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上公开课:不断淬火质变的必由之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夏书系 Author 王福强


怎样上好一节公开课?这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难题。


今天好师妹与大家分享全国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骨干培训者王福强的一篇文章。


王老师送给大家4个公开课破解锦囊!来一起看看吧!

1.公开课为教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样本


公开课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教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样本。

公开课的关键在于“公开”二字,公开的目的就在于供大家研讨和分析。那么,一名教师讲了一节公开课,他公开的是什么呢?


从表面看,无非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内容的过程和方式。我们许多公开课后的评课都会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如果只限于此,那么,公开课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上公开课也好,评公开课也好,虽然面对的是一堂课,但我们的着眼点却应该是一个比“课”更大的教学单位,那就是从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及呈现内容的过程和方法中,找到其蕴含的设计思想,并对这种思想加以评价。


评课的“评”字,主要不是对这堂课得出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评价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好或不好,并在寻找具体修正方案的过程中,摸索出更多的对教学的规律性认知。


这才是组织公开课的真正价值。如果我们就这堂课上这堂课、看这堂课,我们注意到的很可能只局限于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手段及步骤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却没有找到其本质的价值,即这些操作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就能给我们几点启示:


看公开课主要看它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思想的具体运作,这种运作的主体实际上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公开课主要看学生在干什么,而不是看老师在干什么,或者说是通过看学生在干什么来看老师在干什么。


评课的重点不在上课的人而在课本身。虽然听课是考察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重要形式,但评课不是评人。

 

2.公开课是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利用好公开课这个“样本”,对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既然是“样本”,关键就在于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能为我们的研讨提供相应的话题。这个样本未必追求尽善尽美,即使是一节并不成功的课也没有关系。由一节课而引发出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公开课也就实现了应有的价值。


拒绝“完美”,拒绝“作秀”,使公开课“常态化”,还其教学研究的本来面目,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



不论教师是抱着什么目的来参加公开课,都等于给了自己一个提升的机会。在参加的过程中,他势必要全身心地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教育理论。


有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会反复演练,进行“实战模拟”,直到滚瓜烂熟,希望获得成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来越灵活,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越来越科学,由最初的完成教案到最后的智慧生成,由最初的关注表面活动与形式到最后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内涵,可以说老师的进步是巨大的。


当然,作为教师,要学会以平常心来对待各类公开课,要把公开课当作提高自己的一个平台,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实现自我提升。如果过分功利地看待公开课,则极有可能走向形式主义、作秀、弄虚作假。



 

3.上好公开课的四个锦囊

锦囊一:把握好公开课的准备环节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参,查阅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看一些名师讲课的视频等资料,把自己的思路拓宽,然后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是上好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备好课。备课要写详案,必须保证授课语言精练,不说多余的、无用的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状况,甚至是举手投足的每个关键动作,都可以写下来。这样的做法看似费时费力,却能让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还要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备课时就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去应对。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能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情境,使用能使学生觉得有趣的表达。
如果是借班上课,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就更加重要。同时,还要备听众,考虑听课者的感受,通过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把你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及上课思路投影在屏幕上,使学生和听众一目了然。
这并非完全取悦听课老师,如果听课的老师感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锦囊二:扛得住公开课的多轮磨炼

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多轮的完善、打磨。同事、领导、教研员,往往会鸡蛋里挑骨头,不断寻找瑕疵,这个过程常常痛苦不堪。
但正因如此,这恰恰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改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
许多教师正是经历了“哭鼻子”的委屈和痛苦之后脱胎换骨的。


锦囊三:写得出公开课的课堂实录


如果课后能够写出课堂实录、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就更大了。
虽然辛苦,但收获多多。这几乎是所有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训练场。


锦囊四:找得到公开课的理论基础


公开课往往代表教学实践的新创举、新尝试,比常态课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无论说课、评课,还是撰写公开课研究报告,要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

这能将公开课的价值最大化。

自测清单

总结这一节的收获,如果你做到了,请在相应内容序号前的括号里标注“★”。


(  )1. 能够主动承担各级公开课的教学任务。

(  )2. 能够积极搜索名师的课例加以学习、借鉴。

(  )3. 能够写出详案,包括重要的开篇、过渡、总结用语。

(  )4. 能够积极征求同事的意见与建议。

(  )5. 能够根据评课人的意见积极寻求调整和改变。

(  )6. 能够坚持真实的课堂,不弄虚作假。

(  )7. 能够坦然面对反复评判、修改的“磨课”历程。

(  )8. 能够将课堂设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  )9. 能够主动撰写课堂实录。

(  )10. 能够拥有自己满意的公开课作品。




文章转自|大夏书系
文章作者|王福强
插图设计|王荣佳
责任编辑|杜京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