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的教育是什么?9位诺奖得主的成长启示请讲给孩子(上篇)

每年诺奖

各领域得主的揭晓,

潜心耕耘的世界级大牛们

也出现在世人面前。

得奖那一刻的风光,

背后是他们

数十年如一日

在各自专业上的精进投入。


无独有偶,

众多诺奖得主在教育领域

都多有思考和实践。

让我们跟着诺奖得主们的经验,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一起来看——



一、思维习惯1.保持好奇心深入源头去探索K.巴里·夏普莱斯(2022年、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源:《为什么传统教育体系下很难诞生诺奖获得者?》
2022年,K.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和另外两位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早在2001年,他已经将诺贝尔化学奖囊括其中。获奖后,夏普莱斯教授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在采访中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个是一切原动力都来自于对自然的探索的好奇心;第二个是要勇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通过学习其本质和规律去验证它。
夏普莱斯此前的采访中表示,他非常喜欢海洋,从5岁持续到上大学,他都非常喜欢捕鱼、观察海洋生物:
七岁的时候,我有一条小划桨船,还有一个发动机,就可以出海。我父母不太喜欢,但我从自然中学习。我很好奇是这些生物都叫做什么,这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萌生好奇的起点。和很多中国孩子一样,我会出去翻开石头,观察里面的蝾螈、螃蟹之类的生物。我对自然的好奇,其实是对生命起源的好奇。
我读研究所期间,上过一位先生教的课,他非常了解如何指导我们去了解生命的起源。他曾经说,无论如何必须先有起点和方向,从原子生命开始,一切必须以此为基础。保持探索心,从事与兴趣爱好相关的职业,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要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成功唯一的方式,不是那种不切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日积月累的方式。

2.主动提问把有趣带进学习里卡尔·威曼(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来源:少年商学院《诺奖科学家给孩子做了个理科启蒙网站,全球上亿青少年的学习》
由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卡尔·威曼创办的PhEt免费网站(有中文版),6-18岁中小学生均可观看与互动。
卡尔·威曼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担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去年还拿了被媒体誉为“教育界的诺贝尔奖”——2017年的WISE教育项目奖,得奖理由正是创办了PhEt网站。
为什么要创办这个网站呢?这就要提到威曼教授对理科学习的见解了。当他还是一名大学助教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孩子花了十七年的时间学习,来到实验室,根本不敢也不能做实际的项目,甚至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物理学……
威曼认为,这完全是学习方式出了问题。打个比方,学烹饪的徒弟们拜师学艺,如果厨师仅仅是大讲特讲理论知识,却不让学徒去多煮几次,到最后,学徒只能成为“理论的巨人”,什么菜都做不好。
学习也是这样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普遍缺乏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那么尽管学得再好,在考试时、在生活中,都很难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因为他们学的都是“死”的知识,是书本上由别人归纳出来的,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变成思维方式。尽管真的能解决问题,也只能按部就班,很少会有创新。
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是学理科最忌讳的。因此,威曼教授认为,要学好理科,就必须做到这三点:

1. 不能死记硬背,要把知识变活,掌握背后的思维方式;2. 学习的过程要足够有趣,参杂很多生活情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3. 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提问,并且及时解决。


3.以想象力驱动去发现生命的意义穆罕默德·尤努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诺奖得主:教育是改变人生,改变世界》
“许多学校因为培养了大批顺利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感到自豪,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准备好工作的年轻人,而是培养准备好人生的年轻人。”2020年12月12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将第七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国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在专题演讲上如是说。以下是演讲节选:
教育,就是对人生的准备。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以短期的视角让教育满足暂时的需要,这就是现在的教育。教育成为一种学习历史事件、数字公式、方法论等等的过程。学习这些很重要,我并不低估其重要性。但是,要考虑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记住这些日期和公式。就像做一道菜,我们有许多很熟悉的配料、各式各样的香料、种类繁多的食物,但我们没有把它们烹调成能滋养我们食物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准备好工作的年轻人,而应是培养准备好人生的年轻人,要对自己人生做好准备。当你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的时候,你可以决定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像在你跳入大海前,要知道大海是怎么样的,要选择怎样的方向,才能最终到达你想抵达的彼岸。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得到一份工作,消耗你的人生,谋求晋升空间,争取某个职位,等着领退休金。
人类生来具有巨大的、无限的创造力,并且年轻人就有这样的创造力。教育应该增强这种创造力,让年轻人知道可以在哪里发挥创造力来改变世界。然而,这并不是年轻人们正在做的。他们只是想要找份工作,因为这是教育教给他们的:只要努力学习考高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年轻人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他们要做的是意识到自己具有这种能力。如今,我们甚至不被告知年轻人具有这种能力。年轻人有巨大的能量,就像阿拉丁神灯的精灵一样。这一代的年轻人有机会以一种他们的方式创造世界。他们的想象力会引导他们。这与工作无关,与创造相关。
通过书本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这不是教育。教育是发现我是谁,发现生命的意义,我可以在我的生命中做什么,我希望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如果我们相互认同想要创造的世界的面貌,就能成为一股力量,并且实现它。想象力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想象,就会发生;如果我们不想象,就不会发生。想象不会消耗你任何的东西。
我不介意去读书,但我希望去想象,而书本不能替我去想象。我不需要跟随其他人的步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教育允许我成为独一无二的人。这是一种教育的本质。


