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说“烧纸”
纸钱起于何时?
自然是人们发明了纸,而纸的价格也低到可以烧的时候。
唐朝人封演最早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纸钱从魏晋以来就开始在民间使用了。
等到纸钱为王公卿相所采用,应该是唐代的事情。
《新唐书 王玙传》中就记载了,唐玄宗晚年,惑于鬼神,祭祀频繁,全用玉帛,应酬不暇,于是,王玙就提议向民间学习,改用纸钱祭祀。
在纸钱出现之前,丧葬时都是把真钱埋在墓中的。但这只限于有钱人家,穷人家自己尚且吃不饱,哪里有真钱入墓,于是就象征性的做些泥钱或纸钱充数,但这种纸钱在幽冥文化的发展中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
纸钱在文化意义上的飞跃在于两点,一是它不仅仅在丧葬时用,即在平时年节祭祀祖先时也要用;二是它变埋入墓中为焚化。这一演变过程已经无法查考,但后世都认为其蜕变和佛教的“资冥福”之说有着很大的关系。
纸钱用于“资冥”,和佛教的传播有极大的关系,但其实也合于中国的孝道,方才被民众和士大夫所接受。人间逢年过节,只要手中还有几文,总要赶着“血拼”一下,念此及彼,孝子贤孙们也应想起冥界的祖先吧。但坟墓不是柜子,想开就开,想把铜钱塞进去就塞进去,于是,纸钱就有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纸钱焚化后,受者立即到手;可铜钱呢?埋在墓中,历久不化,盗墓者挖出来,也还是人间财货,鬼魂何曾用过一文?这样一比,纸钱立即完胜铜钱。
然而这样一焚烧,麻烦了,纸钱可以,纸衣服也可以,纸人纸马也就可以了,甚至还有纸车,纸别墅——
但这里有个漏洞,那就是阴间没有商店和市场,钱在鬼魂手中如同废物,那么鬼要他何用呢?对于相信鬼神的人来说,事情一旦说穿,就难免扫兴,古人即使明白,也要三缄其口。而真实的情况是,古人尽管迷信,但认真相信纸钱能送到先人手中的也不多。心中不信,依旧要做,那就是为了寄托对亡人的怀念。
正如窦娥临刑前对婆婆说:“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蹇不了的浆水饭,蹇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显然,窦娥的意思不在于饭和钱,只是希望有个亲人惦念自己而已。悼亡之情需要仪式,焚烧纸钱则达到了“祭神如神在”的感情效果,常见人们一边焚烧纸钱一边口中喃喃:“爹,娘,我给您送钱来了。”眼泪便潸然而下。要知道,虚礼本就是真情的载体。
虽然如此,我觉得“烧纸”之俗还是改掉为好。
现在的丧葬已和旧时大不相同,旧时,不管是北邙还是蒿里,一人一个土馒头,纸灰飞作白蝴蝶,好歹也算暮春一景。
如今,上百人捧着骨灰盒挤在墓园里,黑灰乱飞,浊昏之气熏得人涕泗交流,哪里还有悼亡的心绪?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我们先人本来就有清酌瓣香之供,过一个清爽的清明,挺好。
宋莉,笔名扬子居,高级教师,保定市作协会员。喜欢插画和写文。负责插图绘制的《幼儿安全教育丛书 亲子绘本》(上中下)三册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篇文章发表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雄媒社创作团队成员。
雄媒社原创文章,雄新社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 雄新社欢迎下列稿件:新闻评论、事件剖析、风土人情、乡村传说故事等。文章采用即有稿费,赞赏直达作者微信帐户,作品将在雄新社、雄媒社及各大网站全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