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说“迁坟”

扬子居手记 雄新社 2021-05-02
作者简介

宋莉,笔名扬子居,高级教师。喜欢插画和写文。负责插图绘制的《幼儿安全教育丛书 亲子绘本》(上中下)三册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篇文章发表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雄媒社创作团队成员。

我母亲去世后,依着城里人的习惯,我们将她的骨灰葬在西安市东白鹿原上的霸陵,霸陵墓园依山而建,头枕白鹿原,北踩灞河。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就建在这里,所以此地以霸陵命名。想想母亲死后能在风水宝地安身,做儿女的心里也就宽慰了许多。


每到清明,我们都会去祭奠先人。烧纸是可以的,但必须在墓园统一提供的铁桶里烧,烧完后再将纸灰倒在规定的地方,这样就极大的避免了火灾;而上坟需要的鲜花、香烛、鞭炮等都在墓园外村民摆的小摊处购买,对当地村民来说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经济收入。

我就因为年年去上坟,还认识了一个卖香烛的老奶奶,她每次都热情的招呼我,给我算便宜点。而祭奠风俗也在慢慢改变,以前人们会用砖在墓碑上压一张黄裱纸,到现在则变成了给墓碑粘上一圈红红绿绿的塑料花。而一捧鲜花也逐渐成了祭奠先人的大趋势。


上完坟我们会带着女儿在白鹿原放一会风筝,吃碗当地的小吃,我们的清明节就算过去了。我跟女儿说:“妈死了,你把妈埋到这里,陪你姥姥。”女儿不喜欢听死字,就说:“妈妈永远不会死。”孩子太小,不懂死是生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所以就有了丧葬文化。


我在日本旅游时,看到日本人的坟墓就立在自己家旁。中国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情,可在日本人眼里:人死后就能成佛,灵魂就能成神,越靠近墓地,人越能受到神佛的保佑,是件很幸运的事情。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就说过:“死亡不是生的另一级,而是做为生的一部分存在。”这正是所有日本人的看法。

我在西藏时见过天葬,人死后将尸体送到天葬台由“多不丹”(天葬师)施天葬。天葬就是将尸体喂食秃鹫。藏传佛教认为人的灵魂是往复永生的,死亡只是灵魂和陈旧的躯体分离而已。而能够拿自己的肉身来喂食秃鹫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密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享受此殊荣。

韩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和中国的葬礼如出一辙,只是他们的棺材装饰的五颜六色。但要说豪华,那得是越南老百姓的坟墓。


丧葬从来都是民俗的一部分。新区建设需要三县老百姓迁坟,势在必行。但老百姓毕竟资源有限,一声“迁”就慌了神,七大姑八大姨到处打听,怎一个“乱”字了得。如果新区政府能统一为老百姓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服务岂不更好?设想若能有一处地方成为三县人民统一祭奠先人的墓园,对当地的经济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思考死亡的时间……生为徭役,死为休息,“死”就像游子回到家一样,愿死者安息。


雄新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运营:雄新社

作者:扬子居手记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 雄新社欢迎下列稿件:新闻评论、事件剖析、风土人情、乡村传说故事等。赞赏直达作者微信帐户,作品将在雄新社、雄媒社及各大网站全网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