二、情绪能力1.大笑与幽默带来超强生命力John Goodenough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源:积极教养派《97岁诺贝尔奖得主建议我们这样教育孩子……》
当Goodenough教授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所有教授的学子们都炸开了锅普天同庆!而此时的教授,正在伦敦领取另一个学术奖项。我们无法想象一个97岁的老人,仍然能常常往返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但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今天他可能还在跟我们一起吃午饭,逗孩子们说他的耳朵会动,弄得孩子们都爬到他的怀里扯着他的耳朵看个究竟,第二天他可能就飞到了地球的另一边进行学术讨论。
第一次感受到身心合一的大笑的魔力,是我们刚来到美国的第二天。我们拖着被时差折腾得异常疲惫的身体,去德州大学见我先生的博士后导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锂离子电池之父”JohnGoodenough 先生。
从电梯里出来,我们转弯走进了一条走廊,走廊里是一个个教师办公室。神奇的是,当我们在寂静无声的走廊里行走,浏览每个办公室门口贴着的教师的名字,心中充满着对未知的期待与焦虑时,忽然传来一阵非常响亮的大笑声,打破了整个走廊的寂静!
“哈——哈——哈——哈——哈——”这是一个男性的笑声,听得出来是用尽了全身所有力气在大笑,每一句“哈”的后面都有稍微地停顿,然后又延绵很久,在走廊里不断回响,以至于整层楼都能听到这异常豪迈的笑声。
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大笑而过。这或许就是教授的处世哲学,帮助他成就了梦想,并成为他长寿健康与保持活力成就科学伟业的秘诀。
教授96岁时曾摔了一跤,把腰上的一根骨头摔断了,不过手术后两周教授就重新回到了办公室上班。
我能想象教授在办公室里,必定会对着前来探访他的人哈哈大笑说:“哈——哈——哈——哈——你们来了!太好了!” 这种惊人的强大内心,让教授有足够的能量对抗挫折、失落、逆境、疾病、衰老,让他用无限的生命力成就着一番又一番的成就。
他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想解决汽车的问题。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我死之前能看到这一天。我今年96岁,还有时间。”说完后,教授开始了他招牌式的极具感染力地哈哈大笑。
正是这种大笑,这种对工作用心、用力的爱,这种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憧憬,使这位伟大的学者成为了电池世界里的传奇。
2.失败了就从头开始!雷格·塞门扎(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来源:中国教育报《诺奖得主的“育儿经”》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威廉·凯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在接受央视新闻专访时候,同时表达了面对失败的态度。
谈起科研路上的痛苦时刻,格雷格·塞门扎回忆起读博时的一段经历。当时参与的科研项目接连两次失败,他非常沮丧,只好去求助心理医生,“医生说我抑郁是有道理的,就感觉没那么糟糕了。”听了医生的话后,他去实验室继续奋战,第三次,项目终于成功了。“失败不是悲剧,是要克服的挑战。要接受事情不会一帆风顺,”塞门扎强调,“失败了,就从头开始!”
威廉·凯林认为,做科研要对结果有开放的心态。很多有创造性的发明,非常可能获得诺奖,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就放弃了,“实验结果就是结果,不能特别强调期望的特定结果,要让数据自己说话。”
在科恩伯格看来,科学并不总是好玩的,但能给人带来一生的满足感。“我导师曾说,科学当中重要的事情是每天的失败。但失败后,我不会灰心,相信总有一天会有很重要的发现。”
为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中国很多父母会让他们从小学就开始学数学、英文,孩子的假期也被兴趣班安排得满满当当。对此,科学家们都强调,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需要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去培养创造性和好奇心。“孩子在竞争的环境中,一定程度上没太多选择。核心问题在于怎样去平衡。”塞门扎说,“要给他们主动探寻问题、大胆试错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是什么。”
注:本文为了方便阅读,小编将内容分为上篇、下篇,下篇详细内容请见明日推送👏



本文来源 | 现代教育报、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内容有所删改)责任编辑 |孔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