样的认识:
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合理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投入)时间。
这是以“登山课程”而不是以“阶梯课程”的理念,追求和实施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帮助的教学,所强调的是以过程谋质量。
“人因思而变”。提高教学效率的抓手在于“同学们”“合理教学内容”“智力活动”“适度紧张”等关键词。这个公式主要适合以智力活动、情意活动为主,以智力情意发展为目标的课程。
9.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的态度、行为和方法。
这是对课堂评价有效性的思考,也是对课堂评价公正性进行反思以后提出的建议。课堂上无论奖惩,指向都应该是真诚、具体、富有建设性的,以评价促进学习,以评价改善学习。
10.学生有审视和感受自己成长变化的机会。
这要求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回望和审视中形成学习经验,增强学习效能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小结和课后小结,培养反思能力,把学习经历转化为学习经验,学习迁移和运用。


文章来源|成都陈大伟

视觉设计|王荣佳

责任编辑|张雅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