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 “00后”占比九成,官兵平均年龄只有24岁,履历丰富个性鲜明……在这样一支连队,“生死在一起,团结打胜仗”的信念跨越数十年仍能深深烙进年轻官兵心中。今天,走进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探寻新时代官兵团结如一人的密码。
忠诚“亲爱的妈妈,我将要做人生最壮美的事——跟着战友上战场!”这是上等兵杨兵参加演习前,在“告别书”中写下的话。生死一起的信念坚如磐石,对党忠诚的基因代代相传。1946年8月,连队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全连团结一心,与数十倍之敌周旋80余天,没有一个战士掉队,出色完成任务,战后被上级授予“生死在一起连”荣誉称号,形成了“团结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在“生死在一起连”,新兵下连、新任职干部报到,第一件事是参观荣誉室,读的第一本书是连史册,唱的第一首歌是《生死在一起》。官兵每人一本“生死日记”,光看文字就让人血脉偾张。 “当兵就不怕苦,更不怕上战场”“只要我们生死在一起,就不会害怕,上了战场也是嗷嗷叫”……“我们连队的底色是鲜艳的红色,有了坚定的思想追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连队官兵才能坚定地生死在一起。”连长张培金感慨地说。
团结“生死在一起连”荣誉室里,展陈着一只老旧的水壶。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连队奉命牵制敌人,最艰难的时候全连只剩下一壶水。战斗间隙,政治指导员李欣芝把水壶递给了伤员张广华,但张广华又把水壶递了回来:“大家还要战斗,你们先喝!”水壶在大家手中传了一轮,最后到李欣芝手中时,还是满满的一壶。“每名同志都喝一点,伤员先喝,再到战士喝,接着党员喝,最后干部喝!”李欣芝下了命令,即使这样,大家都是抿一小口,生怕后面的战友没水喝。时光飞逝,岁月变迁,相同的场景在新时代重现,恍然如昨。滇东腹地,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激战正酣,班长李琳受命带领战友前出侦察。天气炎热,加上长途行军,战士蓝智豪的水壶很快见了底,不久他嘴唇发白变干,说话都不利索了。“快点喝,这是命令!” 李琳见状,强行将自己的水壶塞给蓝智豪,其他战友也争相解下水壶递了过来。数十年过去,“生死在一起”精神熠熠生辉,发展出“不抛弃、不放弃、共成长”的新内涵。“团结”,是官兵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词,也是连队的真实写照。训练上干部强于骨干,考核上骨干严于战士,训练场上分组帮带互教互学;同餐不同时,战士不端碗吃饭,干部不落座动筷;同室不同位,新兵住下铺,骨干睡门口……在战士成长成才上,连队坚持一个都不能少,让“最后一名”也有发展机会。一个个曾被关心照顾的新兵,后来也成了老班长那样爱兵的人。向战70多年前,连队先辈紧紧团结战斗在一起。走进新时代,连队官兵也始终坚持一心向战。9月下旬的粤北依然潮湿闷热,直到夜幕降临,连队才结束一天的战术综合演练,来不及休息便就地展开复盘检讨。近年来,连队不断创新训练方法,将无人化、智能化设备投入训练演练,推动训练转型升级。2022年6月,旅队参加跨区机动实兵对抗演习,“生死在一起连” 主动请缨挑重担、打头阵、攻主峰,全连官兵坚决克服高原环境带来的身体不适,探索形成7种战法训法,最终取得了现地考核成绩全优、实兵实弹命中率90%以上的优异成绩。平时患难与共,战时生死相依。连队号召官兵人人争做“六边形战士”,干部站在排头,战士士气高涨;大力开展“课余陪训、夜晚陪学、周末陪练”互助提升活动,官兵85%以上精通两个以上专业;新装备列装不到百日,连队战斗射击考核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超过60%……受“生死在一起”精神激励,列兵熊家海从网瘾少年成长为合格军人;藏族战士泽仁扎西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各项素质全面发展,成为连队最年轻的班长;硕士研究生入伍的覃国幸和二次入伍的王磊互相“较劲”,在学习和训练上名列前茅......一个个官兵铆在战位的成长足迹,像一个个缩影,映射出“生死在一起连”转型发展的轨迹。“生死与共向死而生虽死犹生”的种子深植于连队每名官兵心中成为他们锻造胜战尖刀的精神支柱这份红色“传家宝”他们还将一代代传承下去……连队名片
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发源于1937年12月24日的天福山起义部队,连队北战南征,历经多场战役战斗的洗礼,1946年8月被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授予“生死在一起连”荣誉称号。在强军兴军征程中,连队不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荣立二等功7次、三等功18次。